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猜想 妙趣横生

2018-07-14 10:22柯桔治
新课程·中旬 2018年4期

柯桔治

摘 要:猜想是关于数学规律的联想和设想,是数学知识产生以及应用的不竭源泉——这是课标的理念。长期以来,教师容易忽视对小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孩子在解题中谨小慎微、创造力低下、想象力贫乏的现象。那么在课程改革推动下如何对数学本身进行猜想、体现数学的无穷魅力呢?下面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引发猜想;设计练习;开放思路

一、新知导入,设下悬念,诱发猜想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当学生做出漂亮的解答后,他们的眼睛闪烁着光芒,微笑地搓着双手,请别人来赞赏他的思路。因此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例如,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了一个庆祝“六一儿童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而后诱发学生猜想:“你知道小朋友最爱吃的水果是什么呢?”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香蕉,有的说西瓜,还有的说苹果……到底是哪种水果更多的人爱吃呢?当学生迫切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时,教师就此揭示了课题,告诉孩子们只要懂得“统计”这一知识,你们就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小朋友们非常高兴,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知识。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让学生进行猜想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猜想,这样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参与发现活动的快感,而且能萌发小学生猜想的意识,训练其合理猜想的能力。

二、动手操作,锤炼思维,引发猜想

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要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好一个人学习某门学科,不是要把结果记下来,而是要让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

例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着挂图列出数学式子,然后组织小组画一画、摆一摆、数一数等操作活动,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心理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从中促其猜想。如教学“15-8=?”时。

生1:计数法。

先画出15根小棒,然后数出其中的8根,并把它划去,剩下7根,得15-8=7。也有扳手指计算的,手指不够用,他们自己想出妙计:赤着脚的,就手指、脚趾一起用;穿着鞋的则加上上衣的纽扣等等。

生2:做减法想加法。

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 )+8=15

生3:先减去“零头”法。

先减去“零头”5,余10 10-3=7

生4:从10里减。

15-8,5-8不够减,从10里减;10-8=2,2加上15原来个位上的5,得7。

这个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变得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变成思维的镜子。正如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手脑并用”,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设计练习,开放思路,激发猜想

鲁班发明锯的过程,瓦特发明蒸汽机等等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类比、猜想,进而产生顿悟的。波利亚曾经提过:学习任何新知的最好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因此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尽量倡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地进行猜想。

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后,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应用题:“草地上有一些牛在吃草,走了5头,还剩下7头,草地上原来有几头牛?”对刚入学不久的小朋友,虽然有学过加减法应用题,但是这道应用题叙述的事件不同,先知道事件发生后的结果,再求事件发生前的状况,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首先出示情景图,鼓励和启发学生从多方面猜想,编出各种不同的题目,越有思考性的题目越好;再次把所求的问题进行数学化:(1)草地上有牛;已知:(2)走了5头;(3)还剩下7头;问题:(4)原来有几头?像这样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又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大部分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完成,很适合小朋友的“胃口”。

新教材练习设计的类型丰富多彩,如:“找朋友、对口令、奪红旗、浇开数字花、接力赛、小猫钓鱼、小动物找家、红花配绿叶、小小邮递员等等。学生情绪高、兴趣浓、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激活智慧,获得知识。真正达到课标要求: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努力做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还能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由此可见, “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过程,既不同于由一般法则推出特殊算法的演绎过程,也有别于由具体算例总结出一般法则的归纳过程,它是一种发现并填补认知空隙。新课程特别倡导用有趣的、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之中,体会到数学思想。每一节新知识中出现了说一说、想一想、试一试、猜一猜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启发学生猜想,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曾云辉.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猜想”[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15).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