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书涵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道路绿化最初形式是以种植行道树为主,通过对城市道路的绿化可有效改善城市气候,丰富城市艺术形象,同时还可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笔者分别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面临的问题、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研究、城市道路园林绿化景观植物配置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城市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道路环境质量差、道路绿化不健全、道路景观个性化缺乏、忽略了绿化与架空线路、地下管网的矛盾,详情如下。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城市街道生态环境较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机动车数量逐渐增多,加剧了空气污染程度,导致道路绿化配置未跟上时代发展节奏。
受历史原因影响,相关人员在建设城市道路时未考虑到交通环境设计,道路绿化不完善,人行活动空间不足。
我国城市主次干道个性化不足,创新水平低,另外分车带栏杆设置过高,对城市容貌造成严重影响。
总的来说我国部分城市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当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若不及时处理便会对景观设计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景观设计人员应根据实际问题来提出解决对策。
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实施首先应对城市道路绿化现状进行分析,对当地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对城市道路景观合理设置,将城市新面貌展现出来。设计人员在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中应遵循相关原则,包括功能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突出地方特色原则以及整体性原则。首先道路园林景观设计应以功能性原则为主,充分确保道路运行的安全性,依据道路性质来造景,其次还应对人的感受力予以重视,构建绿色廊道,为了突出城市建设的特点,设计人员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结合人文历史与城市环境,对道路园林景观加以营造。
设计人员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相关要点,对生态美与经济性原则加以考虑,利用乔木来搭建绿廊,使植物造景功能得以发挥,从而形成多色彩、多层次的立体绿化格局。在景观设计中,还可通过行道树来表现,现阶段行道树的配植逐渐朝乔、灌、草复层混交发展,在促进环境效益的提升。
此外设计人员可利用中央隔离带来进行道路设计,中央隔离带设计简洁可充分缓解驾驶员视觉疲劳,在具体实施中可通过花灌木与绿篱的结合来设计,植物密度应达到一定高度,从而起到遮挡眩光之效果。
景观设计人员作为城市道路设计者,其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设计效果,据此相关部门应对设计人员加强培训管理,帮助设计人员掌握更多先进的设计技术,夯实自身知识结构,这对于道路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了提高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合理性,设计人员应遵循相关设计原则,充分融合历史文化与城市环境,突出城市道路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设计人员在配置景观植物时也需注意相关要点,实现道路绿化效果。
在道路绿化景观植物选择中应对植物的艺术效果与功能效果加以考虑,以灌木、乔木、草本植物作为绿化单元,充分结合点、线、面,确保绿带景观的形成。然而在道路绿化中可选择行道树来达到美化效果,具体要点如下:
首先应确保植物株形的整齐,尽量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另外景观植物病虫害少,生命力顽强,管理费用相对低廉,枝叶、花、果无异味,易于繁殖且成活率高。行道树的树冠应修剪整齐,主枝伸张,叶片紧密,角度与地面不应小于30u。另外行道树还应具备抗烟尘、耐污染的能力。
在分车绿带或人行道可选择灌木来配置,为达到绿化效果设计人员应对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较长的植物加以选择,这类植物不仅外形美观同时具有可起到调节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具体选择中还应考虑到城市的气候、温度、湿度等各方面因素,许多城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运用了乡土树种,包括:柿树、杨梅、桃、石榴、南天竹、垂丝海棠等等。
因为植物的形态特征各异,因此需要通过位置高低、叶子形态、叶子颜色、花朵颜色以及植物的姿态进行对比,突出艺术构思,烘托植物的美感。而关于树丛的搭配,则需要注重树丛之间的协调,不宜将差异大的树种搭配一起。
因为植物的姿态各异,因此在配置的过程需要了解植物的姿态。石楠较为规整,而松树、榆树属动势。在进行配置的时候,需要了解植物之间的和谐程度,考虑植物和周边环境的协调。
若在道路两旁或者是狭长地带进行植物配置,则需要注意空间变化和纵向立体轮廓变化,做到起伏和高低之间的合意搭配,统一节奏和韵律,减少布局的单调。
设计人员在绿化植物配置中应采取多种方法来打造植物的层次,将色彩各异,花期不同的植物搭配起来可起到一定效果。而在进行背景树的选择时,它需要高于前景树,且栽种密度更大,色调也更深,这样才能形成差异。
结束语:综上笔者对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以及植物的配置进行了分析研究,优美的城市环境充分融合了艺术与文化,是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标志。据此设计人员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应采用生态学、景观艺术美学以及植物学,对形态色彩搭配与生物多样性加以重视,创造出更多赏心悦目的道路绿地景观,将地域特色与风情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