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由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主办、福建商学院承办,《世界经济》《世界知识》《国际贸易问题》《国际商务》等期刊支持的第四届“中国服务经济与贸易论坛”在福州于山宾馆成功举行。
福建商学院校长、福建外经贸学会会长黄斌,福建省商务厅服务业发展处处长曾金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副秘书长黄建忠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黄斌校长介绍了福建商学院的基本情况,指出“中国服务经济与贸易论坛”为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学术交流与共享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希望专家和学者们围绕服务业开放、服务贸易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热点问题,各抒己见、激发灵感,为国家服务经济与贸易发展献策献力。曾金栋处长代表福建省商务厅介绍了近几年福建省国际服务贸易方面的工作进展和2018年工作重点。黄建忠教授代表协作组总结了论坛历年来举办的基本情况,并作了《中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何难以提高》的主题发言。
此外,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副秘书长盛斌,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副秘书长唐宜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青年论坛秘书长彭水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服务经济研究院院长林吉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助理周念利进行了论坛主题发言。
在下午举行的青年专家论坛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特聘教授孙浦阳,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刘放仁,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余嘉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陈昊,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宏兵,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红旗,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铁瑛作了精彩发言和点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蒙英华担任主持人。此外,还分别举行了两个平行论坛。
作为全国该领域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本届论坛吸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央编译局全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等全国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30多名专家学者莅临参会。本届论坛共收到征文76篇,组委会邀请了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相关领域的中青年学者担纲评审,择优选出56篇文章入选本次论坛的论文集,在此基础上14篇文章进入青年专家论坛和平行论坛发言与点评。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主题靠近为基本原则,经过组委会组织的初评和专家最终评议,对56篇提交全文的论坛入选论文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0名。
赫尔辛基中国签证申请服务中心6月18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中心一处办公楼内举行开业仪式。这是中国在海外开设的第65家、欧洲开设的第20家签证申请服务中心。
中国驻芬兰大使陈立说,近年來中芬人文交往越来越密切,芬兰民众对中国的兴趣明显提高,到访中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使馆办理签证的任务量持续上升。使馆与有关部门协商,通过商业合作的方式,在赫尔辛基开设中国签证申请服务中心,旨在为签证申请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作为赫尔辛基中国签证申请服务中心运营方的中国国际旅行社表示,签证申请服务中心将为签证申请者提供良好服务,进一步便利双方人员往来和民间交往。同时,签证申请服务中心负责签证办理的事务性工作,签证审核等政策性工作仍由中国使馆承担。
据悉,签证申请服务中心设有七个服务窗口,大厅内安装了自助照相等设备,同时配备网上预约、网上填表等服务,可大大缩短申请者等待时间。签证申请服务中心开业后,持普通护照的签证申请者需前往中心递交申请。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把“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列为疾病。
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游戏障碍是一种游戏行为模式,包括玩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特点是对玩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至于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仍然继续玩游戏或不断升级。世卫组织称,游戏障碍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可对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及其他重要功能性领域造成重大损害。
但医学界对游戏障碍被列为疾病看法不一。支持方认为,这对迅速判定游戏上瘾至关重要,因为玩游戏上瘾的通常是青少年,不会主动寻求医疗帮助。而治疗游戏瘾的最佳方式通常是心理疗法,某些药物可能也有效。反对方则认为,玩游戏的人中仅少数会发展到游戏障碍所定义的程度,将其列入《国际疾病分类》可能引发家长不必要的忧虑。世卫组织解释称,判断是否成瘾,需要看是否对个人,家庭,社交等重要领域造成重大损害且这种行为模式明显持续至少12个月;研究表明,玩游戏的人中确实只有一小部分人受游戏障碍影响。
《国际疾病分类》现阶段涵盖5.5万种损伤、疾病和死亡原因,是确定全球卫生趋势和统计数据的基础,在世卫组织各成员中使用,同时被保险商用作赔付依据。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将交由2019年5月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讨论,有望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英国牛津大学近日发布消息说,该校一个团队在新型医疗机器人设备辅助下为多名病患高效完成了眼部手术,证明相关技术能安全、可靠地应用在这类对精确度要求极高的手术中。
据报道,在这项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开展的临床试验中,共有12名病患接受了手术,移除眼球背面一层膜。其中半数人的手术是在荷兰一家公司研发的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下完成,另一半则采用传统方式。在试验的第二阶段,团队还利用机器人把非常细微的针插入三名黄斑变性患者的视网膜下以消解其中淤血,这些病患在手术后视力都有所改善。
领衔这项研究的牛津大学教授麦克拉伦说,这对需要精准和高技术操作的手术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未来利用机器人技术能够极大地提升这类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据麦克拉伦介绍,团队下一步将利用这套机器人手术系统以“微创”形式在视网膜上开展基因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