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句季语与唐诗季节意象使用方法之比较

2018-07-16 11:39谢欣彤
北方文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俳句唐诗比较

谢欣彤

摘要:唐诗与俳句是源与流的关系,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其中俳句的季语就承袭于唐诗中的季节意象,二者皆是选取季节中的典型景物抒发情感或营造氛围,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雨”与“草”属于在俳句与唐诗中皆较多出现的意象,但或由于二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同样的意象在使用方法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在分析两种意象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比较其中之异同。

关键词:唐诗;俳句;季语;意象;比较

一、俳句季语与唐诗季节意象

俳句是日本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它由十七个假名组成,句中必须包含季语和切字。俳句短小精炼且意味深远,它产生于十五世纪中叶,起源于日本最古老的和歌,和歌在发展过程中又分为长歌和短歌,到了平安时代,短歌被贵族们分为上下句的形式,称为连歌。明治时代,连句开始慢慢消失,才产生了现在的俳句。

意象与季语,分别是诗人与俳人抒怀的一种凭借,是唐诗与俳句中十分重要的构成因素。它是象征着季节的词语,即表示春、夏、秋、冬的季节用语,相当于俳句中的季节意象。季语看似仅仅表示季节,但实际上却在这十七个音节组成的小诗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不但是俳人抒发情感、表现精湛艺术手法的核心,更是使读者获得审美感受和产生内涵联想的关键所在。季语与意象是意蕴的浓缩,也是全诗的线索,它们的选取与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有密切的关联。俳句与唐诗中出现过不少相同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其本身独特的象征,但在不同的诗词或俳句中,又会对意境营造起到不同的作用。

“草”和“雨”作为两种较为典型的季节性词语,常在俳句与唐诗中出现。如初春之草,暮秋之草,在不一样的季节中,“草”这一景物所代表的寓意也不相同。同样的,诗人在盛夏之雨,寒秋之雨中抒发的情感也不同。两种意象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当它们分别作为意象出现在俳句和唐诗中时,也会产生些许的差异。

二、俳句与唐诗中“草”、“雨”意象之异同

(一)“草”意象之异同

“草”的意象在古诗句有中有着多种含义,最常见的意蕴有两种,一是借此意象讴歌事物蓬勃之生命,二是诗人借此意象抒发忧愁之意。这一意象的两种表达作用在俳句与唐诗中均十分常见。

1.讴歌生命

每当诗人想表达事物蓬勃的生命力时,诗歌中常与“草”的意象相关联。如唐代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看不到芬芳的鲜花,但却惊喜的发现小草开始萌芽。唐太宗李世民《赠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劲草”的意象与“疾风”相对,也是表达了在疾风之中劲草顽强的生命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描写,更是写出了一种不会因挫败而毁灭的顽强精神。关于这方面的诗词比比皆是,“草”的意象常作为诗人对生命力讴歌的寄托。

在日本俳句中,以“草”作为蓬勃生命象征的例子也有很多,如松尾芭蕉的“往日兵燹之地,今朝绿草如茵。”在被战争践踏,遭遇焚烧迫害之荒地,也能见到茵茵绿草。在这种荒凉的环境与绿草的对比下,一种生机萌发的意味油然而出。正冈子规“山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虽没有直接表现出对小草生命力的讴歌,但仔细分析,小草再一次萌发时,无限天地都快要被染绿,不禁为小草生长之繁茂,小草之生命力所惊叹。这里例句的季语“草”,都与唐诗中作为季节意象的“草”表达着相似的意思,都与对蓬勃生命的赞扬有关。

2.抒发忧愁

“草”的意象也常与忧愁之感相关。在唐诗中,薛逢《長安夜雨》:“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将数不尽的忧愁比作雨中生出的幽草,“草”成为了本诗中寄托忧愁的一个意象,形象的写出了愁之多、愁之乱。《杂诗》中:“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联系下文是一首抒发思乡之忧的诗歌,寒食、清明将到,作者却有家难返。“草”在这里也成为了承载作者思乡之情的意象。

这种由“草”的意象联想到忧愁伤感之意的情况在日本俳句中也是常见的。松尾芭蕉“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引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战争过后国家残败,“草”作为季语与意象的出现,营造出了草木丛生、人烟稀少之感,这种意象下营造的氛围使人自然的联想到满目凄然之景。文屋康秀“风骤起如岚雾,时至秋深草木枯。”在深秋时节,草木衰落,独自漫步在如山中雾气一般的风中。此句透露着寂寞凄凉之感,“草”在本句中又承担着一种忧愁与凋零的景物衬托。

以上可以看出,俳句与唐诗在“草”这一意象(季语)的选择上还是有较大的文化认同性,这一认同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俳人向唐诗的承袭。

(二)“雨”意象之异同

“雨”这一意象蕴意丰富,它既能表达润泽万物之希望,又能寄托诗人(俳人)之愁思,还能营造朦胧美好的意境的氛围。在唐诗与俳句中也十分多见。

1.寓意生机希望

“雨”常被使用为代表生机之意象。春来大地时,万物在绵绵春雨中焕发生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对雨滋养万物的赞美之笔。诗人笔下的初春小雨“润如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雨细腻的滋润着大地,带来一片生机希望。前文所提到的《春夜喜雨》则与韩愈这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句诗妙就妙在将雨拟人化,这句诗中的“雨”不仅仅是自然之恩赐,还富有一种无私奉献之意味,更突显出了“雨”这一意象富有生机希望之感。

俳句中也不乏将雨看作生机与希望的例子。有井诸九“春雨落一滴,树芽胀一丝。”即沿袭了唐诗的风格,同是写春雨的降临于万物生长发芽之意义,但句中“雨落一滴”,“芽胀一丝”的描写十分具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形象地写出了嫩芽对“雨”的渴求,十分巧妙。俳人与谢芜村:“春雨细细落,润泽沙滩小贝壳。”这句诗同样也赋予“雨”的意象润泽万物之意,但与唐诗不同的是,这句诗并不是通过植物的发芽生长来突出这一点,而是通过描写沙滩边被春雨淋湿后闪闪发亮的小贝壳来衬托雨滋养万物的特点,带来一丝俏皮之感,极富有新意。

2.塑造朦胧意境

“雨”在意境氛围的营造上,还常常带来一种朦胧优雅之感。温庭筠在《咸阳值雨》中写到“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咸阳桥上的细雨如同帷帘一般随风飘摇不定,钓船在这浩渺之境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整幅画面中充满了朦胧之美。杜甫《雨不绝》中也描绘了这种朦胧的画面:“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喧哗的雨声渐渐变小,如丝如雾的绵绵细雨在空中飘飞摇漾。形象的表达出了烟雨朦胧之美感。

俳人敏感细腻的写作风格下,对“雨”意象的这一使用更是多见。小林一荼:“雨季和雾,大概是嫉妒你的美吧。”这首诗中将“雨”同雾放在一起传达所要称赞之美,明显是通过了“雨”优雅朦胧之意象来表达笔者的情感。正冈子规:“渡船春雨至,船上伞高低。”则是同温诗相似,描写了在绵绵细雨,烟波浩渺之中,船上的渡客撑起纸伞的画面,非常富有诗情画意。他的另一句“春雨细蒙蒙,我身近幻影。”就更能体现“雨”营造的朦胧意境氛围了。在绵密的细雨之下,水雾缭绕,连“我”的身影都模糊不清,仿佛出现了幻影。贴切的描出了雨雾之中的朦胧感觉。

3.抒发愁苦伤悲

“雨”这一意象除了前两种蕴意之外,还会被用来抒发愁苦悲伤之意。如杜牧《清明》中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刻,阴雨连绵,飘飘洒洒,路人在这场苦雨中烦闷不乐,神情哀伤。“雨”这一意象成为句中的营造凄凉氛围的关键,同时也对整首诗的基调奠定起到重要的作用。薛逢在《长安夜雨》中写道“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整夜大雨不曾停歇,一直下到清晨,忧愁如同雨中生长的青草一般生根发芽。诗人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一种忧愁伤感,而“雨”这一意象为愁苦心情营造了哀愁凄凉的意境。

俳句中将“雨”作为季语,营造悲愁意境的例子也有很多。小野小町:“易褪花容人易老,绵绵苦雨吾身抛。”本句中的“雨”在作者笔下是苦雨,而缘由是在于作者内心中对青春易逝,容颜衰退的无奈和悲愁,绵绵苦雨映衬着作者内心的哀愁情绪。江左尚白:“忍到今宵偏月雨。”这句话看似简短,但一“忍”字,一“雨”字,抒发了作者在按捺情绪等待已久后,等到的却是月光下的绵绵细雨,抒发了作者的无奈与忧愁。

4.亲友离别之痛

“雨”的意象除了可以抒发以上的情感外,在唐诗中还多见一种用法,就是与亲友的离别之情。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就是从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氛围,表达友人之不舍。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夜雨之中,作者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同雨水一樣涨满秋池。“雨”的意象承载着作者对妻子的思念和内心的伤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楚江上笼罩着霏霏细雨,建业城传来阵阵钟声。作者在这种氛围下与友人依依惜别,传达出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雨”作为意象和季语,在唐诗与俳句中使用频率很高。俳人与诗人也充分发挥了对这一意象的联想运用。二者相比较下,“雨”在俳句中作为季语,更加注重的是一种朦胧或忧愁之感,着重于意境氛围的营造。而“雨”这一意象在唐诗之中,则更加偏向于抒发诗人的情感,将雨营造的氛围与情感相联系,颇有借景抒情之感。

三、结语

通过“草”意象与“雨”意象的比较可以发现,俳句中的季语与唐诗的季节意象在内涵的具体运用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他们在意象的选取上有许多重复。但不同的是,二者在情感的细微表达上还是有所差别,唐诗中意象的表达更有宏大之感,更偏重于抒发情怀,而日本俳句中季语的意味则更加细腻柔情,这种差别大部分是受本国文化的影响,使得唐诗与俳句各有其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沈文凡,陈晓雷.日本俳句与中国唐诗艺术表现之异同[J].日本研究,2009(04):90-92.

[2]陈红蕾.论季语在俳句中的审美价值[J].学术研究,2000(05):118-121.

[3]莫道才.论中国古典诗歌对日本俳句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1997(04):89-93.

[4]茹喜斌.唐诗之秋[J].审计月刊,2008(10):63.

[5]郑民钦.季语所发生的俳句美学考察[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04):58-63.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靳雅姝 延边大学)

猜你喜欢
俳句唐诗比较
趣说俳句
新派俳句的倾向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关于松尾芭蕉俳句汉译的研究
日本俳句的译介及汉俳的创建——以林林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