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杰
现代医学对医学人才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与载体,由于医学职业的特殊要求以及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医学生必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职业心理素质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职业角色的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的职业心理因素。医护人员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生理条件基础上,受医护人员职业角色化环境影响(教育、实践和适应环境),逐渐内化成的适应医护职业的比较稳定的、衍生的、效能的综合心理品质。医学生是未来的医护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是医学生适应医疗环境,促进自我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对医学院校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指标,对整个医疗健康系统的良好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从内容上主要包括职业认同、职业道德、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规划和职业能力等。高校教育具有丰厚的教育资源和多种培养方式,是医学生获取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医学生良好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
1.实践教育有助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在校医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医生这一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是对未来医学职业生活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熟悉职业环境和发展要求,培养医学生良好职业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学到的医学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发展空间,有助于医学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深刻领悟“人道、博爱、奉献”的医学精神,使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实现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
2.实践教育有助于医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体现着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医学人才的发展方向是面向高尖端的研究领域,还是面向基层的医疗服务领域,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来制定目标。在校学生在制定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时,目标和计划实施过程的策划基本源于自己的理想和对职业的初步了解,经常会出现职业生涯规划好高骛远、不切合实际。高等医学教育的实践性较强,在人才培养中经常强调早临床、早实践,旨在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增强医学生对职业环境和职业发展的体验,把在校园里受到的教育信息内化为职业素质。因此,社会实践教育是医学院校实践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的实践教育有助于医学生进一步认识与医学专业相关的社会角色、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培养“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好的完成未来职业发展的心理成长和知识技能储备。
3.实践教育有助于医学生职业道德提升。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务人员的摇篮,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疗事业的一线医务工作者,医德教育作为一项终身教育,必须从源头抓起。学校传统的课堂医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医德素质教育的要求,借助实践教育,不仅可以拓宽医德教育途径,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医德教育实效。医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可以丰富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锻炼意志品质,有助于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升。
1.建立“课堂模拟-临床实践-志愿服务”的多层次实践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是进行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传统模式,但过多的理论讲授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如开展课堂专题讨论教学、课堂模拟教学等,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强化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效果。临床实践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不仅使学生在医学技能的学习中可以将理论融于实践,也可以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接触医学,了解医学作为职业,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者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作用和价值,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寻找职业认同感,进行未来职业定位。志愿服务是医学生服务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活动,能够强化医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认知,增强学习兴趣,践行博爱、奉献的医学精神。“课堂模拟-临床实践-志愿服务”的多层次实践教育模式是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构建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可以使他们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对什么是人道主义和怎样执行人道主义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增强对病人的理解和尊敬,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2.建立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评价可以通过受教育者自我评价、教育者评价和社会评价三个部分。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通过制订《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手册》,记录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感受,引导学生在各个教育阶段对自我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效果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教育者评价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社会评价则是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反馈来实现。这样三位一体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客观反应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评估现有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效果和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指导改善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开发原则教育内容和评估方法。
3.建立职业心理素质实践教育基地。在建设职业心理素质实践教育基地时,应根据不同阶段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要求,统筹规划、分层次建立临床实践基地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基地,在低年级开展以了解职业内容,参观实践基地,感知医院工作环境、医务人员工作方式和医疗流程、患者就医时的心理状况,充分体验“医院-医生-患者”三方位,多角度的空间认知,在高年级开展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目标确立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系统化。
加强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可以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增强抗击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适应现代医疗模式和临床医护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从而减少医疗事故和医患矛盾的发生,提高临床医护工作效率,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