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分析法浅析电影《黑天鹅》

2018-07-14 10:20伍佳欣
读天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妮娜精神分析黑天鹅

摘要: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名年轻的芭蕾舞演员妮娜因为不堪精神的重负走向毁灭的故事。本文试以精神分析法,分析电影《黑天鹅》的女主人公妮娜的复杂性格和自我觉醒。

关键词:《黑天鹅》;妮娜;精神分析;双重人格;神经症人格

一、 母亲管教之下妮娜的性格

(一) 不可捉摸的复杂性格

妮娜与同是芭蕾演员但已退休的母亲居住在一起,妮娜的母亲艾瑞卡为了让女儿能在舞蹈上有所建树,对自己女儿的管教令人窒息。因为她沉湎情爱生下私生女,断送了舞蹈生涯,所以她认为肉欲和性爱是毁灭性的,并强迫女儿停留在十几岁的懵懂之中,对女儿怀有不正常的控制欲和爱。在母亲的影响下,妮娜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职业目标。

在强势的单身母亲的管教下,妮娜形成了温婉、恭顺、谨慎的性格,同时渗透妮娜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的舞蹈技巧有余而热情不够。在妮娜向托马斯争取演天鹅皇后时,遭到强吻。被压抑的欲望总是需要一个突破口,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妮娜把她的被压抑的欲望,释放在自我抚摸和对竞争者莉莉的性幻想中。妮娜的复杂性格被折射在了她的复杂性欲上。

(二) 妮娜的双重人格

从妮娜母亲在生活上对妮娜无微不至的照顾,妮娜在芭蕾舞上要求自己必须完美更是可以窥视到妮娜母亲对其人格的影响。妮娜之母,亦父亦母的双重形象,对产生妮娜父权和母权两方面的控制,这直接导致了妮娜自我意志的分裂,同时具有白天鹅的温顺、懦弱和黑天鹅的攻击性、叛逆性。

二、 导演托马斯影响下妮娜的性格成长

《天鹅湖》剧组导演——托马斯,他一袭灰色装束,对艺术精益求精,有着近乎完美的追求,给人以高雅、精致的印象。

(一) “潜规则”

当妮娜想得到梦寐以求的角色饰演时,她等在托马斯的门外,首次拆散了发髻,涂上了口红,尽管她还不大习惯,她不得不利用性别的魅力做最后一搏。面对托马斯的夸奖,妮娜脸上没有任何释然和欢喜,反而变得更焦虑、更慌乱。当托马斯扳过她细巧的下巴恶狠狠地吻了她时,如果是有心计的女人肯定会将计就计,而妮娜却咬了上司一口。其实,托马斯绝非心地龌龊,实施所谓的“潜规则”,他心中早有要扶助妮娜成为白天鹅的打算。他希望妮娜知道“你美丽、恐惧、脆弱”,是白天鹅最理想的人选。

(二) 托马斯循循诱导

托马斯认为舞者要散发出性的魅惑,要让观众爱上你。托马斯亲自与妮娜共舞,成功地唤起妮娜的迷狂。妮娜逐渐情动,她的性意识被彻底唤醒。乃至在成功表演后,妮娜主动亲吻了托马斯,使得素常镇定的托马斯禁不住变得神魂颠倒,目光微微无措羞涩却又充满自豪。妮娜是他成功打磨的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他能够真正了解妮娜,看到她内在压抑的力量和束缚,并将其内在所压抑的愤怒、邪恶、狂暴释放到极限。

三、 天鹅的蜕变——分裂性格的形成

(一) 神经症人格

主角自童年时代就形成的神经症人格及成年后对自身人格阴影整合的失败是造成其精神崩溃的根本原因。随着大演的临近,两个舞者的争抢陷入了一种扭曲的状态,同性的暧昧、对母亲的反抗,妮娜开始不顾一切地发掘自己的阴暗面,但最终妮娜发现她的竞争对手其实只是自己的一个幻象。

(二) 人格阴影

妮娜发现时常有“另一个我”出现在身边,先是裁缝量衣服时,出现在镜子里动手挠背的那个“我”;然后是,在练功房静止在镜子里不动的一个“我”;还有是她看到在后台偷欢的托马斯和莉莉竟然变成了魔鬼和“我”。她总觉得莉莉在想尽一切办法要替代她做女主角。妮娜体内的黑天鹅迫不及待地出来,已经把妮娜变得疯狂。

四、 影片构思独特之处

(一) 梦的寓言

影片以妮娜的梦境开始:妮娜在跳一段开场舞,男舞伴突然变成了恶魔,自己也在与魔的共舞中蜕变成一只羽翼丰满的天鹅。和之后的情节进行比对:妮娜在芭蕾舞导演托马斯的严苛要求下,在为怎样诠释黑天鹅而苦苦挣扎;她逐步开始发掘自己的阴暗面,最终把握住了演绎黑天鹅所需要的邪恶气质,完成了领舞。

(二) 独特新视角

影片一开始便直接给予观众一种从潜意识的层次认识女主人公的视角,也在某种程度上对结尾时妮娜发现自己竟然一直和自己的幻觉在竞争这样一个情节进行了合理化的解释,为观众提供了认同情节的心理基础。也就是说,导演在开始就已经告知了观众正确的观影视角——潜意识,观众应该选择这样一个视角把握整部影片的情节。但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故事表面上还是把观众摆在了和妮娜同样的认知水平上,观众和妮娜一样,开始并未对一些奇怪的现象有所觉察,或者说,观众只看到了妮娜意识中的妮娜,而非她的全部。

(三) 破碎的“自我”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妮娜早上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镜头。作为芭蕾舞演员,镜子必不可少,妮娜的很多镜头也是镜子中反射的倒影,这表明导演从开始就在告诉观众,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被当成“自我”的,关于整体性的错觉。

(四) 窥视视角

《黑天鹅》以妮娜这一女性角色作为主要人物,作为具有窥视权利的观众,其实相当于具有了强势的地位,某种程度上扮演了电影以外的男性角色。观众透过银幕,认同男主人公,并且将自身的幻想和欲望投向银幕上被放大的女性身体器官。观影过程中,观众从一开始就认同了托马斯要一个演员分饰黑、白天鹅的做法,并全片的心理预期都集中在希望妮娜完成黑、白天鹅的演绎。而面对妮娜最终因为这次演出而走向灭亡的这一残酷事实,虽然不一定是观众所希望看到的,但不得不承认,观众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观影快感。

五、 结论

《黑天鹅》是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并获得奥斯卡多项提名。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也凭借此片成为本届奥斯卡影后。作为一部被定义为心理惊悚片的电影,利用精神分析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无疑是一种最直接与有效的解读方法。借助于精神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究人物的心理成因,并在电影文本的基础上解读更深层次的哲学表达,从而获得更多思想上的反馈,更好地理解电影,理解生活,也为电影本身增加更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9.

[2]王鹃.电影《黑天鹅》的悲剧美学解读[J].电影文学,2015(17).

[3]刘艳影.电影《黑天鹅》中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

[4]盛红勇.精神分析的精神实質[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01).

作者简介:

伍佳欣,天津市,天津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妮娜精神分析黑天鹅
黑天鹅
当考拉离开桉叶
市场突遇黑天鹅机构 继续减仓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丁当黑天鹅华丽变身双面女神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
淘气鬼妮娜
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