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重在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以《夹竹桃》一课教学为例

2018-07-17 09:57魏建英
名师在线 2018年16期
关键词:夹竹桃季羡林手法

魏建英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夹竹桃》是六年级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手法将夹竹桃的独特魅力展示到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与赞美[1]。《夹竹桃》是一篇典型的状物散文,学习散文不同于学习其他文体,许多学生阅读散文时不知道如何与作者沟通,认为散文的作者总是用华丽的辞藻让自己的文章更优美,却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散文,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领会写作手法。

一、抓住关键词,把握主要内容

每一位作者在写作散文时都有其特有的手法。如果教授学生不同作者的写作手法,必然会让学生学得很累。那么,教师可以整合小学教材中出现的散文,通过“关键词”的教授让学生把握文中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和齐读的形式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着,教师让学生去找寻文章中觉得耐人寻味的词语,圈画出来在班级一起分析。

当学生阅读《夹竹桃》后,找到了“模糊”“参差”“韧性”等词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自己对词语的感受写成批注标在课文当中,先不要急于交流,并让他们在书写中总结自己的想法;接着,教师让学生将找到的词语与批注在小组中展开讨论,看看小组成员中是否有和自己一样找到词语的人,看看小组成员对这些词语的批注是什么。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利用因果句式概括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从关键词出发理解文本,一方面,能够结合他们对词语的感受让阅读散文更加轻松;另一方面,在小组讨论中将关键词分享和提炼,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与作者表达的感情。学生找到的关键词分别是作者对夹竹桃的品质概括与总结,在这些词语中也体现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所以,当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距离总结全文也就相差不远了。教师给予学生自己总结全文的机会,也是给予学生自我表达的平台,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结合资料,感知文章中心

每一篇散文都有其中心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季羡林先生的这篇《夹竹桃》也是如此,在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季羡林对夹竹桃的喜爱[2]。但如果教师突兀地对学生讲述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会觉得这种方式过于生硬,记忆起来也是比较困难。所以,在找寻关键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课外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和感知文体脉络。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出示季羡林在《自序》中写的一段话。这段话描写的是季羡林先生在写东西的时候有一个规矩:除非是让自己真正感动的事物,否则是不会下笔去写的。这段话给了学生极大的感触,我们伟大的作家不仅有才华,还有傲骨。那么,在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笔下,花了篇幅去描写这微不足道的夹竹桃,是否代表着夹竹桃深深地感动了作者呢?结合这样的课外资料,学生再一次浏览课文。这时,教师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那位喜爱夹竹桃的作者,说一说最喜欢自己写的哪一部分?认为哪一句是文章的关键句?学生将自己代入作者的心情,许多同学找到了“这样的韧性......我爱上了夹竹桃”。在这一句话中,作者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夹竹桃的喜爱,也通过“韧性”这个词语说明了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学生找到了关键句,也找到了文章的主题:是因为作者喜欢夹竹桃的韧性,这一点让作者十分感动。这样也前后呼应了教师找的资料,并让学生对作者产生了许多幻想,好奇作者还写过哪些令人感动的文章。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阅读过程富有层次性,也让他们在自我代入中提高自我的表达能力,进而理解作者充沛的情感。

三、品味重点段,感受表达方法

(一)阅读赏析《夹竹桃》有关段落

散文的写作手法也是教学的重点。在引导学生品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夹竹桃》这篇散文的写作手法,在今后自己写作中也能够熟练运用。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更强调读写结合。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赏析作者写夹竹桃的相关段落,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文中的重点落点是描写夹竹桃韧性的第四自然段,教师首先让学生画出文中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句子,将反映花期很长的句子重点标注出来。边标注边思考作者已经花了一个自然段去写夹竹桃的花期,为什么后面却转而描写夹竹桃的花呢。教师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索,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找到了“无不”“无……不……”等关键词,也找到了“悄悄地”“一声不响”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将夹竹桃当作人来描写,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让夹竹桃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一位朋友一样生动。教师让学生阅读赏析重点段落,在关键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文本,体会到作者拟人的写作手法,也可以学习到运用关键词来加深文本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赏析作者留白段落

散文留白是许多散文作者喜欢使用的写作手法。因为巧妙的留白不仅耐人寻味,更让文章的质量得到提升,使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再局限,而是在不同读者的眼中能够展示不同的特性。《夹竹桃》这篇文章也有作者留白部分,这些都是文章的独到之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地分析,看看作者在哪一处进行留白,这样的作用又是什么。

文章中“我幻想它是地图,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这一段是作者想象的部分。作者在这一段中并未写完,而是采用一个过渡、比喻甚至是排比的写作手法,展示自己对夹竹桃的幻想。这一段十分有意思,不光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更让学生阅读起来就像跟随作者的文笔一起进入幻想。但在最后幻想却没有结束,反而使用留白,留了一部分给读者,像是在对读者说“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教师教到这一部分,可以出示“我幻想它是什么?”这样的句型让学生展开思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在你的眼中,夹竹桃还能是什么?你又认为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学生将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一写,看看能不能与作者一样将多种修辞手法运用自如,并在写好之后展示到课堂当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结 语

小学语文教师在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体验以及自我表达方法教学时,要结合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恰到好处地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和感知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学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阅读的快乐,并在自我表达中展示自己,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夹竹桃季羡林手法
一支夹竹桃
女孩嘴含夹竹桃拍照后中毒
我的书斋
听雨
层递手法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咪咪(节选)
夹竹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