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塔
对19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摄影曾是一件奢侈的事。
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想拥有一台相机,可能要下很大决心,攒上一年的工资。但这对内心对摄影充满渴望和热忱的刘秀军来说,并不是什么坎儿。
在加入空军从事后勤工作后,刘秀军跟着部队在中国大江南北行走,各个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奇与美好给刘秀军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他当时就定下心意,将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长时间记录每个民族的古老回忆和现代传承。
具有军人雷厉风行性格的刘秀军在刚退休时,便开始全情投入到少数民族的拍摄里,他兑现了当年对自己的承诺。现在每个月,他都很努力地奔走在祖国的山河大川之间,寻找着他所追求的民族之魂。
刘秀军:1976年,受我一位战友的影响,也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我东凑西凑加上当时的积蓄,买了一台海鸥双镜头反光相机。在那个年代,照相机属于专业摄影人的“特权”,因为那个时候拥有一台照相机不是一件易事。随着兴趣的加深,我也在努力以专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调入空军后,为提高摄影水平,我还参加了人大新闻系举办的为期半年的摄影培训班,这对于我后来的摄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刘秀军:之所以选择拍摄少数民族应该说是一种情怀。我在基层工作时,每到“八一”建军节,驻地的藏族同胞来到军营慰问演出,为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也为我们跳起热情奔放的锅庄舞。那香醇的青稞酒,喝得我们激情澎湃;美味香甜的酥油茶,滋润我的五脏六腑;
“金珠玛米亚古都”的美妙歌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回荡。从那一刻起,我就定下誓言,要用镜头记录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点滴。同时,我也深深感到56个民族不仅勤劳朴实、能歌善舞,民族文化更是豐富多彩。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时而奔放活泼、时而庄严肃穆,既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神灵和祖先的崇高敬意,又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决定要用镜头长时间记录呈现每个民族的古老记忆和现代传承。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统一性及多样性交相辉映。从美不胜收的歌舞音乐到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从千姿百态的建筑到炫丽缤纷的服饰艺术,万流奔涌共同汇聚成中华文化的壮阔江海,极大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文化发展多元化日趋明显的当代社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面临消失的危机,那么对它的保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绝不是单单一个角度就可以诠释的,从吃什么、住在哪、穿什么衣服,到精神信仰,方方面面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些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系统地留存、保护与传承。因此我选择了少数民族这个题材进行重点拍摄。
刘秀军: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照片没有思想与文化,那么就不会被人记住与传播。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屡遭入侵而巍然屹立,屡经离乱而保持一统,屡受磨难而自强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强大的文化力量。中国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或多或少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影响。一些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渐减弱,这可能使得少数民族历经数千年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在一段时间后流失。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文化的保护,连接着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同时,从少数民族拍摄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不均,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我希望通过手中的相机,跨越区域、空间的限制,将这些拍摄下来。一是希望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进行拍摄保存;二是希望让更多人对少数民族进行关注,走近少数民族,促进旅游发展,让更多的少数民族青年人从心底愿意主动传承民族文化。
刘秀军: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广博地学习,仔细地询问,正确地分辨,全心全意地思考,都是必须的。
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有些少数民族还有很多分支,每个分支还会有不同的风俗及习惯。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拍摄尤为重要。就少数民族节庆来说,首先我会将少数民族的节日按照时间顺序在日历上进行排期,然后做一个表格,这样可以更好地拍摄到少数民族更为精髓的节庆场景;其次,将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发展沿革、特点统统学习一遍,总结出自己的拍摄思想与重点,避免在现场“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忽略了想体现的重点。
刘秀军:首先拿“安多藏人婚礼”来说,除了情感之外,我更多想拍他们与其他民族婚礼的不同之处。我之前做了一些案头工作,查了相关情况,但到了现场拍摄时才发现,有些东西是根本查不到的。比如说新娘仅仅梳头就需要最少两小时,要由长辈或者同辈梳洗、编织,工艺、手法,以及装饰品的佩戴,都非常讲究。当地老人介绍,过去出嫁时,新娘仅仅是洗头、梳头、打扮就需要半天时间。在出嫁的那一天,女方还要请高僧念经祈福。待新娘到达男方家后,织布、磨面,煮奶茶、背水等家庭琐事,都由这位女主人打理。
再如,哈萨克族是个马背上的民族,居无定所,一年四季奔波在高山峻岭和茫茫草原上。我多次拍摄“转场”,十分困难,既难预测迁徙路线和时间,又不知道规模大小。找当地老乡了解情况,可由于语言不同,难以交流。有几个固定的拍摄场所,但摄影人拥挤不堪,如跟着迁徙人马一起走,体力和交通工具都存在问题。
刘秀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少数民族兄弟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简单的衣食住行,并不是表面展现的这么简单,而是这个民族文化灵魂的体现。拿“饮食文化”来讲,以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为例,虽然都是以牛羊肉为主,但还不尽相同。每一个文化进行深挖,都是一个文化宝库。我只感叹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完全深入了解每个少数民族。
刘秀军:我原计划五年内完成各民族的拍摄,最初的想法仅仅是拍摄各民族的服饰等。但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我改变了最初的想法。我要全面、系统地记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挖掘、整理及传承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要尽一名摄影者的使命和担当,一步一步走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的过去和现在。
刘秀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各位爱好摄影的朋友们,希望大家循序渐进,不可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