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控制对策分析

2018-07-16 11:40高颖
健康大视野 2018年5期
关键词:免疫乙肝疫苗

高颖

【摘 要】分析探讨乙肝的预防及控制问题,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广泛流行,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同时使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之一。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預防控制;乙肝疫苗;免疫;乙肝表面抗原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189-01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广泛流行,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同时使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之一。目前,全世界有6.9亿人感染过乙型病毒,乙肝病毒携带者约3.5亿人,我国有1.2亿人长期携带乙肝病毒,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人,每年新发病120万人,约有28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疾病。全国用于肝炎和肝病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000亿元。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1 预防与控制

1.1 接种乙肝疫苗预防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种费用需由家长支付;自2002年起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但需支付接种费;自2005年6月1日起改为全部免费。

1.1.1 乙肝疫苗 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为基因工程重组乙肝疫苗,有酵母、CHO细胞和汉逊酵母3种。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

1.1.2 免疫程序 全程接种3剂次,接种时间分别0、1、6个月,即第1剂次在出生后24h内接种;第2剂次在第1剂次接种后1个月接种(1~2月龄);第3剂次在第1剂次接种后6个月(5~8月龄)接种。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如果出生后24h内未能及时接种,仍应按照上述时间间隔要求尽早接种。如果第2剂次或第3剂次滞后于接种程序的规定,应尽快补种。第2剂次和第1剂次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如第2剂次滞后时间较长,第3剂次与第2剂次间隔不得少于2个月,并且第1剂次与第3剂次的间隔要在4个月以上。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新生儿:(1)正常体重新生儿。对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3064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最好在出生后12h内,剂量应≥100IU。如果孕妇分娩前HbsAg(乙肝表面抗原)情况不明,应抽血进行化验。当测试结果未知时,婴儿应在出生后12h内注射第1剂乙肝疫苗,但不注射HBIG。如果发现母亲为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那么婴儿应在7d内尽早注射HBIG。如果婴儿没有注射HBIG,那么其必须在1~2月龄时接种第2剂疫苗及在6月龄时接种第3剂疫苗。对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接种5μg重组酵母或1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肝疫苗。(2)低体重儿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分娩的婴儿出生体重低于2kg应在出生后12h内注射乙肝疫苗和HBIG。然而,在出生时起始的疫苗剂次不应计算在必须的3剂次程序内。

1.2 意外暴露HBV后的预防 在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Bs、ALT等,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剂次乙肝疫苗(20μg),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次乙肝疫苗(各20μg)。

1.3 切断传播途径 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和单位要采取严格措施,杜绝乙肝病毒经血途径的传播。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中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均应戴手套,严格防止医源性传播。服务行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应接种乙肝疫苗;对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性交时应用安全套以预防乙肝及其他性传播疾病。对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1.4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各级医务人员诊断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时,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清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Bc和抗-HBs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该3种标志物均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

1.5 规范诊疗服务行为 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规范诊疗行为的督导检查,指导从事乙肝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规范化的治疗,提高我国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水平和疗效。

2 讨论

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急慢性患者均为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染源,亚临床感染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以慢性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乙型肝炎病毒能够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之后进一步释放至血循环,因此,在乙型肝炎患者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液体中通常情况下会含有大量的病毒颗粒,且均具有比较明显的传染性。接种疫苗是目前认为对乙型肝炎最佳的预防措施[3]。但人们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对乙型肝炎的传播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轻易相信公共场所从事的行为是安全的,而从业人员在服务过程中不正规的操作程序、器具不严格消毒是导致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原因。公共场所是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危险因素的主要场所,应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面向全人群宣传乙型肝炎的预防知识,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 -50

[2] 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6 - 523

[3] 司海霞.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对策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03(上):1145-1146.

猜你喜欢
免疫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性分析
接种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应的报告
已经打过乙肝疫苗的儿童为什么还会感染乙肝病毒?
乙肝疫苗是否一定要打三针?
藏药对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的研究
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免疫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运动与机体免疫能力关系研究综述
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检测在胃癌中的意义
乙肝疫苗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