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人民医院,河北 沧州 062250)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症,指冠动脉缺血、缺氧造成的心肌缺血性坏死[1-2]。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近年发病率在持续增长中,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其治疗成为临床研究重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骤、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治疗关键为及时将堵塞、狭窄的血管开通,使机体血供恢复正常[3-4]。本研究将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分别用于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旨在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报道见下。
研究进行时间在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对象为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意愿将其分为A组(n=40)与B组(n=20)。其中A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7~69岁,平均(51.47±5.56)岁;B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8~67岁,平均(51.52±5.54)岁。两组资料经比较后,发现差异不明显(P>0.05),有比较意义。
纳入: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持续胸痛症状超过30min,给予硝酸甘油含服治疗后仍无法缓解者;发病时间在6~12h;心电图ST段导联抬高≥0.1mV有两个或超过两个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有溶栓治疗禁忌证者;近期有手术史、创伤史者;无法行压迫止血穿刺者;血压控制不佳者;出血性疾病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妊娠期女性;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镇定等对症治疗,建立心电图监护,给予阿司匹林口服用药,初始剂量为300mg,治疗1d后将剂量减至100mg。给予波立维口服用药,初始剂量为300m,1d后减至75mg。给予肝素3000U,行静注。
A组行瑞替普酶治疗,给予r-PA行溶栓治疗,剂量为10mU+生理盐水10mL,行静注,注射时间应≥2min,0.5h后重复上述操作,完成操作后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0.4mL,行皮下注射,每12h注射1次,持续注射5d。
B组行尿激酶治疗,给予尿激酶150万U+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行静滴,三分之二量在10min之内滴注完,剩余液量在20min内滴注完。滴注结束12h后对患者凝血时间进行测定,若凝血时间短于正常1.5倍或更短,应给予低分子肝素行皮下注射,每12h注射1次,持续注射5d。若患者凝血时间与正常时间相比高1.5倍,无需行肝素治疗。
观察两组溶栓再通率与并发症率。溶栓再通标准[5]:(1)溶栓治疗2h内患者胸痛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2)治疗2h内发生短暂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现象;(3)治疗2h内心电图导联ST段下降50%或以上;(4)CK与CK-MB峰值前移至14h以内。上述同时符合两项或以上可判断为溶栓再通,(注:1项与3项同时符合不表示溶栓再通)。
通过表1得出,A组溶栓再通率为90.0%,与B组75.0%相比明显更高(P<0.05)。
表1 比较两组溶栓再通率[n(%)]
通过表2可知,A组并发症率为10.0%,与B组25.0%相比明显更低(P<0.05)。
表2 比较两组并发症率差异[n(%)]
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发病病因与冠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在此基础上出现血栓形成,释放大量促凝物质,促凝物质进入机体血液中后将血小板激活,使得出现凝血级联反应,最终导致冠动脉彻底阻塞[6-7]。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有效手段及时治疗,可降低患者致残率与死亡率,促进血管再通。
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原则主要为开通堵塞血管,使其心肌血流灌注尽快恢复正常,改善预后,提升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尿激酶为人尿或肾细胞组织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蛋白酶,可将血液循环中纤溶酶原进行激活,将其催化裂解呈活性纤溶酶,为一代溶栓药物[8]。将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具有一定溶栓效果,加上经济实惠,被临床广泛使用。但尿激酶特异性较低,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容易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不利于患者预后及提升生活质量。随着临床不断深入研究,溶栓药物也在持续发展中,瑞替普酶逐渐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瑞替普酶为三代溶栓药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具有以下优点:(1)可更快速与血栓相结合,溶栓作用更显著;(2)可对血栓位置纤溶酶原进行高选择性激活,可缓解血栓对机体全身纤溶系统的影响;(3)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半衰期可达11~18min,适用于静脉给药[9-10]。
本次研究中,对A组患者使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其溶栓再通率相比B组明显更高,而并发症更少。提示瑞替普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效果更理想,且安全性更高,可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