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能玲 潘文娟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099-01
小学生怕写作文,往往无从下笔,没有写的东西,一到作文课就发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學生缺乏素材,写作就束手无策,即使东拼西凑勉强写出一篇作文,也是内容空洞,条理不清,或者单纯就是词语的堆砌,毫无章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如何才能“利其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量阅读,积累素材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阅读与写作的内在关系。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还能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表达方式,写文章时才有“源头活水来”。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要想写好作文,只有广泛地去阅读,才能在阅读中积累对自己有用的写作素材。
1.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所以要积累不同的好素材,必须让学生到课外去广泛地阅读。课外有不同种类的书,有科普知识、地理历史知识、有古典文学、有童话故事、有名人传记……这些书籍知识丰富内容广泛,学生经常读这些书,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才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感受不同的题材,从不同的题材中感受不同的文风,从不同的文风中感受不同的写作方法,从不同的写作方法中感受不同的语言文化。积累的目的是应用,积累的量变会引起质变,积累的量多了,它将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2.在课堂学习中积累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都是一些名家名篇,极具代表性的美文,是指导学生写作的范文。叶老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熟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阅读理解一个好词、一个优美句子、一个精彩片段、一篇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章,这些都是他们积累习作的素材。阅读中学习各种写作方法、写作结构、布局谋篇、观察方法等,这些都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教材,用好教材,避免照搬照抄。要模仿其写作文风,学习写作思路,借鉴写作方法。学生经过反复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同存异思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为何学生写作时还是笔下千人一面或无言呢?那是因为学生对生活不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到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使写作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积累的素材服务于写作。
1.在学校生活中积累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校园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事》、《校园一角》等作文,都有很多写作素材,只是我们的学生没注意罢了,不是写成流水账,就是词语匮乏,土话连篇。观察时要从小事开始,老师的一言一行、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同学间的小事、课间的游戏、节日的活动等等都是观察的对象,都是写作的素材,都需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
2.在家庭生活中积累
家庭是每个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天地。在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如洗衣服、扫地、做饭等,爸爸、妈妈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庭中的温暖、争吵等等,都是学生观察写作的素材。教师要一边引导观察、仔细用心体会,一边实践写作。这样,使学生既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也感受了家庭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些素材可以写家庭里父母的至爱亲情,或生活的艰难不易,婆媳之间的谁是谁非等,教师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在生活中育人,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让学生学会写作的同时,学会感恩,学会尊敬父母,孝顺老人。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塔高千丈,非一日之功。素材的积累也不是一时就能做到的,只有长期坚持不懈的多读书、细观察、爱活动、多采集,学生才能拥有一支“马良神笔”,自己的写作自有“源头活水来”。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8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