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线段的初步认识”是小学生学好形体知识的重要基础。线段是比较抽象的几何概念,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陌生是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还比较有限,要以数学思维认识和理解线段的概念,存在一定困难。笔者在教学《线段的初步认识》时,注重用直观方法来教学线段的特征,利用动手操作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让线段“触手可摸”,让概念植入童心,与读者共赏。
关键词:线段的初步认识;形体知识;思维
一、 曲直对比,建立表象
课上,老师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根毛线。讲:小朋友,今天数学课我们从一根毛线开始。认真观察你桌上的毛线,它是什么样子的?(生:弯的)。想一想,有没有什么方法将它变直呢?学生尝试操作,展示(拉直)。问:像这样捏住毛线的两端,拉紧,毛线就变直了。我们把直的毛线也请到黑板上来,两端用小磁铁固定。再问:小磁铁的位置就是我们两手捏住的地方。追问:现在毛线是直的,这直直的一段在数学上叫什么呢?(板书:线段)
通过这三问,学生的思维有了启发,线段的形象有了表象。老师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认识毛线与线段的形状。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同桌两人,一人拉直毛线,一人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线段?指名小组展示。小组1:水平拉直毛线。小组2:毛线拉直且倾斜(师边听边观察其他孩子的表情)。不久,有一个孩子举起小手,生1:这样斜着拉直也可以是线段吗?(师微笑,不语)。生2:当然是啊,把毛线拉直,不管往哪个方向,那毛线都是直的,这就可以看成是线段。师:(师笑了)孩子们,你们觉得呢?
揭示线段的特征:看来线段必须是“直的”,但与方向?(生:无关)。继续讲述:两手捏住的地方叫做端点。你能指一指对方拉直线段的端点在哪儿吗?现在我想把线段画到黑板上,用什么画呢?(生:直尺)。追问:直尺上有线段吗?(生比划)。小结线段的特征:生1:线段是直的,有头有尾。生2:线段直的,有起点和终点。生3:线段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与方向无关。……
数学直观性,就是从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出发,使学生获得丰富而正确的表象。笔者在教学线段这一概念分了三个层次:一是借助“毛线”这一实物,由弯到直,形成曲直对比,初步感知线段直观特征;二是由实物抽象出模型,认识线段的整体特征;三是在辨析中巩固线段的特征,让学生建立线段的具体表象。
二、 动手操作,加深印象
概念的理解需要建立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笔者设计了“找线段、数线段、做线段、画线段”的活动,让学生把线段与生活、图形等建立联系,从而让学生在动中思、动中学、动中发展数学思维。
1. 找线段。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找一找说一说吗?生1:(边摸边说)数学书的边是一条线段,这是线段的两个端点。生2:(边摸边说)课桌的这条边是一条线段,这是线段的两个端点……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找出生活中的线段。通过找线段活动,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让线段的概念“植”进了学生的心里。
2. 数线段。图形王国里也藏着很多与线段有关的秘密呢!一起去看一看!老师出示:正方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图片,要求分小组4人合作,每人从组长的信封里有序地摸一个图形,数一数,每个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小组展示。通过“数”这一活动,沟通线段与多边形的联系,产生对多边形的认知。
3. 做线段。正方形的边是由线段围成的,老师在正方形中变出一条线段,想看吗?师投影展示:把一个正方形折出一个角,多出了一条边。问:这是一条线段吗?生:是的,因为它是直的,还有2个端点。师:说得真好。你们想试试吗?(孩子们跃跃欲试)。出示要求(课前已准备好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一折:自己动手在正方形中折一条线段,并用彩笔描一描;说一说:同桌说一说为什么折痕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比一比:谁折得线段长。展示3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图形略):通过这一活动,再问:这3条线段长度一样吗?生:不一样(请生上台演示比较的过程)。看来,線段是有长有短的。让学生对线段有了长短的认识。
4. 画线段。刚才我们动手折出了线段,下面我们再动笔去画线段。师: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成线段吗?学生独立完成,用直尺连接两点,并投影展示。指出这里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问:连接这两点还能画出其他线段吗?小结: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提升思考:如果给你3个点、4个点呢?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分别能画几条?学生动手尝试,指名演示画法,集体评价。
教学线段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如何让二年级学生始终保持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笔者用了“魔术”化语言——“变出一条线段”吸引学生眼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小小魔术师”,让每个学生手中都有线段,为中高年级学习形体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三、 以直观助理解,让线段“落地生根”
数学学习的对象是非具体的、抽象的,这些抽象的对象并不是“高不可攀,不接地气”的,它必定依附于实物、模型、图像,从而自然地让学生由感性认知转变为理性认知。直观是一种手段,抽象则是直观的发展。如果一味地从抽象到抽象,那学生对教学内容就会难以理解。对于线段这样抽象概念的学习,更需要用直观的方式。在本课一开始,利用生活中的“毛线”实物由曲到直的变化过程,明确“毛线拉直后,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接着继续利用毛线这一实物抽象出“线段”模型,让学生初步形成对线段特征的认知,引发数学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从而享受数学的乐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的过程,逐步加深对线段特征的理解。线段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会辨认”上,这样的认识必定是单一的、有限的、无深度的。在学生已经对线段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后,笔者又设计了“找线段、数线段、做线段、画线段”这一系列活动,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线段的认知,而且让学生“眼中有线段——口中有线段——手中有线段——心中有线段。”这些活动的实施,正是源于学生心中有线段,唤醒头脑中对线段的认知,让线段这一抽象概念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从而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作者简介:
张燕,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旭日景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