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的作文教学中,因为有着中考的压力,教师会通过以往的考试中的题材对学生进行练习。而因为学生的阅历与写作基础较为薄弱,很难写出精彩的文章,导致文章结构松散,词句毫无美感。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对作文练习的题材选取,从身边入手,使学生解放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进行写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作文;选材
在作文的写作中,选材很重要,没有素材很难写出好的作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用生活中的事物和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时事作为命题,使学生学会去发现素材,从生活与时事中进行素材的寻找,去分析事件,主动思考,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一、 生活中取材,深入学生
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素材可以进行作文,从季节到植物;从天气到行人;从节日到日常,有着很多的东西可以进行描写。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结合身边的这些事物进行命题,使学生可以通过生活寻找这些素材。
例如,教师可以用《夏天》作为命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夏天都有哪些东西,自己在夏天是怎样的。观察夏天的时候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周围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在夏天有什么感受,直观的环境冲击和饮食冲击,心理上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在夏天是什么样的情况,终于从冬天的严寒和春天的余寒中走出来,退下羽绒服和长袖外套,穿上清爽好看的夏装;在运动场上纵情奔跑,在运动之后直拧开水龙头洗脸冲头,缓解运动带来的燥热;烈日当头,热风吹的人直犯困,一根冰棍如在天堂。通过这样的引导思考,主动观察,使学生发现夏天可以用来书写的片段。夏天的美,夏天的热烈,夏天的躁动;在夏天时的心情,在夏天中的感受,在夏天里消暑的方法,在夏日中遇到的趣事,暑假出去游玩的经历,等等等等。使学生在面对作文时,不再是呆板的书写,空洞的流水账,而是通过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进行写作,使学生有所感,以感成书。
除了季节之外,还有生活中的那些事物,以及那些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多观察。例如,上学路上的见闻,路边的绿化带,学校的花坛,与同学的游戏,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观察父母这些年的变化,家里养的动植物等等。都可以用来当做写作的素材,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有事可写,有物可描,有人可讲。
通过将生活中的素材作为学生写作的命题,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提炼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进行作文时有的写,从而提升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二、 时事中取材,拓展思维
在语文作文中,除了身边的事之外,还有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也可以拿来做题目。通过将时事作文题材用来做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增加阅历,拓展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认知渠道。同时,一些比较大的事件很有可能会选入到考试中作为考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这件事中发现了什么。
例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在爆发之后,社会与国际上的捐助,第一时间的救援,以及灾区中传出的一张张令人心酸,令人起敬的图片。又如2017年的九寨沟地震中那张“最美逆行”的照片。得益于科技,我们第一时间可以了解到这些事;得益于那些不顾危险逆行的人,我们知道什么叫患难见真情;同样得益于社会,来自各个人与各个国家的捐赠帮助灾区进行重建。而这些时事中,灾区中不分昼夜救援的战士,获救之后向战士敬礼的孩子,领导们亲临现场,社会上人们的捐赠,都通过新闻的播报书写,以及照片视频的形式进行传递。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些时事,让学生通过网络,通过电视,去看到这些事,并从这些事中发现那些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所做的那些值得尊敬的事,看到那些受到伤害的人,想象他们获救前的煎熬,承受的痛苦,获救的喜悦。并进行思考,为什么有最美的逆行,社会上的捐赠代表了什么,受灾群众的心路历程,在灾难发生时又发生了哪些令人感动的事。
通过对时事的关注,在事件报道中对事件观察并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素材获取渠道,并从时事中感受到什么叫责任,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奉献,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事件伊始,到事件中的那些值得铭记,值得尊敬的人和事,到事件结束之后的所见所闻,见证真实的浴火重生,在事件中有所感悟,从而帮助学生写出真正具有真实情感的作文,而不是空洞的文字。
用生活中的事物当做作文的选材,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的那些事,那些物,那些人。可以加强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使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主动进行思考,通过美好的文字进行讲述,使这些事,这些物,这些人,仿佛真的呈现在人的眼前。通过时事联系作文,可以使学生观察身边之外的那些事和人,增强学生的拓展思考能力,提升學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阅历,使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讲。下笔有方向,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参考文献:
[1]王唯亚.基于生活维度的初中作文选材探讨[J].考试周刊,2017(61):51.
[2]彭菁菁.初中作文教学应重视选材训练[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2(03):48.
作者简介:
谢应云,湖南省益阳市,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新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