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要把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作为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为纪念第25个国际家庭日,也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促进全区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2018年5月11日,苏州市吴江区妇联联合区文明办,举办区“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命名暨新一轮寻访启动仪式。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伟,苏州市妇联副主席祁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袁智,区妇联主席蔡薇出席了会议。
自去年5月寻访活动启动以来,经层层推荐评定,共有119户家庭入围吴江区“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最终,评选出“十大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另有10户家庭获得提名荣誉。
一直以来,吴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区文明办、区妇联牵头打造了“家和万事兴”系列寻访、“文明户标兵”评选等家庭文明创建活动品牌。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先进典型涌现出来,传承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勤俭持家、守望相助等传统美德。他们朴素的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温暖人心的力量,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吴江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以下展示的2018年吴江区十大“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故事平凡又感人,生动诠释了人民群众对美德家风的理解和实践。
文/黄晓雯
江苏省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有2000多名职工,其中很多是双职工家庭。朱扬清家庭就是其中之一。
朱扬清是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妻子陆爱芬在产科担任护士长。
神经外科的病人病情重,情况急。医生抢救病人、做急诊手术常顾不上吃饭。2015年一天中午,朱扬清刚捧起饭盒,突然救护车送来了一名遭遇车祸的女性,她重度昏迷,奄奄一息。
朱扬清立即进入抢救状态。他利用绿色通道,与死神赛跑,安排手术,争分夺秒。病人终于安全过了手术关,但这不代表已脱离生命危险。每一天,朱扬清都严密观察伤情变化,仔细分析,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病人又成功过了脑水肿关、肺部感染关……三周后,病人缓缓睁开了眼睛。一个半月后,病人坐着轮椅出院了。家属面带微笑,与朱扬清挥手告别。那一刻,朱扬清感到无限轻松。
医者仁心,对每个病人的不放弃,让朱扬清从死神手中救回不少危急病人。陆爱芬深深地理解这一切,而她也有自己的事业追求。
产科是一个特殊的高危科室,每年要迎接2000名左右的新生儿。新生儿不会求助,护士们必须细致入微地观察他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再加上现在的新手爸妈们基本是独生子女,缺乏照顾孩子的经验,护士们必须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教他们。
作为护士长,陆爱芬不仅要带好每一位护士,还要对每位护士的行为负责。压力如此巨大,陆爱芬几十年如一日,用爱心、责任心来面对。2015年,她被单位评为“优秀护士长”。
受朱扬清夫妻影响,他们的儿子朱君烨从小就很独立。父母的工作态度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学习、为人态度。
勤勉做事,甘于奉献,踏实生活,这是朱扬清一家对“最美家庭”的理解。
文/徐飞悦
陈不柔是革命烈士陈处泰的长女。1932年,她出生于江苏宝应。陈处泰被特务秘密杀害时,陈不柔才5岁。
不柔这个名字,是陈处泰“不柔不让”对敌精神的寄寓。这份勇敢坚毅的精神,伴随陈不柔至今,也深远地影响了这个家庭的一代又一代人。
陈处泰牺牲后,陈不柔随母亲在苏北打游击。耳濡敌机轰鸣,亲历火光刀影……这段岁月给了她走过无数绝境的勇气,也成为她鼓励子女们直面困难的“教案”。
14岁那年,陈不柔只身到淮阴抗大附中求学。次年6月,她和弟弟陈不让加入新四军。18岁那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渡江战役中,她随部队从扬州到了镇江。后因身患肺结核,组织上将她转业到镇江水上公安局做内勤。一段时间后,她去了无锡,在交通电厂任党委宣传干事、财经团委组织委员等。再后来,她又辗转到了吴江。
1962年,陈不柔响应中央号召,深入农村,在美丽的太湖小镇——七都,与孙阿和相遇。有着共同信仰的两人相知相爱,组建了甜蜜的家庭。
陈不柔生了四个孩子,分别取名“工、农、红、军”,寓意依靠工农红军,服务社会大众。儿子陈依农说:“父母工作忙,但依然督查我们从小读书认字,还让我们体验生活,给了我们锻炼的机会。”
到吴江后,陈不柔做过小学教员,担任过妇联主任,去过乡镇粮管所,最后在平望面粉厂离休。离休后,她依然没闲下来,时常教育辅导江陵社区居民的孩子。
2008年,陈不柔参加南京雨花台缅怀烈士活动后,回家写了“奋发、坚强、真诚、宽容”八个字,送给子女。从此,这八个字成了家训。
大儿子陈依工曾在老山保卫战中英勇战斗,荣立二等功,如今仍坚守在祖国国防事业的岗位上。二儿子陈依农在医用卫生材料研发中不断突破,屡创佳绩。小儿子陈依军早年求学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执教,如今是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的入选者。2015年,陈依军还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女儿陈依红也一直坚守在经济建设的前沿,今年刚退休。
时间的流逝并没使人们忘却逝去的英烈。陈处泰的英勇精神一直鼓舞着陈不柔一家人,鞭策着他们奋发图强。
文/黄晓雯
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沈艳的家里,有一块垃圾分类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标记得清清楚楚。“在我们家,环保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沈艳说。
沈艳今年39岁,丈夫夏晓峰在上海一家汽车公司从事汽车模具设计工作,儿子目前上小学六年级。多年前,婆婆李凤金为了照顾孙子,从老家昆山搬来同住。
“很多人说婆媳不易相处,但我和婆婆这么多年从未红过脸。”婆婆很支持沈艳在蓝天环保协会的工作,并渐渐深受沈艳影响。
2013年冬季的一个雾霾天,看着灰蒙蒙的天空,沈艳忍不住在东太湖论坛上发帖子,呼吁网友联合成立环保志愿者协会。不久,蓝天环保志愿者协会成立了,沈艳担任秘书长。
协会2014年成立至今,共举办大小活动200多场。沈艳全身心地参与每一场活动,从一位懵懂的普通市民,慢慢变成一位上街会带环保袋、打包会自带餐盒的绿色环保型市民。
4年来,让沈艳感动的是,家人从不理解变成了支持。特别是婆婆,如今也和她站在一条战壕里,督促家人、朋友的一言一行,带动大家一起投身环保事业。
骑行、徒步、环保宣传……如今,在吴江各类公益活动的现场,总能见到沈艳全家出动的场面。而一路行进,沈艳一家的笑声也留在了东太湖畔的美丽风景中。
文/韦欢
凌晨 4:30 起床,做家务,烧早饭;7:30带着队员做村庄保洁工作,一直忙到 10:45;12:00 继续巡查环境, 清理角角落落,下午4:50收工——这是张阿大每天的安排。而实际上,手头要是有活,他就依然忙个不停。
张阿大是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丰田村的保洁队队长。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脸上纵横着不少皱纹。从2001年负责村保洁工作开始,54岁的张阿大不曾忽视过任何一个角落。多年来,他的努力让丰田村的环境建设长效管理考核成绩始终位列七都镇前三。他常说,没有较真的心,就干不好保洁的活。
2016年1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对保洁工作的要求更高了,张阿大和乡邻的“吵架”也多起来。“环境整治事关全村人的生活质量,我决不能马虎。”
有一回,一户人家在村里空地上堆了五堆柴火,影响了环境。张阿大去和他们商量,建议要么把柴火集中放在一处,要么清理掉。他刚说完,对方就“吵”了起来,说他怎么什么都要管。张阿大跟对方讲整洁家园的道理,最后那户人家被说服了,把柴火集中存放了。
对张阿大在工作中受的委屈,妻子总宽慰他:“不要跟少数人计较,你看,绝大部分还是支持你的嘛。”有了家人的鼓励,张阿大很踏实。
张阿大家现有五口人。他的认真精神,让这个家有了“摊子不大,却也精致”的气象。即便最普通的一日三餐,他们也弄得有滋有味。一家人略带诗意的生活,让不少乡邻艳羡。
张阿大会开车,也有车,但他更喜欢骑着“小电驴”在村里晃悠。“电瓶车小,很多小路都可以进去,容易发现卫生死角。”张阿大说,丰田村是自己的家,保持它的整洁就是在擦净自家的门面。“我认真工作,既是为了大家,也是为了小家。”
文/方芳
廿三载春秋,张海英经历了风风雨雨,看过了生死别离。常人眼中,她命运多舛,但她怀着信念和美德,为人生寻到另一种可能。
张海英一家生活在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南新社区,43岁的她每天都很忙。事实上,自1995年嫁入夫家后,她没有轻松过。
当年,张海英婚礼前夕,丈夫的哥哥遭遇车祸去世。噩耗传来,其母李月仙悲伤至极。张海英立刻来看望李月仙,陪伴和安慰未来的婆婆。为此,张海英的婚礼推迟了半年才举行。
2011年4月,张海英的公公查出转移性淋巴腺癌。婆婆急得发病住院。丈夫工作繁忙,无法请长假照顾父亲,张海英毅然辞了工作,到上海华山医院侍奉公公。
华山医院老院区的病房设施陈旧,除了一个床位,只有一张方凳,衣服和洗漱用品只能放在床底下。张海英一夜一夜地蜷缩在那张方凳上。老院区还没有放疗设备,张海英就陪着公公去很远的医院分部治疗。后来公公病情日渐严重,还伴有糖尿病,转至苏州一院。遵照医嘱,张海英每次给公公盛半碗饭。公公大发脾气,将碗筷摔到地上:“你要饿死我吗?”张海英不声不响地收拾干净,依然笑盈盈地重新盛了饭,送到公公手中。她认为,病人自然心情不好,而自己能做的,就是让公公在最后的日子里感到家人的爱。
李月仙患有慢性哮喘病,严重时住院是家常便饭。2016年12月,她发高烧,住进了平望的医院。第二天下午烧还没退,张海英让婆婆转至苏州附二院。李月仙又吐又泻,张海英侍候了她17天,直至她出院。
虽然经历了幼年丧母、中年丧子、未老丧夫的不幸,但因为有了张海英,李月仙心里时常暖暖的。
一家人在困境中相互体谅、扶持的品格也影响着后代。张海英正读大三的儿子心态健康、成绩优异,年年获得奖学金,孝老爱亲的美德正在他身上传承。
文/史亚玲
要说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最有名气的羊肉面馆,非张福良面店莫属。街心公园旁的这家面馆连招牌都没有,却有着不小的名气。
每天从浙江桐乡运来的湖羊,是张福良面店最佳的食材。凌晨2点运来的羊肉,经张福良夫妇四个多小时的细心烹饪,变成了清晨的鲜香美味,吸引着一批又一批食客。
1987年张福良从八都供销社离职后,便和妻子吴国英创业卖面,一晃眼就是30年。从每年8月8日一直营业到次年5月5日,可以说是一年中吴江开张最久的羊肉面店了。
采购来的羊肉有老有嫩,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张福良已能娴熟地掌握不同肉质所需的火力。汤底则由猪油、酱油、葱花和滚水冲制。至于鲜味,全靠浇头。
张福良所用面条由一家生面店专门供应,他要求送来的面要比市面上的面条多压制一次。由于生面受温度、湿度影响,他每天还要亲自检查生面,如有不满意处,立即跟供应商沟通。
10年前,震泽红烧羊肉的口味还是偏甜的。现代人口味变化,张福良锅里的羊肉也不断与时俱进。如今的红烧羊肉入口鲜嫩,却又不过分酥烂,口感上佳,还带着一丝微辣,受到更多食客的喜爱。
每年5月到10月,光是羊肉面,每天就能卖出300多碗,多的时候六七百碗。最紧俏时每天至少要烧20头湖羊。更有固定老主顾每年一订就是50斤红烧羊肉,用来馈赠亲友。
即便羊肉下市,张福良还有另一块招牌——鳝丝面。面店曾有过一年使用7000斤鳝丝的记录,可见生意之红火。
“这些年来,没休息过一天。”正是靠着张福良夫妻的辛勤经营,才有了现在的口碑,甚至吸引了中央电视台来采访报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劳致富,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张福良说。
文/方芳
在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水家港村,有一对夫妻。多年前,丈夫周建兴身体大面积烫伤,确认为三级肢残。妻子钱学芬不离不弃,与丈夫相携相守,不仅克服了种种困难,还走出了一条幸福路。
2003年意外发生之初,疼痛和心烦,让伤病中的周建兴频频发脾气。钱学芬理解丈夫的心情,默默地为他换药熬汤,悉心地为他擦身更衣。丈夫躺在床上感觉无聊时,她就为他读报纸、讲新闻。“不要急,会慢慢好起来的。”钱学芬贴心的开导让丈夫的心情慢慢转好,病情也有所缓解。
周建兴无法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钱学芬就与他商量,决定到外面做点小本生意。几年下来,两人有了一些积蓄。
周建兴一直关心老家的农业发展,关注国家的惠农政策,想在家乡搞种植业。在钱学芬的协助下,周建兴开始放开手脚做事业。
2016年,周建兴筹得资金50万元,租用村里130亩流转土地,成立吴江区桃源镇青云水家港家庭农场,主要种植杜瓜子,发展绿色经济。遇到因天气因素,植物照料出现难题时,夫妻俩就一起想办法解决。销售中遇到瓶颈,夫妻俩也共同拓宽销售渠道。
凭借诚信经营,他们的农产品很快打开了销路。如今,夫妻俩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村里有些生意人喜欢热闹,会将时间花在喝酒打牌上。而周建兴的业余时间都留给了家人,“一家人在一起,哪怕只是聊天,也是我最幸福快乐的时候。”
文/黄明娟
2017年大年初一,吴江的上空洋溢着喜庆气氛。早晨8∶25,黎里镇跃进村的周根宏在蓝天微信群看见一条消息:阳澄湖有人溺水,请求苏州蓝天救援队协助打捞。周根宏马上告诉家人,说要去执行任务。
今年46岁的周根宏是蓝天救援队队员,也是苏州市美和医用净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根宏在救援队担任南区联络官,每年参加救援时长近600个小时。2014年,经战友介绍,他加入了救援队。救援队中大部分人是退伍军人,让他有回归部队的感觉。
周根宏的父亲担任过小学代课老师,后来转至生产队当会计。父母为人淳朴善良,不厌其烦地帮助邻居。小时候,周根宏也常听父亲讲《了凡四训》。潜移默化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周根宏。
他首次参与救援是在2014年初夏,苏州工业园区公安分局发来指令:东沙湖有两人在张丝网时溺水,请求协助救援。周根宏和队友快速到达现场,但打捞上来时,溺水者已没了生命体征。面对逝者家属的悲痛,周根宏走生命救援道路的信念更坚定了。此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并通过了国家救生员职业鉴定,拿到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师资证书,增强自己的救援本领。
救援是24小时待命的,有时半夜救援,有时要持续好几个小时,有时会与工作、照顾家庭发生冲突。是妻子吴伟芬的无私支持,让周根宏每一次都可以安心地去救援。
近年来,周根宏大力推广安全知识普及。每年他开的讲座不下50次,参与学员5万多人次。他的讲座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让群众提高了自救互救的能力。
“欣慰的是,在我影响下,女儿周瑶开始对公益活动萌发兴趣。2015年,女儿加入了吴江开心义工联合会,这是我们一家最高兴的。”周根宏说。
文/方芳
去年除夕,高金明的邻居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是中国好邻居。”下面还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高金明的老伴高彩明和邻居们聚在一起,准备着大年初一早上的顺风团子,情景温馨和谐。
高金明是是盛虹集团的一名业务员。他一家人生活在苏州盛泽镇七庄村3组,是一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
高金明母亲是个热心肠,很得邻居们信任。有的邻居有事出门,会把家里的大门钥匙交给她保管。遇到下雨或天色将晚,她就会帮邻居收好衣服。
高金明的儿子从小品学兼优,大学毕业后从事工程预算工作。儿媳是盛泽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教龄不长,但有多年党龄,去年还拿了学校的创新管理奖。
高彩明虽没什么文化,但待人处处显露着真诚大度。2014年,一名邻居因交通肇事,需要给对方赔偿。作为工薪阶层,邻居拿不出近100万元的赔偿款,非常焦急。在高彩明等几人的发起下,20多户人家纷纷借款,凑齐了赔偿款。这件事感动了整个七庄村的人。
在乡村,邻里纠纷大多和宅基地有关。可在高彩明眼里,与邻居们的友谊相比,自己的利益实在不值一提。
前几年,村里道路改建。见村道只能通一辆汽车,高彩明就把自家路边的小房子拆了,还硬把自家的自留地缩小了面积,让出近2米给村道拓宽。
其他看似微小却感人的故事还有许多。例如邻家有个女孩叫小叶子,因为家长工作忙,常没法帮她做饭,高彩明就叫小叶子来家吃饭,“饭后,我儿媳会辅导小叶子语文,儿子则辅导她做数学作业。”
有人说,幸福不取决于拥有多少财富和权利,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这似乎说的就是高金明一家人。
文/黄晓雯
在苏州盛泽镇水澈弄,戴凤宝是大家都喜欢的“贴心好邻居”。她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孤寡老人张芙钰,成就了当地一段佳话。
“我还是十来岁的小姑娘时,就认识张芙钰了。”戴凤宝回忆说,“那时她的丈夫在上海工作,她一个人住在盛泽,看她挺孤单,有空时,我就去陪她说说话,解解闷。”
后来,张芙钰随丈夫去上海定居。多年过去,上海实行精简还乡政策,张芙钰又独自回了盛泽。张芙钰没有子女,丈夫去世后,她仅靠抚恤金和低保艰难度日。她年纪大了,做家务也没有力气,戴凤宝就去帮她。
每隔两三天,戴凤宝就要去看望张芙钰。逢年过节,为了让张芙钰感觉热闹点,戴凤宝还约女儿同行。母女俩带上礼品,揣了红包,就像去看望自家长辈一样,让张芙钰心里暖暖的。张芙钰视力不太好,不方便出门买东西,戴凤宝就帮她买好了送去。平时逛超市时,戴凤宝也自然而然会想到张芙钰这几天缺了什么,是否也需要买了。自己家里有好吃的,她就想着拿一部分给张芙钰送去。寒来暑往,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来了,戴凤宝把这些称为“人之常情”。
“我们都很支持她这样做。”戴凤宝的丈夫郑燮明说,他有时也会陪着一起去看望张芙钰。
戴凤宝和郑燮明的女儿、女婿在苏州工作,平常周末回来探望他们。老两口为了减轻小辈的负担,承担起了照顾外孙的任务。“家里有个小孩,总是热闹不少。”提起这些,戴凤宝开心得合不拢嘴。知足常乐,世间小小的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