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新
摘要:自然题材,文各有“道”。“点”的选择,选材之“点”——小,行文切入之“点”——巧。“联”的拓展,纵向之“联”,横向之“联”。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内容厚实,底蕴丰厚。“扣”的回归。一枝一叶总关情。
关键词:“点”;“联”;“扣”
自由作文是中学生自由创作的一方沃土。他们在创作中观察自然、思索人生、关注社会、展望未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体现新课标的个性、理念,思想的灵动活跃、行文的变化创新,是“文无定法”的有力佐证,但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文各有道”的一面。引导他们认识、总结不同题材各有其“道”的一面,会帮助他们在这块沃土上创作出更多艳丽的奇葩。因此,本文试图结合他们的佳作,就自然题材作文的创作作肤浅的理性总结。
首先是注意了“点”的选择。
“点”既指选材之“点”,亦指行文时切入之“点”。宋苏试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观察思索,对题材的取舍自然有所区别,行文时切入的地方也会有所不同。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目的清代奇才郑板桥,对“花中四君子”中的“竹”向有所好,但其在《竹石》诗中之“竹”却不同于《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诗中之“竹”:前者从竹之立身入手,赞其“坚劲”之质;后者则从竹之“声”切入,托声抒民生疾苦。各得其“道”,各尽其妙。“道”在“点”好,妙在“点”小,切入巧。竹之性多多:中通外直、守节坚劲、月下萧萧……作者取其一,不贪多,此可谓“点”小;前后两诗各取其性,切入时后诗异于前诗,不重复,有新意,但意象具有延伸性,均借物性道人情,正如“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可谓切入巧。郑诗确实高妙,然众生之文亦不逊色。王盈《菊花》一文,舍菊花傲霜斗雪、清雅高洁之质,取菊花之瓣有序而列、列列向心之形,道菊花团结协作之意。取菊花之瓣排列之题材,不可谓不小;从花瓣有序而列切入,借菊花之形道人之團结协作之意,使意象深具延伸性,主旨颇具新颖性,切入不可谓不巧。“小”“巧”并具,“点”好文美,深得郑诗之妙,实属难得。又如胡元星《硬币》一文,作者舍硬币购物、保值、收藏之性,取硬币两面而能决定取舍之用,从眼前难于处理男女交往,硬币又一次被抛起而未落之际切入,倒叙硬币来之于爷爷,并助已择校上学,挽救友谊之事,最后回归眼前,接住硬币而让自己作主这事的叙述,借硬币之用,道自我成长之意,不但构思巧妙,而且亦深得“点”小、“点”巧之妙。由此思之,自然题材入文,选“点”很重要,因为“点”好半篇文。
其次是注意了“联”的拓展。
茅盾先生在散文《风景谈》中说:“自然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人类崇高精神的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茅盾先生充分肯定了自然的伟大,但更加肯定了人类精神对自然的影响。因此,自然题材入文,写纯景纯物之文,当然不乏美文,但融情入景、融情入物之美文却似乎更多。因其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不仅具有物性,而且兼具人性;不仅有自然之美,而且兼具人性之美,而物性实现了与人性的拓联,自然之美达到了与人性之美的联结。正如竹性与人性的衔接,花情与人情的交融。这正是上文所说的“意象的延伸性”。但这只是纵向之“联”,如能兼具横向之“联”——即体现物性的素材之联或体现人性的素材之联,将会使文章内容更加厚实,文章底蕴更加丰厚。正如李舜太之《路》,作者舍路之形、路之性,取路之用,从路之承载文化交流切入,联古丝绸之路及郑和下西洋之路;从路之见证知恩必报切入,联关羽义释曹操之华容道;从路之体现意志信念切入,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广联博引,既拓展了“路”之题材内容,又加深了路之文化底蕴,一改从前写“路”之文的俗套,使文章的立意高远,具有新颖性。实为难得。又如吕洁英《谈豁达》一文,由雄螳螂明知一去必死却依然舍身,以助雌螳螂育子之自然物性切入,联佛祖身处红尘却一心向佛,并以“吾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自励,以及陶渊明身居官位却隐身而退,不为外物所拘之事实,共同表现“豁达”之主旨,底蕴厚实,中心鲜明突出。亦属难得之作。由此观之,自然题材入文,“点”好半篇文,但“联”巧亦重要。
再次是注意了“扣”。
“扣”既指纵联、横联之时的性性相扣,文意相贯,亦指行文之时的穿针引线、更指文末的卒意显志,卒篇显性、显情。从而做到文意相通、语脉连贯、文丰志显。因理显例浅,引例从略。
总之,自然题材入文,如能选好“点”,巧设“联”,做到借景借物俱为人,画山画水皆为情,正如郑板桥所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就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情浓意丰之美文亦便不难为之矣。
(作者单位:韶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