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问题及对策

2018-07-14 07:49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管控行政

王 玮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是指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建立一定的机制、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执行一定的程序来对其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类经济活动及其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管控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一般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主要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适应性四大原则。

二、完善的内部控制对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分析

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受其经费制约,一般存在组织结构较为简单,管理较为松散等特点,因此完善的内部控制对其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保障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即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完善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控流程,从而减少资产流失现象,提高了资产的安全性和使用有效性;二是有利于提高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即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形成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有效保障了各类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三是能够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即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公众服务,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确保单位的各项服务活动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能够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升单位的公共服务水平,进而客观上能够促进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三、当前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在单位控制层面存在的常见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较为薄弱。一是单位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对经济活动的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点进行仔细梳理,从而造成所形成的控制制度与单位实际适用性较差,不能形成具有管控效果的制度;二是虽然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但是在管理过程中却没有严格遵循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的牵制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从而造成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形式化,没有实质落实。

2.风险管控机制缺位。一是单位的风险意识较差,即部分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认为单位主要以社会公共服务为主,与经营无关,因此不存在风险,这就使得单位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难以察觉其在滥用职权、资源配置不科学和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等方面的风险;二是单位内部没有建立起程序化的风险管控体系,从而在风险识别和评估方面较为欠缺,所以单位在出现风险问题时难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和防范。

(二)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在具体业务控制层面存在的常见问题

1.预算管控效率较差。预算管控既是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起点,同时也是其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在实务中,县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控效率较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着为了获取更多的预算资金而不按照实际情况编制预算、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而不考虑过去支出的合理性问题等现象;二是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力不强,即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于所分配的指标调整较频繁,甚至随意调增指标,造成预算的刚性约束力受到影响。

2.固定资产轻管理。固定资产是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不到位会造成内部控制失效、预算失真,但是在实践中其重要性却并未引起关注,多数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仍然存在着“重购买,轻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保管、清查盘点、处置等制度,有的单位固定资产根本未入账,有的登记入账后很少按其使用寿命或其他原因进行核销,从而造成单位的固定资产容易出现账实不相符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会造成单位固定资产相关会计信息的反映不够真实准确,另一方面则为一些违规占用、处置固定资产行为提供了机会,存在资产流失的风险。

四、强化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强化对策

1.改善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机制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强化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首先要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改善:一是单位管理层要对内部控制引起足够的重视,设置内控部门或内控牵头部门;建立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的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包括轮岗制度)等内部控制工作机制。督促各部门和人员梳理各自的业务流程,结合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找到新的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点,并制定相应措施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二是在管理过程中,管理层应该带头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主要包括审批权限的分配、“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等,充分发挥出内部控制的牵制作用。三是单位应当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在日常办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领域,尽快实施信息化。单位在实施办公自动化、经济活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应当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2.强化风险意识,在单位内部构建风险管控体系。要在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构建风险管控体系,首先是单位的管理层应当转变理念,行政事业单位并非没有风险,其也面临着诸如地方债务违约和各种舞弊行为等方面的风险,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的意识;其次是要在单位内部严格按照“风险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应对”设立风险评估程序,针对单位所存在的风险择优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并设置相应的预警指标,以有效识别和预防各类风险的发生;最后则是要从落实经济责任制入手来实施问责制,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防范各类舞弊行为的发生。

(二)具体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强化对策

1.对预算管控效率进行改善。要改善县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控的效率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预算编制方法的改进,即由增量预算转变为零基预算,从而剔除单位上年支出中的一些不合理项目,或者推行绩效预算模式,这种模式目前已在部分地方试点实施,其在实务中更直观、更易考核;二是提高预算指标的刚性约束力,进一步强化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指标的调整审批和批复制度,提升预算指标的刚性约束力。

2.强化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在实践中要改善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一方面要在单位内部建立规范的固定资产台账登记工作,以充分掌握每项资产的去向和使用情况等详细信息,防止固定资产被违规占用和处置;另一方面则要建立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制度,确保单位固定资产的账实相符,提高固定资产相关会计信息的质量。

结束语

县级行政事业单位担负着我国基层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自身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完善和强化,以提升单位的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管控行政
行政学人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管控探讨
公共服务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