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燕
(德阳市人民医院中医肛肠科,四川 德阳 618000)
尿潴留为接受肛肠类物理治疗后经常会伴随出现的一种并发症,经统计,出现该情况的概率高达55%[1]。因为肛门以及尿道周围的括约肌处于第二至第四骶神经的控制下,手术后通常都会伴随着疼痛的现象出现,进而会导致括约肌括约肌反射,反射括约肌反射并引起尿潴留[2]。混合痔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高达20%。临床普遍应用导尿治疗尿潴留,但导尿也增加了治疗者发生感染的概率[3],Lin[4]等国选取469组混合痔术后出现尿潴留的病例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发现,从总体上来说出现尿潴留情况的概率达到了32.8%。这种情况通常并不会自行发生,是麻醉、手术、疼痛、输液过多体位、精神等因素造成的[5]给病人带来身心不适,部分患者不能接受,因此混合痔术后留置导尿的发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于我科的接受混合痔治疗患者200例进行分析。选取范围:接受了混合痔治疗的病患。年龄:十八到七十岁之间。同时应保证所有参与人员的自愿与知情,并签订相关责任书。存在以下情况者不允许参与:(1)心血管方面存在问题;(2)肝肾功能低于正常标准;(3)存在精神方面的问题。手术完成时采用自控镇痛泵。符合以上条件的共计104例男性以及96例女性。上述两组人员在其他因素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因而进行比较是有意义的[6]。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包括手术治疗和基础护理。平卧休息。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方法:术后半小时后,给予针灸治疗。阴陵泉、三阴交穴位施以电针,疗程为20分钟。
所有患者均在24小时内观察排尿情况,记录术后6小时、6-12小时和12小时排尿通畅人数。计算尿潴留发生人数占该组总人数比例计算出尿潴留的发生率,对术后留置导尿患者进行统计,计算出留置导尿人数占该组的比例。以此来进行比较。
我们使用SPSS 19.0软件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同时利用t检验来对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P<0.05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对照组发生留置导尿患者人数的差异分析,见表1。
表1 试验组对照组留置导尿人数比例比较
表2 留置导尿人数比例比较
由卡方检验结果,卡方统计量为4.065,P值为0.044,低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对照组之间发生留置导尿患者人数有显著差异,且试验组留置导尿患者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见表2。
表3 试验组对照组的留置导尿时间差异分析
表4 独立样本检验
方差齐性检验的F统计量为4.618,对应显著性P值为0.037,当方差非齐次且方差不均匀时,对应于独立样本t检验的t统计量为-3.537。其显著性P值为0.001,小于0.01,说明两组之间留置导尿时间差异非常显著,且对照组的留置导尿时间明显要比另一组更长。见表3、表4。
尿潴留隶属于中医“长闭”的概念。出现这种情况者会有排尿困难。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是膀胱。认为“膀胱状态官、体液隐匿、气化为”[7],混合痔手术会导致病患难以忍受的疼痛[8]。肛门由于具有大量微小的神经,因此疼痛感更为明显,且在手术中通常会伴随细菌侵袭。手术过程并不密闭,完成后常常会伴随括约肌痉挛的现象出现[9]。混合痔切除术患者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骶部麻醉,返回病房后,下肢和下腹均麻木。此外,术后尿道括约肌压迫过多,尿道括约肌压力可能引起刺激或异物压迫性排尿。穴位具有显著的特异性效应。临床选择关元、气海、中极、阴陵泉、三阴交等。均能发挥良好调节作用,针刺对膀胱运动功能的作用机理:调节大脑皮层、下丘脑泌尿中枢,大脑皮层有两个排尿中枢,它既是感觉中枢,也是运动中枢,受意识的控制;阴部神经感觉运动区又名尿道周围横纹肌区,是尿道周围横纹肌的中枢,它也受意识控制。针刺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反射通路,调节针刺对脊髓排尿功能的调节作用,调节膀胱排尿排尿功能。可能是通过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及盆神经,在储尿期和排尿期对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进行平衡调节,维持正常功能。混合痔术后安置尿管24小时拔管患者易致拔管困难[10],通过20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留置导尿比例比较,试验组留置导尿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安置尿管时间低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在混合痔术后江都留置导尿有明显的疗效,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