人人热爱虚假信息

2018-07-18 14:59苏秀英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18年7期
关键词:假新闻大脑社交

苏秀英

虚假信息泛滥成灾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纷纷兴起,帮助人们实现了更加便利的沟通和交流,但同时,也让人们面临一个日益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

最近两年,社交媒体最发达的美国便让世人领略到了虚假信息的巨大威力。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以“教皇支持唐纳德·特朗普当总统”“希拉里·克林顿秘密为恐怖组织伊斯兰国提供武器”为代表的大量虚假信息一直充斥着美国的各大社交媒体,而美国总统投票日之前最关键的三个月中,来自虚假新闻网站以及极端博客页面的20大虚假信息在脸书上的分享次数超过了870万次,比《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赫芬顿邮报》等主流媒体刊登的20大真实信息的分享次数高出130万次。虽然严格说来,希拉里的失败不能归因于虚假信息的泛滥,但虚假信息的关注度竟超过了真实信息,必然動摇了相当多美国选民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政治进程。

2017年,网络红人特朗普就任总统之后,社交媒体曝出的大量虚假信息又让这位国家最高领导人头疼不已。比如,“相关人士”很喜欢在推特、脸书上曝料特朗普的“特殊癖好”,他们透露,“特朗普作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领导人,却喜欢通过看电视来了解国内国外动态……每天,特朗普花在电视机旁边的时间多达8个小时,不准别人碰他的电视遥控器,而且,特朗普会边看边骂一些不合其胃口的节目,当他体力不支时,就会暴饮12罐健怡可乐……”类似的虚假信息只要一经公布,便会迅速被网络转载、分享,最终引发白宫与媒体之间的口水战。

结果,2017年11月,美国权威英语资料库《柯林斯词典》宣布,“Fake News”(即“虚假信息”)成为美国“2017年度词汇”。美国人感谢特朗普贡献了榜首词汇,因为特朗普就任以来常说媒体的报道是“虚假信息”,导致该词汇的使用率在一年之内猛增了365%。

背后原因多种多样

为何虚假信息会备受关注并且泛滥成灾呢?心理学家表示,这种现象的背后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技术原因甚至人们自身的原因。

首先,网络时代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社会门槛,为虚假信息的泛滥提供了便利。虚假信息其实并非社交媒体所衍生的新事物,人类自从有了新闻媒介之后,就懂得利用虚假信息来达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比如,一战期间英国曾对德军残暴行为进行了虚假宣传,借此赢得国民支持,结果由于英国人受骗过一次,他们在二战时反而怀疑媒体对于纳粹大屠杀的报道;又比如,为了以正当的理由迫害犹太人,纳粹德国的报纸和杂志也曾十几年如一日地反复编造刊登抹黑犹太人的文章,煽动德国民众。

如果说,虚假信息曾经只是某些新闻机构的“专利”,那么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制造和传播假新闻的专业门槛被打破,任何人、任何机构都可能为了某种目的而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在“造假难度”下降的情况下,虚假信息出现井喷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社交媒体的技术特点似乎与虚假信息“天生有缘”。由于社交媒体在传播范围、效率、成本、精准性、互动性、用户吸引度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必然会抢走本应属于后者的任务,所以,实力强大的政治集团会优先选用社交媒体来做政治博弈,发动水军抹黑政治对手,控制舆论,导致大量虚假信息出现。

同时,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也为虚假信息的产业化提供了契机。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商业模式中,广告商会为消息的每次点击而付费,消息内容发布者则按点击量提成。相对于真实消息,经过策划包装的虚假信息更容易获取用户点击,也就更容易给内容发布者带来收入。所以,“人为制造假新闻———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获取用户点击———赢得广告费”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淘金模式。据英国BBC的报道,马其顿共和国就有一个人口仅5.5万的小镇专门以发布虚假信息谋生,该小镇在美国大选期间曾创建了100多个相关网站来编造假新闻。

另外,社交媒体的机器算法也缺乏对虚假信息进行筛除的能力。比如,美国大选中虚假信息的猖獗就与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新闻推送”采取的自动化算法有关。FACEBOOK新闻推送本意是针对具体用户的需求而精选优质的高互动内容,其机器算法设计成自动抓取点击率高的信息。然而,新闻推送的信息源既包括权威新闻网站,也包括为了获取点击率而赚钱的“假新闻”网站,在机器算法无法判断信息内容真假的情况下,这种技术反而为虚假信息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帮助。

我们自己也有问题

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用户自身也是虚假信息泛滥的一个因素。比如,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面对虚假信息时往往不喜欢去求证,而是会迅速地将虚假信息“下载”到大脑记忆中去,因为对于大脑来说,提取最近呈现的材料更加省力,而进一步批判性地分析所见的内容则要麻烦得多了。网络时代,人们每天受到无数信息的轰炸,对这么多信息进行真假评估简直就是大脑的噩梦。所以,大脑不得不偷懒,常常假设信息是真实可靠的,从而避开大量的计算任务。

即使人们想到去判断信息的真假,但表现得也不够理性。人们在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本来就存在偏见,会倾向于相信能够印证自己观点的信息,或者与自己三观相符的信息,久而久之,用户将自身囚禁于信息的“回音室”中———这就是所谓的“回音室效应”。社交网络就很容易为人群划分出各种“回音室”。美国大选期间,不少发布者制造了在FACEBOOK上被分享超过几十万次的虚假信息,他们表示具体做法就是“潜入极端政治狂热分子的‘回音室,公然发布虚假的故事”。

那么,我们是否注定难以摆脱虚假信息的影响了?当然不是。心理学家列出了几个避免落入虚假信息陷阱的方法。第一,让大脑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见到信息时立刻对真假进行评估,这招或许可以防止大脑“下载”虚假信息。第二,慎重考虑信息的来源,多看看正规门户网站还有传统媒体怎么说。第三,小心带有真相的谎言。当真实信息和错误信息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的判断力容易下降,但你要尽力从信息中将真相和谎言区分出来。第四,社交媒体本身也要改进技术,尽量屏蔽虚假消息,并让真实信息更容易推送到用户面前。

猜你喜欢
假新闻大脑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距离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