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骨密度及脂肪值统计分析

2018-07-16 11:40王善霞于腾阳闻雪郭宏
健康大视野 2018年5期
关键词:统计类风湿骨密度

王善霞 于腾阳 闻雪 郭宏

【摘 要】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骨密度及脂肪值的统计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08例類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136例正常受检者为观察对象,将其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骨密度及脂肪值描述性情况。结果:观察组骨密度均值低于对照组,70岁以下患者脂肪含量高于对照组,70岁以上患者高于对照组,随年龄增长,患有类风湿病的概率增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类风湿关节炎需尽早诊断,骨密度、脂肪含量等因素,可作为重要的临床诊断参考指标,值得推广。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骨密度;脂肪值;统计

【中图分类号】R78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039-01

类风湿关节炎在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免疫疾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相关研究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正呈现出持续提升的趋势;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与青壮年相比,其骨代谢变化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其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等疾病,容易合并类风湿关节炎,造成多种临床并发症,甚至引发骨折,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与健康安全[1]。临床研究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与其性别、类风湿性因子、降钙素及糖皮质激素相关,为进一步探讨其病症机理,验证临床猜想,本次研究选采用DXA(双能 X 线吸收测量法)骨密度检测方式,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及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0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80例,女性128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8.5±3.5)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病程(1.5±0.5)年;选择同期136例正常受检者为观察对象,将其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5例,女性91例,年龄21~81岁,平均年龄(42.0±3.5)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病程(1.5±0.5)年;两组患者均已通过相关检测,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排除其他传染性疾病,均伴随有一定的晨僵、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等症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选择仪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美国CE公司出品),测量腰椎前后位,选择BMD表示骨矿面参数1(g/cm2),调整精确度变异系数为1%。对两组患者进行骨密度检测,分别记录两组数据的BMD、T-Score、Z-Score、脂肪含量、年龄状况等指标检测结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检测对象BMD、T-Score、Z-Score、脂肪含量、年龄等方面检测结果的差异,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式数据对比,BMD均值越高,效果越理想;T-Score复值越多,其离散程度越大;Z-Score中,Z-Score均值越低,其症状越明显。脂肪含量检测中,脂肪含量越高,症状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描述采用 %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BMD检测结果对比 观察组BMD平均值为0.86,对照组为1.2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BMD值普遍低于对照组,(x2=11.655,P=0.00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密度低于正常水平(P<0.05)。

2.2 两组T-Score检测结果对比 对照组T-Score主要集中在-1到1之间,离散程度较小,符合T-Score的正常范围;而观察组患者,其T-Score值集中在-4~0之间,负值较多,根据T-Score的意义及计算公式可知,即负值较多,T-Score离散程度较大。则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Score离散程度高于正常水平。

2.3 两组Z-Score检测结果对比 两组患者Z值的对比发现,观察组Z-Score集中在了-2~1之间,属于正常范围,其均值为-1.12,Z-Score对比无法反映两组之间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脂肪含量检测结果对比 观察组20~80岁脂肪含量分别为20.0%、25.0%、28.0%、28.5%、30.0%、28.0%;对照组分别为15.5%、23.5%、26.5%、30.5%、42.0%、28.0%,(x2=6.842,P=0.007);20~69岁的受检者中,观察组脂肪含量低于对照组;70岁以上受检者中,观察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平均脂肪含量高于正常水平(P<0.05)。

2.5 两组年龄分析结果对比 根据一般资料可知,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8.5±3.5)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2.0±3.5)岁,(t=11.254,P=0.00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随年龄增长,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概率增大(P<0.05)。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血管炎病变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故又称其为类风湿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改变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键),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身性表现除关节病变外,还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广义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关节部位的炎症病变外,还包括全身的广泛性病变。

随着科技医疗发展,人们对类风湿也认识得越来越清楚。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名是1858年由英国医生加罗德首先使用,1896年舍费尔和雷蒙将该病定为独立的疾病,同年斯蒂尔对儿童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了详细的描述。1931年塞西尔等人发现类风湿病人血清与链球菌的凝集率很高,1940年瓦勒发现类风湿因子。1945年卡维尔蒂、1961年斯勒芬分别提出类风湿发病机理的自身变态反应理论,并得到确定。1941年美国正式使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名。还有称之为慢性进展性多关节炎或原发性慢性多关节炎、传染性非特异性多关节炎、慢性关节风湿症等。本次研究目的是应用X线双能骨密度检测观察类风湿患者骨密度及脂肪含量的变化,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BMD值偏低;其中T-Score检测结果发现,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密度值均小于正常人群骨密度均值,且其骨密度的离散程度较大,30~69岁的各年龄阶层的人群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脂肪含量的平均值均低于正常人脂肪含量的平均值,但70~79岁人群中,同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平均脂肪含量偏高于正常水平;因此可将骨密度检测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具有积极的临床研究价值[3]。

综上所述,针对类风湿关节炎需尽早诊断,骨密度、脂肪含量等因素,可作为重要的临床诊断参考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贤,曹青凤,任水明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检测与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2):1680-1682.

[2] 陆治平,高晓夏,汤海林等.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护骨素表达水平及对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4):6216-6217.

[3] 陆竞秋,张林杰,徐胜前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质疏松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临床军医杂志,2015,36(4):499-501.

猜你喜欢
统计类风湿骨密度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2008—2015我国健美操科研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OSTEOSPACE型超声骨密度仪故障案例解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
藏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