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018-07-13 10:58赖奕文
师道·教研 2018年6期
关键词:尊师重教学校孩子

赖奕文

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高度负责感,把“爱”的教育阳光洒向所有学生,尤其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更需要坚持这样的教育原则。是的,小学生还是孩子,他们当前接受的是人生早期教育,一切培养和发展都才刚刚开始,教师对他们的现实表现,就不应当在教育工作中有好恶亲疏的个人感情倾向。而且,又因为他们还是孩子,还不具有对教师过度偏爱或嫌憎的态度表示不满和抗议的能力,所以有的教师对自身不够公平和平等的教育方式极少遭遇反弹,也就习以为常。

基于此,本文对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爱心和恻隐之心提出讨论,希望在学校德育管理和教育研究及教育行为取向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恻隐之心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的意思是说,一个学生不到非常苦闷的时候不要去指导他,不到学生很忧愁的时候不要去教诲他。想一想,这是不是指出了教与学之间的深层关系,恻隐之心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是的,小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他们有向往读书学习、接受学校教育的人的本能和内在需求,自然而然会萌生和发育,这是人对自身生命的自发保护意识和生命渴望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所以,教育从其最原始、最古老的初心看,就是愛的教育,就是同情、怜悯和关怀的表达和关切。

可是在如今现代学校的课堂上,因为学生个体必然会存在差异,确确实实有些学生会遭遇到学习的困难,他们的学习能力真的很难胜任学校文化知识的学习任务。于他们而言,他们这一辈子可能无法像其他绝大部分孩子那样,通过学校教育成才的成长道路,他们可能要寄希望于走出学校后的社会化学习,即在社会就业中通过岗位培训,职场磨炼,来实现他们安身立命、自食其力的人生目标。

这样的孩子,他们将来长大成人后,可能从事的是社会最辛苦、也最让世俗观念不待见的职业和营生。社会也永远需要这样一大批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者,也希望他们安居乐业,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把自己的人生建立起来,拥有他们所向往的幸福和快乐。但是当下,他们就坐在我们的课堂上,虽然也在认认真真地听课,但实际上是“陪听”。有的孩子有时可能实在憋不住了,会不安分,做做小动作。作为教师,你怎么看待他们?需不需要怀抱一份“恻隐之心”?

二、恻隐之心贯穿于学校全部教育工作

其实,不仅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后进生”的教育关怀,需要抱有恻隐之心,倍加爱护和体恤,努力把他们学习成长的自信心和属于他们的童年的快乐找回来,还要对所有学生,包括对禀赋聪明、好学上进、表现杰出的学生,也要具有恻隐之心。

这样说,可能有人不理解,因为这样杰出的学生已经很快乐、很幸福了,教师还同情他们、恻隐他们什么,有这个必要么?如果这样认识问题,那么对教育的认知就肤浅了。

试想,一个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都名列前茅的学生,他或她此刻的自我认识是否正确和充分到位?是的,我们都认同的这样的“好学生”,他们在后续的学习成长中,一旦有所后退了,没有先前那样“好”了,那么他们有这个思想准备,能够接受现实吗?他们的心理会不会因此而失衡?他们成长道路上承担的“风险”,可能更多。所以,在他们成绩和表现名列前茅尚没有全面的自我认识时,在纯然陶醉和沾沾自喜时,或者,在他们处于很恐慌、很紧张、很有心理压力和患得患失的情况下,教师对他们同样需要怀抱一份恻隐之心。

这时候,有教育认知深度和有经验的教师,是不敢一味地对他们表扬再表扬,宣传再宣传,当然也不是“泼冷水”,提出什么“忠告”,或者简单地号召大家向他们看齐,争取赶上和超过他们。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教师不要给他们施加太多的压力,也不要用成人的理解力来要求孩子,怎么正确和得体地处理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创意了。所以,比如在安排“好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和成功经验时,必须考虑周全,不可以过度宣扬成绩和荣誉获得感的幸福和快乐,要引导学生理解其进步的代价和明白需要全面发展和持续进步的努力方向,要真正懂得,人生的路还长,成绩只能代表过去。

三、对教育内外环境建设需要抱有恻隐之心

随着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大步前进,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加大,学校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建设趋于理想化的形势喜人。但是,对于学校教育内外环境和教育生态的建设与改革创新,笔者主张,我们必须始终抱有一份恻隐之心。

因为既然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敬业精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要树立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那么,教师这份职业就必须获得教师自身及全社会的尊重和礼遇。为什么要尊师重教?怎样做到尊师重教?这样再追问,我们就自然想到,因为我们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对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及其从教者,能够给予深切的理解和设身处地的感受,这里面就有我们不想明说,但实际有所触动的恻隐之心。

是的,作为教师,你为了孩子的教育关怀,必须蹲下身子,和孩子保持平等的近距离的对话,你必须和孩子一同长大。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孩子渐渐长大了,远走高飞了,可教师必须年复一年地做一辈子的“孩子王”。虽然可能从事教育是很多教师别无选择的最佳的职业选择,但这份工作和这个事业,注定了老师的职业生涯就是这样奉献一生。

奉献和牺牲精神,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它体现为一个成熟的人,他得年复一年地天天与少年儿童这样一群“不成熟的人”,全情投入,全力以赴,亲密无间地厮守在一起,天长日久,自己也容易举手投足之间,不经意地表现出一些“不成熟的人”的迹象。这就是最让人肃然起敬的牺牲和奉献。越是专心致志于教书育人工作且教育教学造诣深厚的好教师,这样的迹象越是突出。

但是,无论是来自我们学校自身的职业认知,还是来自新闻媒体对教育事业的宣传报道,或者我们崇敬的作家、艺术家对基础教育的创作关注,这里就不用说社区普通民众和学生家长了,为什么就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尤其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广大教师如此崇高和伟大的精神所在呢?我们见得多的是“老师办公室的灯光”,是老师为学生“雨夜补课”,是呕心沥血、循循善诱和坚守三尺讲台熬白了头发这样的屡见不鲜的歌颂,这样的认知是不是太肤浅了?我们学校教育的建设发展,是需要校园内外环境的营造的。尊师重教,必须把对教育及教师职业精神的认知再向前推进,直达人心最柔软、最真诚、最能唤起共鸣的深处,形成我们尊师重教且行且珍惜的全民族共同情感。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尊师重教学校孩子
学校推介
尊师重教的古代先贤们
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