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栋
摘 要:当前我国正属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在变革的过程中人的价值取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影响更为严重,这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初期阶段,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取向,很多青少年的行为取向都低于理性的认识水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言行不一、言行脱节。改变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则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之间共同努力,在给予高度关注的同时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基本力量。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策略
对于青少年来说,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促使其健康地发展,对于学习和生活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所接触的物质和信息资源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单一化的价值观已经逐渐趋向于多元化,青少年的思想价值取向也被导向于多元化,尽管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主流表现较为积极,却充满了复杂性和消极性。
一、影响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
社会价值导向、家庭氛围导向、教师行为导向共同影响着青少年价值取向。首先,社会总体的氛围影响着青少年的美德和信仰,社会环境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态度。其次,家庭氛围对于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来说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不同的家庭氛围下青少年的情感发展和价值观也不同,良好的氛围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价值取向。最后,教师也是影响其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态度、教学方式、行为举止都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帮助当代青少年建立积极健康正确价值观念有效策略
分析
1.利用社会主流媒体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全面来临,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社会大众媒体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点,并加强规划和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导向作用,努力运用各种有效策略降低大众媒体的负面效应,多宣传社会主流文化及社会正能量,从而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积极正确的影响,保证当代青少年在主流媒体的影响下形成积极、健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应在对当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充分熟悉和理解的前提下,利用大众媒体向青少年推广社会主流观念和极具时代特征的文化作品。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具备积极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保证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必须重视对青少年展开价值观念引导和教育工作。可通过组织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展开有效的价值观念教育,帮助当代青少年树立起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提高青少年自身综合素养,从而帮助当代青少年逐渐形成积极正确价值观念,促进其健康稳步发展。
2.关注家庭积极引导作用,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正确价值
观念
家庭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生活学习活动时间最长的主要场所,所以家庭对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家庭对孩子价值观教育应与学校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二者形成合力,从而使青少年能够在校内和校外都受到良好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家长及时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要具备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为孩子做好学习的榜样,使孩子在家长的良好影响下逐渐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家庭作为孩子人生中的首个课堂,家长就是孩子的首位教师,并且由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也是最了解
的,所以相比学校教师,其对学生展开价值观教育更具优势。同时作为校方,也应与家长形成良好沟通和互动,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家长也应积极配合,构建起家校合作教育的模式,从而促进学生树立起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下的四有青年。
3.学校应对青少年积极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养成起到主导作用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应主动承担起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任。首先要求各学科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并在日常教学和行为方面为学生做出榜样作用。为此,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念引导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应做到爱岗敬业、具备优良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和扎实的知识基础,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同时也应特别重视在各学科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健康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养成。并且,學校应重视校风校纪的建设,为学生学习生活打造良好环境。学校也应多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和感受,这相比单纯的口头教育更加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和关注,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积极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春燕.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与集体心理认同及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研究[J].乐府新声,2014,32(4):182-185.
[2]陆文.当代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问题分析与教育引导研究[J].求知导刊,2016(9):66.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影响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7]GB3209)研究成果。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