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细读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8-07-18 11:45
学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评点水浒传诗经

细读,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英美新批评派(The New Criticism)提出来的。但是,作为一种阅读方式,自有阅读就少不了细读。细读,严格地说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读书方法,也是文艺批评的重要传统。中国古代的细读是非常发达的,这从古代书籍的名称就可略窥一斑。经,传,笺,注,疏,正义,章句,集解,索隐,名目繁多。前师之言曰经,后师之言曰传。而后师之言,多是对经的解释,或解字释句,或疏通文章,或考证本事,或阐发思想,大抵都是细读经典。借鉴他们的理论和治学方法,有助于开展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验与改革。

一、汉代经生的微言大义与《诗经》篇章的教学

“微言大义”,出自汉代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汉书·艺文志》转述为:“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孔子的话为“微言”,而门生对孔子话中思想的阐发就是“大义”。汉代以治经为生的一批学者,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主要还是思想的阐发。据说由孔子弟子子夏所作的《毛诗序》,对《关睢》作了如下解释: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衷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

对《关睢》大义的阐释,既有人伦道德的教化,也有政治上的进贤思才,思想是比较驳杂的。科举考试废除后,国人对《诗经》的解读,大抵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礼教的意识,对诗歌中蕴含的道德教化内容十分反感,强调《诗经》大多数篇目来自劳动人民自由朴素的歌唱。

对《氓》的解释,《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注:赞其改邪归正),刺淫泆也。”这一解说大抵是有根据的,虽然立场不一定正确的,他是站在男性和礼教维护者的立场,对男女主人公“遂相奔诱”作了道德上的批判,这自然是片面的。

追究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本,可能与礼教并无直接的关联,换句话,即使是礼教,也未必保证这样的悲剧不会发生。虽然从这首诗看,开始走的自由恋爱的路线,但在婚姻形式上,还是基本符合当时礼仪的。女主人公提出要有媒人 (最终有没有媒人仍存疑),男子也求神问卦了,迎亲的车辆也有,女子也带上了陪嫁品,这些都说明不是一般的私奔,虽然有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然存疑。

追究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本,不能把一切都归结到外部的客观因素,因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诗歌的文本看,悲剧命运与氓的德行有很大的关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指向的都是男子的负心、家暴等。而这名男子之所以会这样,很可能与氓的经济与社会地位有一定关联。这位男子不是原住民,而是移居到卫国的,经济相对落后(从“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可以看出),以经商为谋生手段,不是“有恒产者”。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客观指出当时一批“无恒产者”道德品质低下的现象。

总之,春秋两汉时期,人们对《诗经》的阐释,常常比附特定的时代乃至具体的人物、事件,以诗证史,在有时代隔膜的后人看来,自然不免带有牵强附会的成分。但他们努力发掘诗歌的隐喻性,重视诗歌的美刺功能,对诗歌某些内涵的阐释都能给后人以启发。

二、明清评点家的金针度人与古代小说的教学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有形式,大约兴起于南宋,在明清两代发展到高峰。其中小说的评点最为发达,李贽对《水浒传》的点评,毛纶和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点评、金圣叹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点评,脂砚斋对《石头记》(即《红楼梦》)的点评,都是非常出名的。

最有名的评点家是明末清初的金圣叹,他极力主张细读,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虽《国策》、《史记》都作事迹搬过去,何况《水浒传》。 ”他在《论诗》(其二)中写道:“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说的是刺绣的能工巧匠渲染碧绦、裁剪朱红,把绣品点缀得均匀得体、光彩照人。可以将绣成的鸳鸯交给人们去观赏,但不会把那枚能绣出五光十色、仪态万千的金针传授给别人。诗人以此作喻,暗示写诗的真谛也是难以传授与人的。但他评点的目的是给人传授文学写作的秘诀,也就是不仅教人如何欣赏刺绣精工的成品鸳鸯,而且“金针度人”,教人怎样绣鸳鸯的针法。他说《水浒传》有许多文法是其他书不曾有的,如草蛇灰线法、背面敷粉法、横云断山法等,而“旧时《水浒传》,子弟读了,便晓得许多闲事。此本虽是点阅得粗略,子弟读了,便晓得许多文法;不惟晓得《水浒传》中有许多文法,他便将《国策》、《史记》等书,中间但有若干文法,也都看得出来。旧时子弟读《国策》、《史记》等书,都只看了闲事,煞是好笑。”

我们可以金圣叹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一节文字的夹批为例: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夹批:闪入来妙。】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夹批:闪入来妙。O偏不写两个人,偏写作一个人,又一个人,妙。】看时,【夹批:二字为句,是把上文重写一番,谓之牒文也。】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著,【夹批:句。】也来坐下。【夹批: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O一个小二看来是军官,一个小二看来是走卒,先看他跟着,却又看他一齐坐下,写得狐疑之极,妙妙。】李小二入来问道:“可要吃酒;”只见那个人【夹批:妙,李小二眼中事。】将出一两银子与李小二,道:“且收放柜上,取三四瓶好酒来。客到时,果品酒馔,只顾将来,不必要问。”【夹批:分付得作怪。】李小二道:“官人请甚客?”那人道:“烦你与我去营里请管营,差拨,两个来说话。问时,你只说:‘有个官人请说话,商议些事务,【夹批:是何事务?】专等,专等。’”【夹批:又何急也。】李小二应承了,来到牢城里,先请了差拨,同到管营家里请了管营,【夹批:叙得是。】都到酒店里。只见那个官人【夹批:李小二眼中事。】和管营,差拨,两个讲了礼。管营道:“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那人道:“有书在此,【夹批:不答姓名,狐疑之极。】少刻便知。——且取酒来。”李小二连忙开了酒,一面铺下菜蔬果品酒馔。那人叫讨副劝盘来,把了盏,相让坐了。小二独自一个撺梭也似伏侍不暇。【夹批:写得小二碍眼可厌,妙笔。O此一句从说机密人眼中写出,不在李小二用心打听中写出,妙笔。】那跟来的人讨了汤桶,自行烫酒。【夹批:不便着小二出去,却先叙此一句,妙笔。】约计吃过数十杯,再讨了按酒铺放桌上。只见那人说道:“我自有伴当烫酒,不叫,你休来。我等自要说话。”【夹批:有何说话?O同坐了,又言是伴当,狐疑之极。】

评点得极细致,对文字间的腾挪变化,一一指明,如一再点出“是李小二眼中事”,又一处则点出“此一句从说机密人眼中写出,不在李小二用心打听中写出”,其实正点出了小说叙事视角的变换,这种变换,将事件和人物关系半隐半露,读者读来狐疑之极,正是小说艺术高妙之所在。

明清小说家的评点,某种意义是一种助读,是将专家的阅读体会通过夹批、侧批、眉批、回批、总评、序言等方式与读者交流。这种交流,因为贴着词句,如同庖丁一边解牛,一边解说,所以不觉得高深莫测,反而能让读者悟出文章之妙、为文之道。

三、清代乾嘉学派的训诂考据与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乾嘉学派,是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顶盛,故得名。乾嘉学派重考据,不尚空谈,从学术发展史上是对宋明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一次反动。这一学派给后人留下的学术财富,是非常丰富的,涵盖方方面面。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追溯词的本源就是一条有效的研究路径。读书当从识字始。这是常识。但字的音、形、义是有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文字自有其时代的承载,也自有其历史的演变。清代乾嘉学派,能通过文字之辨,考证古籍真伪,如段玉裁在《诗经小学》中判断《诗经·墓门》“夫也不良,歌以讯之”的“讯”为“谇”之误,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的《诗经》竹简正作“歌以谇之”,证实了他的判断完全正确。

我们的日常的教学,也要重视对语言文字的追根溯源。一个词的含义,是不断流变的,有本义,有比喻义,有引申义等。一个字的常用义项,可能是它的后起义项。但是,作者在写作时,受到此前文章的暗示,加上因形会意,也可能无意中更指向它最初的含意。比如《沁园春·长沙》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其中,“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两句,一个用“争”,一个用“竞”,有区别吗? “争流”“竞自由”是不是都有争斗的意味?“竞自由”是毛泽东在语境中创造出来的,而“争流”这个词倒是有的,语出《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竞秀”与“争流”并举,可见古人是将“竞”与“争”并用的。但是,在这个语境中,千岩和万壑都没有争斗的意思,更不可能有你死我活的意味。推究起来,由竞而争,由争而斗,乃至斗得你死我活,强调矛盾、对抗,都是后人的附加义项。《说文》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争,引也。”“竞,彊語也。一曰逐也。”从篆书看,“争”像一个人手里有一根绳子样的东西,另一个从中抽出,用“引”字来解释是十分恰当的。由此,“万壑争流”其实也指万壑中的积水,从被禁锢中奔涌而出;“百舸争流”也指许多船只从港口涌出,行驰在湘江水道上。从甲骨文看,“竞”像两人并逐,指两个人直言不讳地说话,繁体字是 “競”。所以,“千岩竞争”指千峰耸立,但并没有哪个山岩遮挡哪个山岩的意味。“竞自由”课文注解为“竞相自由地生活着”,用“竞相”而不用“争相”是恰当的。

总之,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传统细读理论不仅可以直接为某些文本的教学提供思想和方法的启迪,还可以循着这种治学途径,开展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这种以语言为中心,以语义分析为主要手段,贴着词句的教学方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范式,有助于深化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评点水浒传诗经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
翻译擂台(116)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