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众多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欧洲人当中,罗伯特·骆博凯(Robért Lobbeke)算不上一个特别有名的人。1885年9月,作为普鲁士王国的一名退役工程军官,骆博凯应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聘请,到南京从事改进扬子江江防要塞的工作。后来,他被任命为南京陆师学堂总教习。1900年5月,他离开南京回国。
骆博凯返回德国后不久,在德国伊塞隆文学协会基金会的庆祝会上(1900年11月29日),应邀做过一份题为《中国和中国人》的报告1。在华期间,他与亲人之间有大量往返信件(一共有588封,保存下来235封)2。骆博凯的报告集中体现了他的中国观念和当时欧洲大众对中国的一般看法,在信件与日记中,则散布着一些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记述。
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和偏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对中国和中国人充满兴趣,与此同时又怀着强烈的偏见。正如不少西方有识之士一样,骆博凯的报告明确指出了这一事实。在报告开头,骆博凯便提到了一位名叫纳瓦拉的德国作家与其著作《中国和中国人》。这部书正好与骆博凯的报告题目相同——可想而知,骆博凯的报告受到了纳瓦拉同名著作的启发。骆博凯通过引用纳瓦拉的文字,说明当时西方人对中国从来就有偏见和歪曲的印象。骆博凯的报告还明确指出,他的同胞们对中国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学校里书本上的东西3。这一记述提醒我们,当时在德国学校所采用的书本中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记述,多与骆博凯亲眼所见有差异。根据骆博凯的记述,德国书本中的中国人形象是:眯缝眼,拖着长辫子,说着滑稽可笑的语言,女人都缠小脚,人们要是不听话就要挨打;他们喝茶,抽鸦片,多是一些怪人4。骆博凯还指出,当时在书市上有关中国的书籍极少能够引起读者的长期关注,绝大多数被遗忘了,这些书籍大多是游记。他将这类书的作者称之为“浮光掠影派”,“写作风格肤浅”5。尽管他没有明确指出,但暗示了对于中国浮光掠影的观察可能产生扭曲的偏见、错误的认识。由此,他提醒报告的听众,他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介绍是实事求是和客观的。
中国人的优点
骆博凯自认为他的报告是对中国和中国人友好的评价,因此,其中不乏有直言中国人优点的内容。但是,他对于中国人的优点并无系统的论述。在他那篇不算很长的报告中,提到中国人的优点主要有几个方面:在合作中有了不起的灵活,有好奇心,有坦诚的品质,宽容大度,穿衣适应各个季节气候的变化,对自己的长处有清醒的认识,尊敬祖先,尊敬已故亲人,良好的民众教育,商人的诚信可靠等等。其中,关于当时中国民众所受教育的评价,骆博凯显得比当时许多西方人要积极很多。他说:“良好的民众教育首先保证了中国商人的诚信可靠,与日本商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诚然,中国商人在成交一笔买卖时也力图获得利润,否则他就不是商人了,但中国人严格遵守先前商议好的责任和义务。”6 但是,在报告当中,他并未就此观点提供具体的例证。
中国和中国人的缺点
在骆博凯的眼中,当时的中国也有很多缺点。虽然他特别强调自己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友好,但是并没有刻意掩盖一些负面评价。在报告和书信中,他花费了不少笔墨写当时中国和中国人令西方人难以理解和难以产生好感的方方面面,包括令人“寒心”的环境,糟糕的卫生习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西方人都记述了当时中国人糟糕的卫生习惯,比如美国人阿林敦就曾在其著作中提到,当时的中国人吃的东西上总是叮满了苍蝇、下层民众的生活环境肮脏)7 ,原始的农业,令外国人难以接受的丧葬习俗、用餐习惯,落后保守的观念,傲慢和夜郎自大的情绪,迷信,冷漠,人心涣散,以及清朝官吏的愚民政策等。骆博凯在写给亲人的信中,多次提到中国人不讲卫生,非常落后,1895年12月14日他在写给兄弟费迪南德的信中说“中国过去和现在都很肮脏,没有火炉,没有道路,没有登陆栈桥”8,同月20日,他在写给大姐卡萝莉娜的信中说乘坐的小轮船上有“无法容忍的肮脏现象”。9 他也非常反感中国人的喧哗吵闹(后来渐渐适应了)。10 在他看来,这是中国人文明程度不如欧洲人的表现之一。在他的报告中,有一段关于当时南京陆师学堂学员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时欧洲人对落后中国的想象。他是这样讲的:“看着我那些拖着辫子的学员们第一次从我们手里拿到欧洲的铅笔、纸和橡皮时的情形,真是有些好笑……”他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学员们在铅笔、橡皮等新鲜事物面前的好奇、欣喜,以及把墨水弄得到处都是的狼狈场面。(這段内容,与骆博凯在报告中提到当时中国“良好的民众教育”略有矛盾。显然,骆博凯所谓的当时中国的“良好的民众教育”11 主要在道德诚信方面。)尽管骆博凯并没有把以上场景当成中国和中国人的缺点来写,但是,这些记述给西方人造成的中国印象,无疑是落后的、可笑的。如今,我们读到这段文字,依然会为当时中国的落后感到羞愧。这也提醒我们,中国人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积极发展科学技术。
为中国和中国人做出的辩护
骆博凯在其报告和书信中,为中国和中国人做出了不少辩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中国的一些风俗习惯进行辩护。比如,骆博凯否定中国的主要菜肴是狗肉和猫肉的说法。在当时的欧洲,显然流传着中国人以狗肉和猫肉为主要菜肴的说法,骆博凯明确指出,这种说法完全是错误的。他客观地说,在中国沿江沿海地区,动物性肉食非常便宜,根本不知狗肉和猫肉。但在内地,狗肉和猫肉是正常的商品。值得称道的是,他特别指出,“只有一无所有的穷人才吃老鼠肉”,“就我而言,主人从来没有请我吃过狗肉、臭鸡蛋或者老鼠肉”。12 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是当下,依然有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将狗肉、猫肉和老鼠肉作为主要菜肴。可见,成见和刻板印象一旦产生,就很难消除。因此,骆博凯的观点在当下也有现实意义。
(二)为中国人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暴力行为进行辩护。骆博凯否定中国人喜欢暴力的简单结论。骆博凯在华期间,曾经受到普通中国民众的谩骂和攻击。但是他指出,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原因的——因为清政府的总理衙门征收农民的土地和房产用于新建军营,事前约定给予补偿,但后来没有兑现,当地官员欺骗农民是“洋鬼子”把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在一封给亲人的信中,他斥责德国强占中国的大海湾(胶州湾)是野蛮行为。13 在骆博凯离开中国后,中国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当论及义和团运动中出现的暴力行为时,骆博凯也公允地指出,中国人爆发运动,对西方人采取了暴力行为,是因为西方人侵犯了中国人。他认为,“每个人天性拥有维护自己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从纯粹的人性立场出发,我们必须对此能够理解和有同感。”14 由此可以看到,骆博凯对于中国和中国人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是怀有同情之心的。他还写道:“……如果这种反抗还是关系到保卫一种古老的民族和文化遗产,那么这个情绪激动的民族就会把仇恨外国人看作是合情合理的,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生过激的暴力行为……”。15 这一观点基本是客观的。骆博凯也看到了当时落后的中国所蕴藏的力量。他在报告的结尾部分,提出了警告:“中国人本身是宽容大度的,西方的基督教国家切不可以偏执、不宽容的做法,报复中国的宽容大度。” 16
(三)为中日战争中失败的中国辩护。骆博凯富有洞见地看到了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冲击与变化。在1897年1月14日写给费迪南德的信中,他颇有预见地写道:“只要给中国以时间,消除它的混乱状况,实行新的政府体制,开发国内的巨大资源,它的4亿多人口具有接受教育的巨大能力,毫无疑问就能成为令全世界肃然起敬的国家”,他高兴地注意到中国“这个沉睡的巨人已经开始觉醒”。17
骆博凯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记述和评价,虽不如专业学者那么全面,但其文字的朴素和内容真实性是值得肯定的。在他写给亲人的信中,不仅讲述了他的工作生活、一些政治事件,还介绍了中国人的语言、美食、风俗(如过春节等)、礼仪及中国的名胜古迹等。可以说,他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偏见,也增进了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生活细节的了解。
标注信息:
1.【德】骆博凯,《十九世纪末南京风情录》,郑寿康译,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页。
2.同上书,第275页。
3.同上书,第2页。
4.同上书,第2页。
5.同上书,第2页。
6.同上书,第23页。
7.参见【美】阿林敦,《青龙过眼》,叶凤美译,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4-115页。
8.【德】骆博凯,《十九世纪末南京风情录》,郑寿康译,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9.同上书,第47页。
10.参见上书,第29,31,47,58,76,102,121,149页等处。
11.同上书,第23页。
12.同上书,第4页。
13.同上书,第213页。
14.同上书,第22页。
15.同上书,第22页。
16.同上书,第25页。
17.同上书,第1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