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汪曾棋散文奖“我的老师”主题征文授奖辞

2018-07-17 07:48
美文 2018年13期
关键词:老师学生

中国散文奖

《幽幽长者》 余秋雨

余秋雨的文字从容畅达而意蕴深厚,《幽幽长者》通过张可老师在动荡年代的人生选择和命运沉浮,直接将笔触指向了人性之美这个终极命题。相较于知识分子的学识、思想和风骨,张可老师展现出的人性之美,更因人之脆弱,之不屈,之坚守,之慈悲。

《亲人老师恩人》 阎纲

阎纲的文章丰满生动,朴实真挚,《亲人老师恩人》中的老师有严厉的教学,更有生活中的关爱。随着时光推移而来的,是不断更新的知识。时光逝去,永存的是在教学交往中的理解和共情,因这种理解和共情,使师生关系在人的生命中扮演着一个独特的角色。

《为人师者》 孙郁

孙郁的文章将纪念与感怀深化成为沉思和追寻。《为人师者》是对北师大名师刘锡庆先生的怀念,更是对他精神人格的剖析和思索。在学术与现实的双重世界里,凭着自身的定力,扎根、前进,这种坚守的意志和能力令人钦佩,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愈发显得珍贵。

《血液的源头是水——致我们敬爱的老师》 艾平

艾平的文字总是带着草原上的风,清冽劲柔。《血液的源头是水》中所记录的老师,也像草原一样开阔坚韧,他们对于学生的爱护和教育已经超脱了责任,而成为骨血中的基因,这种基因推动着他们跨过障碍,抵挡侵袭,不自觉地朝着伟大的方向前进,并用这种步伐哺育学生们的心灵。

《忆恩师笑如先生》 冯大中

冯大中的文字平实而情感丰沛,《忆恩师笑如先生》回忆了笑如先生对“我”的多年教导,顺境逆境,不改教师本色。时、事之外,改变或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的,更是人。遇到一个能够与其碰撞出艺术激情与理想的老师,是“我”之运,也是“我”之幸。

《朱一玄先生对我们的意义》 宁宗一

宁宗一的文字清亮明洁,而又深邃厚重,对历史记忆中前辈的人生轨迹,进行了深入解读。《朱一玄先生对我们的意义》通过一玄先生的个人命运揭开了中国政治生活的一角,他所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和信念的坚守,思想的智慧和性格的宽厚,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大书。

《大学授业恩师速写》 廖伏树

廖伏樹的文字鲜活灵动,充满趣味,意蕴隽永。《大学授业恩师速写》拭去记忆里厚重的蒙尘,用丰富的细节观察和记录,抓取几位老师别具特色的教学瞬间,将他们的鲜明形象定格纸上。细节的力量是惊人的,而捕捉细节的这双眼睛则更是可贵。

《两位先生》 高亚平

高亚平的文字不事雕琢,朴实、真切,富有乡土气息,这与他长期以来关注故土人情、草木风貌密不可分。《两位先生》描写了两位各有特点的乡村民办教师。他们既学究,也生活,将文学理想和插秧种地无缝连接,脱去浮华的表象,留下的是生活本质和生命本真。

《我的老师汪曾祺》 穆欣欣

穆欣欣的文章真切简洁,时时带有一种谦卑而自信的姿态。《我的老师汪曾祺》记录了汪先生对“我”的启蒙之恩。“师”之内核,便是传递,传递学术思想、专业技艺,甚至生活态度、精神宇宙。汪先生虽没有正式教授于“我”,但他对“我”文学和生活的影响都颇为深刻,虽未谋面,但师恩难忘。

《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 刘真

“真佛只话家常”,平淡中饱含真义,刘真的文字如此,严教授其人亦如此。《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回忆了“我”与严教授亦师亦友的交往,以及他对学问和生活的赤子热情。这股热情支持他从中国江南故里走到黄金时代的美国,他的一生有滋有味,有情有义,令人感动。

外国散文奖

《我的老师》 [英国]罗宾·吉尔班克

罗宾·吉尔班克是英国中世纪文学博士,他立足于中西方文化的特性和多样性,以外国人的独特视角来观察陕西,让世界熟知陕西。这一次,在《我的老师》中,他为大家讲述的是自己的求学故事,“支撑老师权威的不是人的自我,而是要有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把个人在自己领域的知识和感受传授给学生的能力”,那些影响过他的先生,也必将影响他如何做先生。

《我的两位老师》 [美国]阮福龙

阮福龙先生是北京大学的老师,他以生动晓畅的笔触讲述他从两位老师身上获得的启蒙。不仅有强调“尊重和互动性”的授课特点,更有如何做一名好老师的人生课程。“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记住学习是可以很有趣的,并且尊重每个人的发展是重要的。可能有一天,他们也能像我记住我的两位老师一样记住我。”这是他纪念老师以及如何为师的最诚挚的表达。

《追寻师爷侯宝林的艺术美学足迹》 [伊朗]华家德

曾荣获首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金奖的华家德博士,拜侯宝林大师之徒丁广泉先生为师,亲身学习并体验侯派相声艺术,领晤相声艺术的精髓。《追寻师爷侯宝林的艺术美学足迹》一文,以不同于中国人的视角,欣赏和审视侯宝林大师的相声艺术,华家德先生的追寻既是中国传统的,又是国际的,他对相声的执着也使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了侯宝林先生,并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国相声艺术,对侯派相声艺术的国际推广和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的老师》 [泰国]樊宇皓

樊宇皓以清新流畅的文笔,将与中学英文老师的情谊娓娓道来。会启发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开启才智而非一意灌输才是真正的好教育。泰语成语说“老师如船过水无痕”,但一个人的成长中,除了父母之外,影响最大的就是老师,这种“无痕”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正因为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老师才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光。

《念恩师》 [加纳]晴朗

晴朗博士的《念恩师》记述了他成长中受影响最深的几位老师的拳拳之心。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但对于幼小心灵的慰藉又是多么深切美好。“有一份感情,没有天空的辽阔,却足以让我牢记于心;有一份恩情,没有大海的深沉,却教我不敢忘记;有一份热情,没有高山的豪迈,却让我潸然泪下。”是晴朗博士唱给老师的赞歌,也印证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朴素伟大的格言。

《我的老师》 [越南]范文决

好老师的标准,最重要的是“有爱心”,这体现在爱学生和爱自己的职业上。只要他有爱心,就会想方设法去敬业,去拓展自己的知识,并学会怎么和学生相处。“有爱心”是一位好老师的底色。范文决的文章朴实中蕴涵深情。他最感念的班主任正是这样一位好老师,一位爱与美的播种者、耕耘者。老师虽然变老了,但她收获的最大的馈赠是学生对她的爱永远不会“老”。

《我的精神和灵魂导师》 [埃及]穆罕默德·谢赫

穆罕默德博士的文章沉着、严谨,展示了卓越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特质,他的精神和灵魂导师:一位是他的母语世界里的安萨里,一位是中文世界里的先师孔子。穆罕默德探索了两位思想家在提倡良好德行、规范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上存在的一系列共通性。这种探索,对促进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建立包容、理解和互信,构建和谐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古典思想家对现代人的启示正在于唤醒逐渐丧失的传统美德与人文思想,社会的和谐需要这些思想来指导。我们无疑需要像伊玛目·安萨里和圣人孔子这样的精神和灵魂导师的洗礼和润浴。

《马汉不再孤独》 [伊朗]萨拉

萨拉在《马汉不再孤独》中讲述了穆罕默德老师用真情和爱心对一位患病儿童的无私呵护,萨拉的讲述温情、质朴、纯粹,通过对马汉的关爱,学生们学到了一个在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比数学、文学之类的课程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仁爱”“同情”和“友善”。穆罕默德·阿里·穆罕马迪老师让曾经对马汉冷漠无情的孩子变成了有恻隐之心、同情他人、哀矜勿喜的孩子。老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高尚的品格和善良的举动都令人感动、敬仰。经师易遇,人师难遇。这是真正的人的教育、爱的教育。有此良师,马汉不再孤独,每个身处困境的孩子都不会再孤独。

《父亲:我人生中第一位老师》 [埃及]叶海亚

叶海亚博士深情地追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他的父亲。他记忆中那些悲欣交集的断片人生,经他冷静而理性的处理之后,洋溢着感人肺腑的力量。艰苦朴素的作风、做人的品质、做事的准则都是父亲留给他的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亲情总是占据着人們心中最温暖、最柔软的地方,叶海亚博士一直用自己的勤奋努力践行着对已逝父爱的感恩。

《科玛妮老师背后的经文》 [伊朗]纳莉

伊斯兰教十分尊师重道,《古兰经》和《圣训》是伊斯兰最重要的经典,普慈之主在很多节经文中叙述着教师的地位。它将求知与信仰结合在一起,赋予了教与学神圣的宗教意义,并以此推动了伊斯兰教育迅速发展。纳莉博士讲述的科玛尼老师的故事,感人至深。科玛妮老师坚韧、善良、包容的背后蕴藏的是对《圣训》的恪守与践行,正印证了此箴言:“真主给你们中有正信的人和有学识的人提高了许多品级。”

汪曾棋散文奖学生组一、二等奖

《母亲·老师》 石珂源

石珂源的文章呈现出一种高中生少有的成熟与稳重之性格。他的文章格局大气,思路清晰,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通明。“秋叶舞动,霜草成诗”。作者从童年到少年的一路成长,也是母亲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从爱自己的孩子到爱学生的宽广胸襟的延伸。

童年,母亲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为“我”写下人之初最美的篇章;小学,学生们“夺走”了母亲对“我”的爱,眼神里的内疚成了补偿和安慰“我”的特殊方式;中学,“我”从自己的老师身上,渐渐理解了母亲的辛苦和无私,也更加尊重“老师”这个称呼。

大爱无疆。无论你从事何种工作,取得何等成就,生命中都不曾缺少老师的身影。老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将自己的生命与一个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牵连在一起,先学生之忧而忱,后学生之乐而乐。他们教会我们付出爱、收获爱。这种为人的态度由师者开始传递,继而在无限的可能之中发芽,最终结出硕果,使我们在面对成长后的现实时,拥有足以抵抗这世界上一切冰冷与残酷的温暖力量。

《悠悠烟草香》 朱春秋

朱春秋写的“老潘”令人印象分外深刻。

“老潘”挺着啤酒肚,小山丘似的秃头,眼睛里透着些许精光,身上一股淡淡的烟草味,没有高傲之态,亦无严肃表情,却自有一种让那些调皮的学生暗自折服、心生敬佩的风趣个性。

“老潘”讲课与众不同,不按常理出牌,但他教出来的班级,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面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老潘”自有一套“独门秘笈”管教法,让人心服口服。

最好的教育,常常是“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人生的沟坎处,师长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往往能让我们在黑暗处或迷茫中看到光明与希望,鼓起继续前行的勇气。多年后。当一批一批的学生长大成人,为父为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勉奋进时,当年那个谆谆教导学生的老师或许已不记得每一张青春的面孔,但他的一言一行,早已烙印在学生们的心间。深入骨髓,无法磨灭。

师者,既是师,亦是友。

《手背的伤痕》 李旻璇

李曼璇同学的文章能够脱颖而出,并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于她对文字娴熟的运用和耳目一新的叙事风格。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讲述了一个不热爱数学的学生感念她的数学老师的故事。文章以幽默风趣的口吻叙述了“我”对数学课以及代课老师的满不在乎,正当读者沉浸于这种叙述风格,并认为最后“我”会在数学老师的殷切嘱咐和严格教导下,最终爱上数学时,作者笔锋忽转,在一次寻常的数学课上,从这个不那么热爱数学的学生眼中,细心地看到老师手背的伤痕,并由此想到这位敬业的老师日日夜夜对学生的无私付出以及对职业无限的热爱。作者终究没有爱上数学,但是她理解了数学老师,也理解了老师这份职业。

石珂源(中)

正如作者最后所写:“那双沾满白色粉笔灰的手和手背上的伤痕,让我顿时原谅了这么多年来数学对我所有的刁难。”

读罢此文,相信每个人心中都能回忆起年轻时,那个曾经“刁难”过我们的可爱的老师!

《他把日子画成了诗》 李嘉盈

在李嘉盈同学这篇短短的不到三千字的作品中,能读到非常丰富的关于老师、关于青春、关于梦想的主题。这种多主题并行的文章架构对于高中生来讲很难把握,但令人欣喜的是,这篇文章以“画画”为主线,使几个主题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地穿梭于字里行间,而作者清新的文字风格,令人读之亦如清风扑面,云卷云舒。

青春虽然短暂,却是一个人的生命最璀璨的岁月。自信与迷茫、光明与彷徨、奋斗与苦闷……谁的青春不是一团明灭交织的模糊光焰,布在重重荆棘的未来之路上?庆幸我们身处迷雾时,身边有师长可以信赖,可以询问。

生活还在继续,远方依旧有光。多年后,回望曾经的自己,你会感激那段手上磨出泡的奋斗日子,感激那个热爱生活,同时也把这份热爱传递给你的老师。

“孩子,你想画画吗?”

“想,因為你让我看到了如诗如画的日子。”

《改变》 濮吉

濮吉同学的文章展现了一个中学生敏捷的才情才思。文章角度新颖,以老师从传统的严厉型教学方法以及严苛训斥学生的态度,逐渐改变为引导型教育、和蔼对待学生。这看似小小的改变,实际上触及了当下教育现状的进步。文章以小见大,语言风趣,细节的处理更是令人过目难忘。

时代在不断变化着,老师们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才能获得新一代年轻人们的认可与喜爱。教育从来都是一项庄严而伟大的事业,但教育,包括教育者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实际,才能从内心获得学生们的喜爱与尊重。

老师从严厉渐渐走向宽松、开明,教育要允许有后进学生,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当老师愿意主动寻求自身的突破时,他会惊喜地发现,学生们从他身上会获得更多向上的力量,因为改变的力量是双向并进的。

《师道》 王昊颖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王昊颖同学的文章,生动地刻画出一位为中学语文教育事业操劳辛苦一生的老教师的感人形象。师从“王老太”,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纵古论今,慨当以慷。生硬的知识点、晦涩的古文以及厚重的史实,在这位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被学生们消化、吸收,并且深深地爱上语文,爱上中国文化。

因为老师,我们爱上一门学科;因为老师,我们想要深入了解一门专业;因为老师,我们在心里暗暗为自己定下未来的奋斗目标。是老师让我们认识了“热爱”一词,并且学会了如何坚持自己的“热爱”。

“王老太”的最后一节课,她站在和煦温暖的目光里,站在那个陪伴了她三十余载的讲台上,站在积蓄了她所有心血的教案前,也站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一支粉笔,书的是老师对职业的热爱;三尺讲台,装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几十本书,呈的是老师对工作的责任;桃李天下,赞的是老师的一生功业。

这是真正的为师之道。

猜你喜欢
老师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
追老师
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