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燕红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 516400)
白字戏是一种用闽南方言“福佬话”演唱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海陆丰、惠州、潮汕、福建省等地。从明初或更早时期,由闽南流入海陆丰,经过老艺人前辈融合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白字戏。传统白字戏的行当分为生、旦、丑、婆、公、贴、末等。剧目中基本上以生、旦戏为主。由其可见,生、旦行当在白字戏剧种中占极其重要位置,起关键性作用。根据本人长期的演出实践并结合白字戏老艺人前辈们的经验,对白字戏艺术表演中艺人的二度创作谈谈我的看见解。
白字戏与其它戏剧一样,百变不离其中,运用戏曲表演程式为:唱、白、做去塑造各种戏剧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征。白字戏旦角的表演程式是一套较为固定的,对白字戏艺人来说难免有一定的制约性,但是,戏剧艺术不仅仅是由剧本、编曲、导演与白字戏自身存在艺术特点形成,更为重要的是需要靠艺人的“二度”创作。在每一部精品剧目面世之前,艺人要根据对剧本的理解、对故事情节背景了解、对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征进行充分分析,结合对剧种的特点(唱腔特色、表演特点等等)、对导演编导思维以及所想表达的情感人物特征相互辉映,再结合自身的情况再度创作,使人物角色在形象生动的同时附有灵魂,塑造人物的角色能够深入人心。一位从事白字戏艺人就应善于自觉具备“二度”创作思维与能力,才能附有灵魂去演饰不同背景、不同赋性的角色。
传统白字戏“旦”分得很精细,一般可分为闺门旦、青衣、花旦、彩旦等,不管是闺门旦、青衣、花旦或是彩旦有不同的一套表演程式,但是在舞台上的表演不能让表演程式所限制,应把固定的表演程式由剧目人物在不同背景、不同环境、不同情绪由艺人自身艺术水平的基础上再进行“二度”创作。
戏剧艺人的二度创作,首先要艺人深入地了解所要塑造的剧中人特形象的性格本质与其人物所传达的内容,充分了解剧中人物形象的赋性、从剧本中了解人物在各种不同环境及气氛的内心世界变化,更要对导编对剧目的编排手段与思维,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要保留剧种的特色与传统,如无深切的感受就谈不上艺术了,艺术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及不断摸索完善,如果只是按设定的剧中人物呆板搬上舞台,人物就只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行尸走肉。
戏剧艺人的每次彩排或是下乡演出均为艺人的“二度创作”的机会,艺人在对此剧目演出时,在熟悉的基础上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自然而然、由心而发的进行细微的人物刻画,让人物达到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流水若云的动作。为何白字戏老艺人前辈在广大戏迷朋友们的心目中的地位是德高望重的,那是老艺人前辈们在从艺过程中塑造很多活灵活现的剧中人物。例如:老前辈卓孝智因演小生角色出名,从而得到行业认可称为“妈柏生”,白字戏老艺人何循禧团长塑造了“呆山伯”、“活况钟”等等,因艺人在每一次的表演中,其状态、心境、领悟都或多或少存在参差,在表演中通过对角色的领悟以及自我心态的调节,从而进行到角色中去,使演戏变为现实。
在演出中,艺人的情感表现力体显不明朗,就会使剧目显得淡如清水,更使群众意犹未尽,缺少些许的生命力与激情。情感表现力对于“度”把控很讲究,过于体显就会产出人物造作,浮华不实,使其失去感染力,让观众主观性产生排斥以及抵触心理。
所以说,白字戏艺人的二度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应完全了解剧目编导所设计的角色本性、人物地位、文化学识等等具体情况,突破固定的表演模式和套路,融入自身自然而然流露的情感,让人物更加自然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剧中人物的动作、戏容与人物内心情感达到完美统一的结合。并努力调节自身与剧目人物之间的性格、思想、情感 之间的差距,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
白字戏的传统艺术是历代老艺人前辈们呕心沥血继承到我们的手里,作为白字戏艺人应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在戏剧演艺历途中,每一次的演出都当做是积累经验,每一次的演绎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领悟,在白字戏的生涯中不断成长、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学无止境、艺术是需要身灵一并感受及领悟才有不断的突破,在传统上二度创作,让白字戏在艺术的大海中不断进步以及壮大,让家乡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