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品德课程开放性的特点,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体验课程的意义,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只要教师精心组织“课前延展”活动,重视指导“课后延展”活动,那么一定会充分发挥品德学科德育主阵地的作用,让学生采撷到德育教学的“鲜花”与“果实”。
关键词:课外延展活动;课前延展;课后延展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1]“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2]
根据品德课程开放性的特点,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体验课程的意义,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下面笔者结合一些课例谈品德课外延展活动的设计。
一、课前延展
合理的课前延展活动,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借此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准备,一般 “预习准备”有以下几种方式:
1.课前观察
课前布置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进行仔细观察,可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整体的感知,为课堂学习做铺垫。例如,教学四下品社《走近残疾人》之前,可以布置作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观察身边能够体现国家和社会为方便残疾人生活而开展的活动、做法,及增设的其他一些设施,了解国家和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观察身边的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观察学校里出现的师生关爱残疾人的场景。同时做好观察记录。”为了完成课前作业,学生走近了身边的残疾人,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了解了国家和社会帮助残疾人的举措,亲眼看到我校六年四班师生轮流照顾脑瘫残疾同学的场景,真切地感受到残疾人顽强不屈和坚韧不拔的一面,从内心深处萌发对他们的崇敬和景仰之情。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由于课前用心观察,学生获得了较直观的感悟,课堂上他们侃侃而谈,流露出对残疾人的同情、关爱和崇敬之情,师生配合默契,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2.课前查阅、收集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收集与品德主题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数据、图表、实物、课件等资料,可以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培养学生查阅、收集、处理信息和探究学习等各方面的能力。例如:教学五年级品社上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之《多彩的民族节日》前,可以布置作业:“通过读书、看报、上网、询问家人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节日,搜集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视频、实物、图片、课件等,为课堂的汇报交流做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到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开斋节、藏族的洛萨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蒙古族的花甲宴、苗族的尝新节等民族节日的文字、视频、实物、图片、课件等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在收集、筛选、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互相学习,互相补充。通过交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民族节日的丰富多彩。在匯报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倾听、表述和合作能力,最终实现自主探究的有效性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前调查、参观访问
调查和访问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有关的思想观点、知识和行为要求。教学五下品社《尝尝苦滋味》前,可以布置作业:“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父母、家人、老师等身边的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这些挫折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填写调查表;调查名人历经多次失败,但经过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典型事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课堂上,通过大家的调查汇报,同学们了解到身边的很多大人和许多名人在成长中都遇到了许多困难,都品尝到了生活中的苦滋味。课堂上,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访问,已经充分了解了什么是生活中的苦滋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失败和挫折,并学会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并有所收获。这样的课前预习方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课后延展
学生在品德课上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需要课后的道德实践活动去巩固和发展,所以课后延展活动也是课堂的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在品德课后,根据教学具体的实际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撰写调查报告、搜集补充材料、两难问题辨析、班队活动、道德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多彩的民族节日》后,可以设计拓展问题:“(1)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其他民族节日材料,并把它们做成节日小报在同学中传阅。(2)以后我们去少数民族地区参加他们的民族活动,如果我们的习惯与他们的不一样,你会怎么处理呢?”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课后积极去了解更多民族节日,进行手抄报制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启发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民族大团结的意义。这样的延展设计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中,让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者,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总之,课外延展体现了开放的现代课程理念,也是实现品德教育生活化不可或缺的教育策略。只要品德教师精心组织“课前延展”活动,重视指导 “课后延展”活动,那么一定会充分发挥品德学科德育主阵地的作用,让学生采撷到德育教学的“鲜花”与“果实”。
作者简介:何碧玉(1976年8月),女, 漳州芗城区人,漳州市岳口小学高级教师。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