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从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多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和新”校园,使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素养,塑造健全人格。自2014年开始,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将“传统文化育人”确定为学校特色,形成了“人人学国学”的良好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学校在楼道、楼梯、校园四周张贴、悬挂传统礼仪小故事、国学经典名句等,楼层有专门的国学经典阅读区,每个班级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整个校园变成传统文化育人的大课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论语》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大学》中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从中提炼出了“和新”文化:“和”代表传承,倡导君子品格,思想纯正,向美,向善,侧重“人文”和“修身”;“新”代表创新,倡导创新意识,自强精神,向上,向前,侧重“科学”和“格物”。
从2016年开始,我们倾心打造“和新”文化体系。老师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创作了“和和”“新新”两个卡通形象作为校园吉祥物,并准备通过征集“和新”小故事,制作“和新”卡通故事片。
学校创作了自己的校歌——《和新歌》,由社会知名人士汤晓凤、高凤城谱曲,知名歌手周芷诺义唱。它传递着学校“和新”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蕴含着学校“和新”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和气气修身,生生不息发展。此外,学校还集思广益确立了学校的“三风一训”:校风——思无邪,教风——诲不倦,学风——学不厌,校训——崇真向善,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
学校构建了“和新”课程体系。针对“和新”课程体系,学校安排专门课时,选派专任教师,保证了课程的顺利实施,并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传统美德教育。
重视校本课程拓展。学校精心为学生印制了诵读材料,组织教师编写了两套校本教材《厚德》,师生每天早午读30分钟;组织教师编写古诗文读本12册,每年级每学期一本,利用周末进行背诵,每学期30首,小学毕业共背诵诗词360首;安排有写作特长的老师讲解古体诗的知识,引领学生学写较严谨的格律诗。有这方面爱好的师生加入学校的 “和新”诗社,并积极撰写诗歌,编入“和新”诗刊,每月一期。
坚持认真安排诵读活动。按年级分层次诵读,一年级背诵改编《弟子规》;二年级从学校课程抽取一节,由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系统学习《弟子规》,背诵《千字文》;三年级背诵《大学》《中庸》;四至六年级每学期背诵《论语》三至四篇,三年背诵完毕。现在全校学生已经熟背《弟子规》、《论语》前八篇、《大学》等。
定期进行国学素养展示。按照诵读计划,学校每月举行一次经典诵读比赛,然后更新背诵内容,每学年举办一次孔子文化艺术节(9月下旬),每学期末组织一次学校诗词背诵大赛(形式仿“中国诗词大会”)。各班推荐喜欢诵读的学生参加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兴趣班”(25人),由专门教师指导,按计划进行大量背诵,并定期组织展示活动。
去年我校教师参加外出培训,取得了《中国家教智慧讲师班结业证书》《全国孔子学堂师资研训班结业证书》。随着学校孔子学堂的设立,我校及时关注孔子基金会的活动,力所能及地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读书,提升教师国学素养。
学校定期开展“和新”讲坛活动,激励教师积极参加。一是邀请专家进校园;二是组织学校优秀教师作报告;三是邀请优秀家长作报告;四是按计划组织家长继续学习“父母规”,引领家长更好更科学地教育孩子。
学校完善了“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培育教师“问题即课题”意识,开展即时行动研究。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攀升。
2015年学校承担的国家课题“国学校本课程研究”,获国家一等奖、寿光市政府成果奖;6月,“校本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实践的探索”被寿光市人民政府授予“寿光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2016年1月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组”评为“传统文化教育先进单位”。
2017年4月底,在特色项目学校评选中,我校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 6月,《传承以和修身 发展以新格物》获全国第三届中小学校长教育管理实践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9月,潍坊市教育局授予我校“特色学校”牌匾,孔子圣像落户我校,孔子学堂、寿光市国学研究会的文化培训基地等相继在我校揭牌成立;12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静悄悄的改变》一书发行,对我校 “和新”育人课程及活动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推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教育方式,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让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孩子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