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厚,李范
(1.德棉医院,山东 德州 253000;2.德州市立医院,山东 德州 253000)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类型中最常见的一种,据统计[1],我国因为冠心病死亡的人数在心血管疾病致死中占54.6%~61.3%,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几率逐年上升,其疾病发作和季节变化、个体情绪、体力活动量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患者多表现为心前区发作性绞痛和压榨痛[2]。临床中,对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和控制患者血压为主。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于促进患者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为此,本次研究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应用阿托伐他汀,分析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07例,男119例,女88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1.3±2.4)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2±0.3)年;对照组153例,男94例,女59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0.6±2.3)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1±0.5)年,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和治疗》[3]中对冠心病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对本次使用药物未存在任何过敏史;③患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存在感染性疾病或炎症性疾病;②合并存在严重心、肝功能障碍;③合并存在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④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无法正常接受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药物选用磷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H20120021,)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首次使用剂量调整为10mg/次,1次/d,在治疗4周后,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适当地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以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6个疗程。
在患者治疗前后取患者静脉血,应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对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踝血管指数(CAVI)、踝肱指数(ABI)、臂-踝脉搏波速(ba-PWV)和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AI)等指标进行记录,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疗效评定标准为,显效:患者治疗后血糖、血脂恢复正常,心电图显示正常并且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血糖和血脂基本恢复,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电图显示正常;无效:患者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的迹象。
所得数据纳入SPSS 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表示与检验方式分别为χ2和t完成,对于所得结果表现形式则分别为均数±标准差、率(%)完成。所得结果即(P<0.05),则组间数据差异存在意义
两组治疗后各项血脂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血脂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血脂指标变化对比(±s)mmol/L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血脂指标变化对比(±s)mmol/L
注:*表示和治疗前对比P<0.05,#表示和对照组对比P<0.05。
组别 TG TC HDL-C观察组 治疗前 2.54±0.436.32±1.151.05±1.37治疗后 1.52±0.33*# 4.37±0.39*# 1.35±0.22*#对照组 治疗前 2.55±0.446.42±1.211.12±0.87治疗后 1.97±0.28* 5.06±0.57* 1.21±0.16*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变化对比(P>0.05),两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改善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比(±s)
注:*表示和治疗前对比P<0.05,#表示和对照组对比P<0.05。
组别 ba-PWV(cm/s) CAVI ABI AI(%)观察组 治疗前 1537.4±245.313.9±1.52.5±0.867.8±15.3治疗后 1352.5±167.2*#9.2±1.2*#1.0±0.2*#45.7±13.1*#对照组 治疗前 1539.7±251.613.8±1.62.4±0.767.2±14.7治疗后 1488.6±175.8*11.3±1.4*1.3±0.4*54.2±14.1*
观察组治疗后显效119例(57.49%),有效75例(36.23%),无效13例(6.28%),治疗总有效率为93.72%;对照组治疗后显效68例(44.44%),有效58例(37.91%),无效27例(17.65%),治疗总有效率为82.3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律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在治疗后仅出现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几率为2.42%;对照组在治疗后出现13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几率为13.07%,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泛指发生于冠状动脉血管上的病变,可造成血管腔出现阻塞和狭窄的现象,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和坏死的症状[4-7],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冠心病的发病几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省市的发病几率明显高于南方省市,并且城市的发病几率(1.59%)高于农村(0.48%),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几率逐年上升。临床将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分为可改变因素和不可改变因素两种[8-10]。前者主要是指不良生活习惯、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合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过量抽烟饮酒等;不可改变因素主要是指性别、年龄和家族史等。患者多表现为胸痛、心悸和乏力,并多伴恶心、呕吐和发热等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临床对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1-13],其一是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叮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体重和戒烟限酒等;其二是药物治疗,包括缓解心绞痛、减轻心肌损耗、抗血栓等;其三是血运重建治疗,即使用介入治疗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在以上三种治疗方式中,药物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前提,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都需要患者坚持长期的标准药物治疗,在患者症状改善之后,才能保证患者能够正常地接受手术和介入治疗。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磷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其中,磷酸酯类药物是临床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常规用药,主要是通过松弛患者血管平滑肌,增加平滑肌细胞中的鸟苷酸含量,进而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和心肌的耗氧量;β-受体阻滞剂不但有抗心绞痛的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律失常,但对于合并存在哮喘、慢性气管炎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应该控制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和次数,防止患者病情加重;钙通道阻滞剂主要用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冠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中,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扩张外周小动脉,减少心肌损耗以及扩张缺血区的冠状动脉来增加冠脉痉挛患者的心肌供氧。观察组中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常见的调节脂代谢药物可有效地升高HDL-C水平和降低LDL-C水平,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小板的聚集,以此稳定动脉粥样硬化变化,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从李加林等人[14-15]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阿托伐他汀不仅可以稳定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患者的炎症反应,这和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血脂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在常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保证治疗的安全性,而且对于减少患者炎症反应以及控制患者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将他汀类药物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变化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保证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