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十一世纪最强的大脑工具是什么?是思维导图!高考语文中学生最害怕的是哪个板块?是诗歌鉴赏!因而可尝试让思维导图进入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课堂,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思维导图;解读
高考诗歌鉴赏历年来都是令学生生畏的板块,诗歌因其高蹈、含蓄、晦涩、年代久远等特点,造成了理解的隔阂。读不懂,无从下手,是学生做诗歌鉴赏时的常态。思维导图,号称“大脑的瑞士军刀”,是21世纪最强大脑工具。因此,笔者就尝试把思维导图引入诗歌鉴赏复习课堂,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做好诗歌鉴赏题。下面以梅尧臣的《苏幕遮》为例具体谈谈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来解读诗歌。
原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
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阕前四句写野外凄迷的衰草,渲染了凄凉的意境,为抒情作铺垫。
B. “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
C. 作者用拟人手法写草对王孙的埋怨,表达了自己对投身仕途的厌倦。
D. “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E. 词中用映衬手法写出草之神与情,或实或虚,都鲜明如画,历历在目。
(2)纵观全词,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诗歌提供的文字,画一幅思维导图。
思維导图最大特点是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的相关层级图表现出来,并且可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起关联。画诗歌导图时,学生左右脑的机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能很好地把跳跃性大的各个诗歌意象展现出来。
画思维导图时,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该诗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思维模式喜好,各显身手。如果喜欢画画的,可以画成五彩图;喜欢直观式的,可画成图表类;喜欢线性的,可画成流程图;喜欢发射状的,可画成网线图。画成哪种形式都没关系,其实画导图的过程就是梳理意象及表现形式的过程。
其次,按四步骤去读懂它。
第一步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包括标题、作者、注释。
苏幕遮是词牌,草是对象。梅尧臣,词人,知人论世,看注释: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从这可推断该词感情基调一般是冷色调的,悲伤的。再看注解①庾郎:年少成名。从这可以推断出他与词人的关系或是自况或是对比。
第二步品词句,悟感情。
“乱”“萋萋”,这两个词,如果不去品味领悟,很容易想当然地以为是杂乱、凄清的意思。这时联系以前所学知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中乱是多、千姿百态的意思,在这里“乱”也是这意思,突出草茂盛的样子。“萋萋”,想到如《诗经·蒹葭》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崔颢的《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再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萋萋”是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在这里“萋萋”也是这意思。“堪怨”:应该是埋怨的意思,谁怨,可以理解为一是草怨王孙,二是王孙自己自怨自艾。再看“又”:想到李煜的《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又”没完没了,厌烦之情油然而现。“了”:想到“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了”,是完结、结束了的意思,体现了词人失望惋惜之情。
第三步抓意象,挖内涵。
庾郎这一人象,年最少,穿着拂地的春袍,古诗有言曰“青袍似春草,长条随风舒”,袍色和草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在古代袍色和官品相关,刚当官的穿青袍,6~7品穿绿袍,再上去是红袍,三品以上是紫袍。而庾信“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释褐入仕,官场春风得意。再看长亭,李白《菩萨蛮》曰“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这是思归之情的流露。王孙这一意象,楚辞里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去干吗,去宦游,宦游是古代士人为谋取一官半职,离开家乡拜谒权贵、广交朋友的旅游。从人像对比中体现了词人对官场的失望厌倦之情。
第四步梳理脉络,理清感情。
首先从时间上看,上阕“草上的露”是凌晨,到“江天晓”天亮了,再到下阕的“残阳”傍晚,时间是变化、推移的,从凌晨到傍晚。从季节上看,是从“乱碧萋萋”生机勃勃的早春到“春又了”的暮春。再从景象特点上看,上阕先是绘形绘色写出草平整可爱,如烟芊绵,生机勃勃,和庾郎互衬的鲜嫩,到下阕的翠色和烟都老去,如残阳般枯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爱春惜春伤春的感情。再看人象,刚入仕途庾郎的春风得意,到王孙不记归期早的埋怨,再到春又了的失意,表达了词人对官场失望厌倦思归的情感。
最后,运用分析,解答问题。
运用思维导图分析,我们会发现,解答该诗歌是不难的。第1题A选项中,“上阕前四句写野外凄迷的衰草,渲染了凄凉的意境”,误解了“乱”和“萋萋”的意思,是错误的。D选项“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是错误的,这里是诗人所见眼前实景,而且“慢慢老去”的不是自己,而是草。第2题,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和解读,不难形成正确答案。参考答案:①爱春、伤春之情。词人上片描写春草鲜嫩无边,春意蓬勃,深含爱恋。下片却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伤春之情(或对春天逝去的无可奈何)。②倦游思归之情。词人上片写少年初入仕途的英姿勃发,下片写春光将逝,草怨归迟,表述了对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归之意。
同学们都读懂了吧,所以如果做到脑中有图,心中就有数,笔下就健飞。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著,张鼎昆,徐克茹译.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英]托尼·巴赞著,李斯译.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李春秀,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