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风
在收藏界,田黄石可谓声名远播,即使是寿山其他石种还未被人们足够重视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田黄也依旧保持着名贵身价。各大拍卖会的杂项专场中,田黄总能惊鸿一现,也总能拍出不错的价格。荣宝斋珍藏的那块4.5公斤的田黄原石,在80年代成交时的价格是13.5万元,而在那时的寿山乡,盖一座房子也不过只要一两千元。
文献上常说田黄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这样的形容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田黄的产地只有寿山溪沿溪水田的上坂、中坂、下坂,其他区域虽然也间或有出产独立于矿床的独石,但由于产生时间和周围环境不同,因此都不是田黄石。正是由于这样苛刻的条件,因此田黄石的产量极少,而且没有矿脉可寻,只能在田中随机挖掘,获得佳石的偶然性也非常大,所以才诞生了种种不可思议的传说。
如今,为了留下这上天赐予的稀有宝石,寿山特别规划出两亩田坑土地,永久禁止开采。它被称为“田黄石的最后两亩地”,是每个爱石者到寿山后必然会去瞻仰的宝地。里面到底还有没有田黄石,谁也不知道。或许有,也或许早已经没有了。这以“永久”为名的禁采令当真英明,它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个谜,也留下了恒久的希冀。
国人喜欢什么东西,总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拥有着5000年历史的礼仪之邦,光说一样东西漂亮还不够,还要知道怎样漂亮、代表什么、引申什么。中国人喜欢玉。然而西方人却不认可,高鼻子白皮肤思维直来直去的老外喜欢的是钻石、祖母绿、水晶这类质地透明,闪闪发亮,远远看去就夺人眼球的东西。像玉这种乍看不怎么起眼,说透也不透,颜色饱和度也不高,往好听了说是含蓄,不好听了就是温吞吞感觉的东西,只有我们这种脑子里百转千回的东方人才懂得欣赏。
清 田黄石古兽钮陆愚卿收藏印 55克
清 田黄石闲章 35克
凌炽鬯刻 田黄石瑞兽钮姓名章 26.7克
《礼记·聘义》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儿,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贵玉而贱珉(一种近似于玉的石头)呢?是不是因为玉稀少而珉多的缘故?”孔子回答:“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君子比德于玉焉。”然后温润而泽缜密以栗地总结了玉的品德。大概是觉得老夫子说得太长太难记,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给归纳了五条:“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从此,“仁、义、智、勇、洁”不仅作为玉之“五德”,也一直被视为君子之德。
郭祥雄 田黄石群螭献瑞浮雕随形章 286克
寿山石的审美,很大程度上延续了玉的审美标准,尤其是田黄石,古代文人在玉的“五德”标准上,拟定了田黄石的“六德”,为“温、凝、细、结、润、腻”。这“六德”,与抽象的“五德”比较起来,更具有审美的直观感以及品评的可操作性。
清 田黄冻石素章 68克
林清卿作 田黄石山水人物薄意随形章 85克
刚开始接触寿山石的人,很容易被高山石、荔枝冻以及水坑晶冻夺去注意力,因为它们颜色鲜艳,而且透明度高。然而,在整个中国玉文化审美的影响下,寿山石的品评标准从来不是越透明越好,讲究的是那种似透非透之间的微妙感。这套“六德”品评体系就是门槛,想要迈过它,不但要学习、体验、揣摩,还要有些天生的领悟能力,否则要去理解“温润”可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
以此为标准,寿山石中不仅只是田黄石才“六德”齐备,其他石种同样具有类似的品质,只是程度略有高下。然而,“六德”到底怎么品评,却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中国人的含蓄也融进了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可含蓄得紧了,不免没了方向。其实,“六德”虽然无法量化,却并非难以描述。笔者试着一一解释一下。
首先说“温”。温作为形容词,含义有二:不冷不热谓之温,柔和谓之温。许慎说:“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这恰到好处的温度,不过分锋芒的性格,恰合了国人信奉的中庸之道。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保持理性,不偏不倚,而又能坚持,这就近了君子所谓的“仁”。具体到寿山石上,“温”是一种不炫不燥的内敛品格。直接从矿脉开采的山坑石多少会有些“火气”,而深埋水下的水坑石光泽又有些过分冰冷,而田黄石,经过泥土的浸润,确实有着介于二者之间的中庸品格,将这种品格定义为“温”,再合适不过。
然后是“凝”。凝有聚的含义,同时又呈现出稳重、大度的气质。寿山石的“凝”,就是一种凝聚的感觉,如果质地显得松,就失了这一“德”。若要比较的话,水坑比山坑凝,杜陵又比高山凝,如荔枝洞石,虽美艳,却少敦厚,是以在“凝”字上,始终逊了一筹。芙蓉石的话,老性的比新性的凝,结晶性芙蓉虽然漂亮,但在凝上也略有欠缺。凝在视觉和触感上呈现的是一种庄重、沉稳、聚而不散的感受,这一特质虽非田黄石独有,却也是田黄石最为突出的品质。
再来是“细”。这一德很好理解,就是与粗相对,颗粒细小。水坑石大多非常细,而旗山系的石头就略粗。高山系山坑石中,杜陵、太极都很细,而高山由于较松,细的感觉就差一点。田黄随着品质高下不同,“细”的程度也不大一样。田黄冻当然是非常之细,但由于田黄是“无根而璞”,有时因为母矿的质量就不是很好,因此也会有略粗的情况出现,比如田黄石中的“硬田”,质地略为粗糙坚涩,与细显然无关,因此不好一概而论。
第四是“结”。结者,紧密也。这一“德”强调的是质地上的整体性,尺度把握起来不容易拿捏,要与其他几“德”放在一起综合评判。收藏玉石有“老结”一词,即形容质地紧密。质地紧密,也意味着密度较大,盘玩有“压手”的感觉,如果掂上去轻飘飘的,肯定和“结”字没关系。但是仅仅是压手,也不会有“结”的感觉,尚需有“凝”的配合。田黄石的质地即符合这一标准,密度大,结构紧密,并且在视觉和触觉上都能够呈现聚而不散、坚实绵密的感官感受。
郑世斌 田黄冻石枫桥夜泊薄意章 58克
郭懋介 田黄冻石山居即景薄意日字章 82克
清 田黄石螭虎摆件 62克
第五是“润”。“润”这个字,并非单指“油润”,这一理解上的偏差,常常误导玩家将石头盘玩得非常“油腻”,而离“润”字相去甚远。古代文人所说的“润”字,一定是诗意的表达,“润物细无声”才是他们向往的境界。润是一种不干不燥的感觉,或者,具象的形容,就是一滴水滴在泥土上缓慢化开的感觉。一般来说,透明的石头容易显得“润”,但也有不甚透明的石头也很润的情况,比如很多田黄石,就是不透明的,却不妨碍这种质感的呈现。老性芙蓉和善伯也很润,而碱性芙蓉则刚好相反,视觉上便予人一种既燥且涩的印象,这种所谓“芙蓉”与“六德”的标准相去甚远,不提也罢。
最后是“腻”。“腻”与“涩”相对,指的是手感上的亲和力。这一德在田黄石和老性芙蓉石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上手时除了沉甸甸的“压手”感,更有一种极其“缠绵”的味道,《观石录》中“贵妃之肤,飞燕之体”的形容,想来就是这样的通感。这一“德”比较抽象,非亲自上手感受很难理解。近些年出世的汶洋石,性状与芙蓉非常相似,照出照片来辨认困难,但一看实物便立即可以分辨出来,就是略少了那一份“腻”的感觉。
“温、凝、细、结、润、腻”这六德是品评田黄石的标准,也是品评所有寿山石的标准。好的田黄石“六德”皆备,但若据此断定,所有的田黄石都符合“六德”,就不免太过迂腐。因此,玩寿山石,执著于坑洞品种不如着眼于石质,经得起“六德”检验的石头,一定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