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琳 赵祖阳
(沈阳工学院,辽宁 沈阳 113122)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 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更新,创新是改变,创新是创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育创新即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 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 教育创新涵盖教育教学方方面面, 民办高校即是我国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的产物, 教育创新也是民办高校发展、 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育创新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民办高校走教育创新发展道路是其初心,也是其宿命。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教育创新改革产物, 但其办学传承、 延续了我国普通高校教育教学体系, 先天承继了普通高校的遗传基因, 顺利经过哺育阶段, 成长为青葱少年,进入寻求发展形成性格、形成特色阶段,但也进入发展瓶颈。 正因为我国民办高校来自于普通高校的遗传基因, 面临普通高校一样的问题, 大部分民办高校没有清晰办学特色, 优势待凝练, 急需突破发展瓶颈桎梏。 民办高校创新方面表现与普通高校相比动力更强, 但创新方面存在能力不足、 创新策略选择偏差,路径不清晰问题,呈现创新不足现象。
结合民办高校特点, 民办高校教育创新可以从突出办学特色入手,结合学校资源,开展教改、课改等,具体依以下路径展开。
(1)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人才培养模式是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方法的总和。 民办高校定位与普通高校的差异, 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明晰区隔,何来特色、何来优势。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依据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专业面向、区域经济及产业特点,修正人才培养目标,锚定培养规格标,配置实现资源, 完善和凝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部分完善或全面突破创新,凝练学校办学特色优势。
如某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锚定为生产一线主管,工长;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艺师、艺匠,面向一线,服务艺术、艺术设计工作室,以工作室模式开展辅助教学,实施教学加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
(2)教学模式创新。 突破传统教与学模式,开展多样化教学创新与尝试, 提升教学质量。 如引进项目教学、任务教学、OBE 教学、工作站与工作室教学、现场教学、全域教学模式等。
(3)实践模式创新。 突破传统课程加课内实验,课程加实践,课程加毕业设计模式。 如尝试实践、学习再实践模式,即顶岗实践、理论教学、再实践、毕业设计模式;4+4 实践模式, 即4 小时顶岗加4 小时学习模式;教师+导师模式,即教师带教学加师傅带实践模式等; 实践方式包括实验室实践、 工作室实践、 企业实践、社会实践、项目任务实践等。
(4)课程设置模式创新。
传统课程设置通常包括主干课、 专业课、 选修课等。 课程设置模式创新突破固有课程设置模式, 如动态教学计划设计,突破传统,设置创新学分,学生可以在创新学分范围内因需选课或选择时间、 选择训练项目; 专业课程设置可依据专业研究方向设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程;开放学科课程设置边界,设置通识课程,如沟通技巧,团队管理,社交礼仪,公文写作、公共关系、 项目管理等课程作为跨专业自由选修课程。开放课程教学边界, 开设全域学习课程, 如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放课程教学,如驾驶、职业认证等课程,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学生自主自愿选择学习, 学校设定成绩认定方式, 如考核认证结果驾驶证、 职业资格认证等,承认学分,认可课程学习成绩。
(5)考试模式创新。 突破传统考试方式,引进多样性、开放型综合评价工具。 如形成性考核、项目成果评估考核、 分段评价加技能综合、 承认国家技能鉴定成绩、竞赛优胜等多样性评价工具应用。
(6) 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创新。 建立由教师、 工程师、 技师型、 企业导师共同构成的教师队伍, 开放教师、工程师、技师型、企业导师角色,鼓励跨角色任职。
(7)办学模式创新。 突破围墙,开放办学,拓展合作空间,共享办学资源、资本资源、教学资源等不同层次合作。
开展横向联合办学,包括实现校校联合,即高校间合作, 如国内高校间合作, 国际间高校合作; 校研联合,即高校与科研院所间合作。
开展纵向联合办学,包括实现校企联合,即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办专业;校区联合办学,即高校与所在区域政府合作; 或者高校与区域产业合作联合办学、联合办专业;或者高校与经济区域圈合作等。
(8)科研管理创新。 包括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创新,激励科研、激励科研转化生产力、激励科研提升实践力、激励科研推动教学力。
民办高校创新路径策略选择原则包括服务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市场性原则。 民办高校教育创新策略选择在遵循以下原则, 并依据高校办学宗旨, 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办学特点及教学资源有序开展。
(1)服务性原则。民办高校教育创新为高校办学目标服务、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为社会人才需求服务。
(2)目标性原则。民办高校教育创新目的为夯实民办高校特色, 提高民办高校办学质量, 打造民办高校优势, 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 民办高校教育创新活动应锚定关键核心目标, 推动核心目标实现。
(3)差异性原则。民办高校教育创新依据学校资源特点,强化办学优势,推动办学特色形成,践行差异化人才输出市场策略。
(4)市场性原则。民办高校教育创新依据客户需求即市场导向原则, 以区域人才需求确定人才输出,满足市场需要人才规格要求。
民办高校一路走来,创新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办学特色不突出,雷同于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大而全,人才培养面向不清晰; 教育创新流于表面, 流于条条或快快,不能形成体系;人才紧缺或人才结构不合理,创新型人力资源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思考, 提供解决路径如下:
(1)完善顶层设计,突出办学特色,办学避免专业大而全,突出学校专业特色,锚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办学特色与优势。
(2)教育创新避免表面化,形成由上而下的创新体系与支持系统。 形成自办学宗旨、 专业设置、 人才面向、 到教学与教学管理的创新体系, 系统支持教育创新活动。
(3)开放人才引进路径,开放人才培养路径,完善激励机制, 吸引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留住人才夯实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完善高校人才结构。
(4) 开放思想, 开放国际交流, 学习先进办学理念、办学经验,提高办学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育创新是民办高校提升教学质量、 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育创新涵盖教育教学方方面面, 民办高校即是我国教育改革、 教育发展的产物, 教育创新也是民办高校发展、 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育创新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于民办高校办学特点, 寻求教育学科建设创新、 教学实践模式创新、教育科研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等创新路径各高校进行多方探索。 整合民办高校自身资源, 凝练自身优势, 突破现有阻碍发展桎梏,破局提高,打造特色,夯实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