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1日,《今日农业》作为媒体代表应邀参加了在风光旖旎的福州召开的 “2018全球水产养殖论坛”。
本次论坛是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局发起的“水产饲养绿色发展”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携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发与推广中心、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以 “创新引领 绿色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生态养殖、技术创新、跨界合作等热点问题,邀请国内外业界权威,共享最新动态,深化沟通合作、共谋产业发展。
自2017年以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当前,我国渔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优质安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与水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渔业对资源环境过度利用之间的矛盾。同时,尽管我国的水产养殖规模已经处于全球首位,但还面临渔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包括:部分品种养殖病害严重;部分品种仍然使用冰鲜杂鱼饲料;水环境污染和违规用药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养殖尾水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养殖风险较大,但缺少政策性保险支持;养殖方式落后,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主,现代化、工业化程度较低;养殖布局不合理,部分区域、品种养殖密度过高,近海养殖网箱、湖泊水库网箱、围网养殖过多;养殖水域利用不平衡,深远海发展不充分,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间尚未开发。
事实上,无论从外部生态环保的要求,还是水产养殖业内部提质增效的要求,推进水产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转型升级都已迫在眉睫。据悉,为了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目前国家做了几方面的工作部署。
一是划定水产养殖发展空间。依法加强养殖水域滩涂统一规划,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全面完成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及政府发布工作。依法保护养殖生产经营者的水域滩涂养殖权,保障养殖权益。
二是推进水产养殖方式转变。包括:推进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推进人工全价配合饲料的使用,推进养殖设施装备现代化,发展环保型网箱围网,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及盐碱水养殖,推广池塘IPRS技术,对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区域养殖尾水集中处理模式。
三是发挥水产养殖生态修复功能。大力推进以渔净水和推进碳汇渔业
四是强化绿色水产养殖监管。包括: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水产苗种市场环境;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提高重大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监督执法,防止水生动物疫病通过苗种传播;加强渔业乡村兽医备案和指导,壮大渔业执业兽医队伍,提升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社会服务能力;加强水产养殖用药监管,全面落实兽药管理相关规定,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兽药、使用禁用药品和其它化合物等行为;加大产地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力度,扩大监测品种数量和监测指标,完善检打联动,严厉查处超标案件,就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五是加强相关支持保障。包括科技保障(支持科技开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政策保障(增加国家政府投入,实施水产种业、养殖污染治理、稻田综合种养、深远海养殖等若干个重大工程)、法制保障(加强养殖执法)。
现今各地不断兴起地新型养殖模式及技术,比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俗称跑道鱼模式)、集装箱养鱼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鱼菜共生模式、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模式和多级人工湿地养殖尾水处理技术……都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循环性、集成性、高效性、多功能性、可持续性等良性特征,除带给传统水产养殖业挑战与思考,也顺应了绿色发展的总趋势。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副站长胡红浪认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是推进现代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关键期和战略机遇期。根据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及渔业“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总体要求,水产养殖业将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从传统粗放型向生态集约型、从资源消耗型向效益拉动型迅速转变。
2018年论坛议题主要是中国及全球水产养殖发展趋势及展望,水产种业绿色发展、合作发展共享的海水养殖业、中国虾产业发展十年见证等内容。围绕以上议题,论坛邀请到了来自国内政府主管部门、科研机构、相关协会、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的代表,同时也邀请到来自美国、挪威、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厄瓜多尔、越南、马来西亚、孟加拉、秘鲁等国的代表。
本届论坛重点解读中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政策,阐述中国水产种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发布中国水产新品种,分享和交流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海水养殖领域的国际合作经验,共同探讨全球对虾生产、贸易以及消费趋势,助力中国水产养殖业减量提质、绿色发展。
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丹:国内水产养殖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去,走出去的企业包括了产业链上的各板块企业,而且走出去的方式由水产品出口逐步转变为在当地建厂,这说明国内水产企业走出去道路越来越成熟。目前,恒兴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缅甸、埃及、沙特都有项目。事实上,中国水产企业具备走出去发展的先天条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王鲁民:中国水产养殖正面临生态环境、水土资源和发展空间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深远海养殖将会是水产养殖主要空间拓展方向。符合我国国情的深远海养殖其定位特征为:远离大陆岸线3千米以上,处于开放海域;水深20米以上,具有大洋性浪、流特征;规模化设施,包括但不限于网箱、围栏、平台、工船等;具有一定的自动投喂、远程监控和系统管理等能力。目前,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发展具有几方面的机遇。其一,体系化的网箱养殖产业为深远海养殖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二,国家海水养殖产业发展政策将推动养殖走向深海;其三,船舶、海工、新材料、智能化等技术集成是设施大型化和走向深远海的重要支撑。因此其需要具备相比低成本养殖产品的价格优势、无同类海洋捕捞产品竞争、较进口产品综合成本优势等多方面优势,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亚太地区水产养殖中心网(NACA)项目经理袁德润:目前全球对虾养殖产量的年均增速在4%左右,但中国的增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建议中国的对虾养殖业可以往外发展,比如东南亚的印尼、泰国等地,这些区域在未来2-3年内可以很容易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从全球对虾的消费趋势来看,接下来至少还需要增加150万吨的供应量。
印尼水产养殖协会主席Dr.Rokhmin Dahuri: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印尼而言至关重要,目前印尼的海洋经济产值占GDP的22%,有4 500万人参与其中。根据计划,到2018年印尼海产品养殖总量将达到2 670万吨,到2019年达到3 130万吨。目前印尼有38万公顷的土地用于水产养殖,但只有15%左右的海产养殖业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同时,为了减少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印尼从2016年开始积极开发离岸养殖业。印尼非常欢迎外资前往投资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投资方式可以是独资或与本地企业合资进行。
挪威银行资深副总裁、国际企业战略与业务支持部主任Mr.Rune Nilsen: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三大三文鱼消费国,但接下来预估会有很大幅度的增长,到2025年中国的三文鱼进口量可能达到24万吨。趋势而言,全球三文鱼的需求量以每年9%~10%的幅度在增长。随着需求的增加,以挪威三文鱼养殖为例,传统养殖模式几乎已经达到了可持续养殖的临界点,离岸养殖将是模式创新的方向。另一方面,尽管现在的饲料成本增长到9-10美元/千克,但三文鱼作为优质海产品在全球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使得三文鱼仍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