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谈到李渔“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的观点。当然,李渔在提出这个观点的同时,也对有关睡眠的问题发表了一番议论。其中颇为契合现代科学的“闪光点”不少,“勿有心觅睡”即是其中之一。
我没有失眠的经历,想象不到失眠的痛苦。但听患者所述,其越想睡越睡不着的那种感觉,确实令人难受。真可谓“有心觅睡睡不着”。其实,失眠者都是想睡着的,而且想尽快睡着。很多失眠者为了达此目的费尽了心机,尝试了所有听到、想到的方法。吃药、扎针、睡前可着劲儿跑步、换枕头、换床、听雨滴……可惜天不从人愿,越是努力想睡著,就越是睡不着。于是“碧海青天夜夜心”,只是那混杂着寂寞、懊悔等自己也说不清的痛苦的不是嫦娥,而是那些难以进入桃源、天台(梦境)的普通人。
有趣的是,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的“军规”之一,就是“睡不着不要躺在床上”。换句话说,就是“既然睡不着,那就干脆不要睡”;起来去找点事情做做,等到睡意来临时再往床上躺。这和李渔“必先处于有事,事未毕而忽倦,睡乡之民自来招我”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知道睡眠是大脑中枢神经休眠的缘故,但大脑中枢神经是如何进入休眠状态的,却仍然未完全明了。因而,最简单的方法只能是服用镇静药物来强制大脑进入休眠状态。不用药物的良好睡眠,确实如李渔所说的“莫知其然而然”。因此,应对失眠的最好办法是顺其自然,让“睡乡之民”自来找你。李渔特别喜爱的是宋代诗人蔡确的《夏日登车盖亭》诗之二:“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读书读得倦了,抛下书卷就睡着了,就是“非有意造之”的甜睡了。
有人提出疑问:我想睡都睡不着,你说不要想睡着,那就能睡着了?其实这对有些人来说,确实有“无心插柳”之妙。因为我们知道大脑执意想着什么,就会在脑皮质形成一个兴奋灶;因而你越想睡着,脑皮质里这个兴奋灶就会越强烈、执着。这岂不是和大脑中枢神经的休眠背道而驰?放弃觅睡的心,自然就消除了脑皮质里这个兴奋灶,反而容易使大脑中枢神经进入休眠状态。
当然,睡眠是个复杂的事情,每个人的问题可能都不一样,因此,“无心觅睡”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仙方”。良好的睡眠不仅要考虑每个人的问题不同,还要考虑睡眠的环境、时机、睡具、睡前的活动等一应事宜。而且这些问题也没有一定之规,也是因人而异的。各人还要自己慢慢琢磨,以达到入睡的目的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