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黄刚,张骥,曹文锋,屈新辉,谢旭芳,张昆南
(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南昌 330006)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指在患者发病过程中,主要呈现出脱髓鞘病变特点的人体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是在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病变。当前,医学界关于MS病发原理仍未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但根据现有的结论,患者自身的免疫导介,在该类疾病的病发、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当前MS病治疗多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导介的方式进行。而在急性发作期间,在临床上首选大剂量甲波尼龙冲击方式进行治疗,其次是血浆置换或者丙种球蛋白两种治疗方式。在MS治疗方式中,国际医学界采用的治疗药物,一般为糖皮质激素冲击。在国内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处于急性期的MS患者,虽然采用了糖皮质冲击的方式进行治疗,却未能取得预期疗效。那么,能否在MS病发早期,采取血浆置换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呢?因此,本文对血浆置换以及糖皮质激素冲击对治疗MS患者治疗成效进行了系统的对比,从而更好的指导MS病的临床治疗。
1.1临床资料 2012年9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2010年中国MS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并且给予激素冲击治疗5d(甲强龙静脉滴注1.0g×5d)后,EDSS评分改善<0.5的复发缓解型MS患者共有28例,这当中的女性患者共有22例,而男性患者仅有6例,患者年龄层次在16-66岁范围内,平均病龄为1.3年。EDSS系统评分结果为:1-3分共有7例,3-6分共有17例,6-10分共有4例。而具有以下症状的患者则需排除:⑴患者患有心肝肾、免疫系统疾病等伴发病的患者;⑵有血浆置换禁忌或者激素治疗禁忌的患者;⑶在治疗中病亡的患者;⑷治疗过程中,有不良反应出现且主治医师诊断不能继续服药的患者。有这些情况存在的患者,不可作为疗效记分系统,但对药物安全性评价有一定影响。
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案设计。对照组和观察组按照1:1的原则进行配对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14例)和对照组(14例)。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EDSS屏风有一定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群体在接受治疗前的患病情况较为相较,详情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EDSS评分
1.2治疗方法 患者群体在入院治疗后,首要的是对患者群体通过护胃、康复理疗、钙剂以及营养剂等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同时:1.对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1000mg/d的甲泼尼松龙,并持续注射5d,之后每3d便注射量减半,在注射量减少到大约30mg/d(大约17d),就改服用甲强龙片,并每3d减少用量,直到减少到5mg/d后停止服用。2、对观察组患者静脉注射1000mg/d的甲泼尼松龙激素,其用量和减量同对照组基本相同;并在连续注射5d,改用血浆置换等方式,对患者群体进行治疗,并在治疗中采用费森尤斯血浆滤过器(P1asma FluxPSU 1S/2S),血浆浓度大约为4%-5%,白蛋白含量为80-100mg,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四次血浆置换。1.3评价指标 ⑴治疗效率:对患者进行17d的激素治疗,并在Kurtzke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的作用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进行对比,发现评分减少≥2.0,治疗成效极为显著;而减少0.5-1.5分表明治疗方式有一定效用。下降<0.5分,表明治疗方式无显著成效。治疗方式有效率计算方式为: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⑵两组患者在17d激素治疗时的EDSS评分状况;⑶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的功能障碍表评分状况以及患者病症复发状况;⑷安全性评价:对治疗过程中,患者群体出现的不良反应数量、程度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对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 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长方检验。
2.1治疗效率 两组患者在接受17d激素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中有4例病症明显减轻,9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只有1例患者治疗无效;而对照组患者群体中,治疗有效有7例,无效有6例,只有1患者病症明显好转。两相对比,观察组的有效治疗率大约是92.9%,而对照组的有效治疗率只有57.1%。两组患者群体治疗成效的对比发现有较大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成效更为显著,参见表2。
表2 两组多发性硬化患者激素冲击治疗第17d治疗效果比较
2.2对治疗前后的两组患者EDSS得分的对比 患者在接受17d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评分的对比发现,患者在治疗前后评分都有一定的统计学差异。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的ED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统计学意义显著,如表3。
表3 两组患者EDSS评分比较多发性硬化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3评分降低频率同对照组间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同时,两组患者群体在经过3个治疗后,观察组1人次复发,对照组有2例次复发,统计学显示无差异,详情参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EDSS评分及复发次数比较
2.4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的对比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未出现突出不良反应。在对照组的患者群体中,有低血压反应的患者1例,而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过敏,2例患者有轻微低血压反应。两组患者群体相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25,P>0.05)。
MS是以CNS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人体免疫性疾病。当前医学界关于该类疾病的治疗,尚未有治根的方法,但现有的研究结论和临床经验指出,糖皮质激素能够起到修复脑血屏障,同时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延缓急性期MS病发以及MS发作期程的作用。此外,临床经验指出,激素冲击治疗对治疗MS疾病效果不佳,因此可以通过其他治疗方式,来提升并改进治疗效果,比如血浆置换治疗方式,成效较为显著,因此被大量用于神经免疫性疾病。
通过血浆置换方式,将全血分离为细胞组织和血浆,并用健康人血蛋白,置换患者血浆,从而去除患者血浆中的抗体、毒物、免疫复合物等引发病变的分子,这也是血浆置换治疗这种疾病的原理。在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每次需要置换的血浆量大约为1.5-2L,并通过去除血浆蛋白来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免疫蛋白,并降低人体细胞因素60%的浓度[2],因此PE被广泛用于各类不同的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经过研究可以看出,MS疾病患者可通过PE来有效控制CD4/CD8以及CD20的提升。通过TPE置换50%~60%的全血,可以清除患者原有血浆中65%的致病因子;而原血95%的血浆,需要三次置换才能有效去除。Berger等通过多次试验指出,可通过孤立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抗髓磷脂抗体,来实现MS疾病的确诊,并证明体液因子是MS病发主要机制。通过PE清除患者体能抗体,从而有效改善患者MS病症。Llufriu[4]等专家对1995年1月-2007年7月血浆置换的41名患者治疗成效进行了统计,发现PE治疗方式,能够将MS疾病治疗成效提升到63%,通过多因素研究方式可以看出,初期 PE[OR6.29,95%CI(1.28,53.69)]治疗,在6月份治疗中相关性较为显著,表明PE能够有效保证MS疾病的治疗成效[4-6]。其他的免疫抑制剂,比如人免疫球蛋白,学者屈新辉认为对于多发性硬化患者也有疗效,但联合激素使用获益不明确。
目前研究认为血浆置换相对安全,但仍然存在一些并发症。比如过敏、低钙血症、发热等主要并发症,一定条件下还会出现过敏性休克、慢性感染、肺水肿、血栓、出血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有并发症出现,应当及时采用钙剂、阿托品、激素等方式进行治疗,严重情况下应当及时终止患者的血浆置换治疗。Mokrzycki等通过对50名患者699次PE治疗中发现,有9.7%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且基本为低血压、荨麻疹、腿部抽筋等较为简单的并发症,只有1%的出血、血栓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对急性期的MS疾病患者采用激素冲击治疗 (甲强龙静脉滴注1.0g×5d)后行EDSS评分改善<0.5患者。通过EDSS评分系统对激素治疗以及血浆置换治疗成效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MS疾病的急性发作期,经过5d激素治疗后,患者的EDSS评分并无明显变动。加用血浆置换治疗的观察组较对照组具有更好的治疗的效果。但血浆置换的治疗方式,无法有效改善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紊乱的情况,一旦患者再次有类似因子出现,将造成病情复发的结果[6]。而远期疗效观察上,相关研究指出[9,10],对 12 个月内的EDSS评分变化情况以及改善状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PE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呈现。同时,笔者对24月内治疗失败率进行了对比,也未呈现出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看出,当前的研究无法证明PE对MS疾病的长期治疗有成效。笔者经过系统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果,但本次研究采取的样本数据较少,还应当扩大样本数量,使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