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湘宜
【摘 要】目的:探究运动性中暑的发病原因及其预防。方法:选取8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为4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研究组加强运动性中暑预防知识。结果:对加强运动性中暑预防和常规干预下研究对象的中暑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组干预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研究组的角色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评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中暑预防知识的人群中暑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应当进一步推广普及。
【关键词】运动性中暑;发病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R1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177-01
运动性中暑,简称EH,是近几年所提出的运动性疾病之一。EH是由于在运动时体温调节系统超载甚至衰竭所导致的,直肠温度在运动性中暑时可达40℃左右,直肠在温度升高后,内脏的小动脉会进行扩张,引起血压值下降[1]。中暑时所带来的损伤是由于体温过高引发的细胞损伤会造成器官功能障碍。运动性中暑的表现为身体高热,皮肤潮红并发干、发热,头晕无力、虚脱。运动性中暑多见于年轻的体育锻炼者或运动员,如铁人三项、田径、马拉松等运动参与者。当运动员发生运动性中暑时,轻则影响训练进程,重则危及生命安全[2]。因此组织比赛和训练时,应注意如何有效预防中暑。在研究过程当中,通过加强中暑预防知识预防运动性中暑,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80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对照组为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5.5±2.1)岁。研究组为40例,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24.4±2.9)岁。对象均符合研究标准,并知情同意本研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是年龄20-35岁,无重大疾病,热爱运动,有固定运动计划。排除标准是有患病史,存在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遗传性运动性中暑。
1.2 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对研究组进行预防运动性中暑知识的普及,如选择适宜的气候条件,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注意饮食,多食用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并增加对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的摄取,加强防护,穿浅色衣衫,保证充足睡眠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运动性中暑的发生情况,并对两组研究对象在生活质量方面进行评级,该量表包括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满分为100分,评级分数越高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x±s)检验, 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研究组加强运动性中暑预防中暑人数少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研究组生活质量评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运动性中暑是由在高温环境(温度>34℃)或湿度大、不通风的环境(湿度>60%)中长时间运动或持续工作体力消耗,不采取防护措施所引起的。机体运动时产生大量的热量,完成机械功只占1/4用,而剩下的3/4以热能的形式在机体中储存或者散发,当机体中的储热超过散热会使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超载,造成大量出汗,当运动时间或消耗体力时间较长时,就会发生运动性中暑[4]。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热射病、热痉挛和日射病,特点是汗腺功能衰竭,水丢失过多,面色潮红、干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的疾病。运动性中暑就是体温调节系统在长时间消耗体力时造成的超载或衰竭所致。易发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遗传因素,其次是对于高温环境的适应性差,最后是急性或慢性脱水。而高危因素比较多,例如,运动时状态欠佳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体内盐分缺失、肥胖、老年人、儿童、精力不足、饮食不规律、曾有过中暑经历或对于中暑防护经验不足,除此之外有一些慢性疾病如甲状腺毒症、心脏病等和急性疾病如胃肠道疾病等也是发生运动性中暑的高危因素,而且存在一些药物如抗抑郁药、利尿剂或者别物的滥用都是高危因素[5]。并且由目前大量的资料可知在25℃的温度下,如果进行剧烈运动,排汗少,也会出现中暑现象,所以加强运动性中暑的预防的宣传和普及十分重要。
对于运动性中暑的预防方面,第一,选择适宜运动的温度、湿度,合理安排运动的时间。对进行训练时的天气状况进行准确的判断。不能依靠自身对于所处环境的判断来决定是否进行锻炼,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知悉当天各个时间段的温度湿度情况,以客观的当地气候条件来作为依据判断[6]。尤其在温度较高的夏季,要慎重选择训练时间,避开温度最高的时间段,缩短训练时间或减轻训练强度。
第二,合理饮食。运动性中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脱水,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采取少饮多次的补水原则。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蛋白质含量。盐类补充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高强度消耗体能之后,供给量要比日常饮食增加。对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也要进行适量的补充。
第三,合适的运动着装。太过于紧身的运动衣物和不透气的各种防护装备覆盖在皮肤的表面,限制了皮肤表面的蒸发冷却,使散热機制受到阻碍,尤其是一些胶化甚至塑化的运动装备。推荐运动员穿着浅色、透气性良好、较为宽大的衣衫运动,有利于透气,也有利于汗液蒸发散热,避免遭受过度热辐射,从而引起运动性中暑。
第四,加强对于运动者自身及教练员等的防运动性中暑知识的普及。对经验不足的年轻或老年运动员服用可能引起运动性中暑的药物的运动员、曾有过中暑经历的运动员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并对所有运动员加强运动性中暑的防护知识的宣传,学会自我调节,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自身体质并与教练员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避免出现运动性中暑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中暑预防知识的人群中暑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应当进一步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 《中国职业医学》编辑部.高温作业与预防职业性中暑[J].中国职业医学, 2017, 44(1):120-120.
[2] 李代波, 曾岚,银涛,等.热区某特种部队中暑现状及个体易感因素调查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7,39(4):337-341.
[3] 叶治家,刘婷婷.军事训练中暑的关键干预措施[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7, 39(4):301-305.
[4] 魏捷,杜贤进,晏晨,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中暑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8):12-15.
[5] 肖桂珍,易万华,苏磊.肠道菌群变化对中暑肠黏膜屏障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7,5(9):838-842.
[6] 曹才文,何旋,李莉,等.重症中暑早期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与全身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4):30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