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
摘要:作为一种德行,审慎在休谟的《道德原则研究》中位于十二德之首,它是一种与盲目相对的智慧,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道德品质,是一种能够全面把握事物发展脉络的远见卓识。
关键词:休谟;审慎
一、休谟审慎思想的提出
(一)休谟生活的时代环境
大卫·休谟生活的年代在历史上被称为“启蒙的时代”。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身的崛起,在文化领域与中世纪神学为主导的基督教文化之间的一场对抗,其目的就是要打破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枷锁。而休谟的故乡英国正是资本主义发展最典型的国家之一。
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经济的发展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英国的资产阶级是历史上资本主义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胜利,它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英国呈现了新的面貌,新阶级的掌权,新的利益出发点,新的生产方式等等一切变化都在这个国家出现。新社会中一切残留的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社会因素在不断被肃清,如宗教的阻碍,当然这个过程相当缓慢,休谟在后期逐渐成为“无神论”者的一个可能性前提就是社会环境的宽松,但是他当时并不敢直接提出这一主张,而是在其死后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因此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在个人处事中休谟“审慎”的运用,往后拖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这是休谟直接运用的“审慎”。
(二)伦理德行中的“审慎”的提出
休谟的德性思想包含了两条逻辑线索,人的德性有善恶,其来源各有不同,休谟认为人的德性分为自然德性和人为德性。自然德性也被称为是直接的感情,是先天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德性,是自然的善恶观,而每个人出生之后,都会受到他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带给了个人德性的变化,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休谟将之称为简洁情感,是人为塑造的善恶观。先天的自然善恶观是每个人德性养成的基础,在自然德行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审慎,一是智慧,是与生俱来的,其作用是生存所需。智慧是人的理性,是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把握世界的,加深对事物认识的脑力,而审慎是意志力,是德性,是每个人进行自由选择的价值标准,智慧无善恶之分,可以做好事,可以做坏事,如何做出选择,就要审慎、德性发挥作用,进行价值权衡,它是一种意志品质,它来源于个人本身,受到个人所生活的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人的心灵品质,因为有它的存在,世界有了善恶之分,有了正义与邪恶,有了理性思考与鲁莽冲突,有了礼貌与粗鄙,给人以性格的区分等等,让人类社会保持着长期的和谐与平衡。
(三)政治领域中“审慎”的出现
事实上,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在时代背景和前辈的基础上逐渐成熟的,休谟的同样不例外。政体和法治是休谟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着符合其历史特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结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样特定的政治体制结构来源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物质财富所答的水平,而休谟认为这样的政治体制结构来源于人们在社会中寻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一种维护人与人之间利益平衡的工具。
休谟尤其推崇英国的混合政体,他曾在《论政治社会》中提到“如果每个人都能具有审慎和智慧,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都能遵从维护社会的共同秩序,不被邪恶所诱惑,不攫取不正当的私欲,有足够坚定的信念追求长远的符合社会发展,符合个人发展的长远利益,就不需要政治体制来对人进行约束,世界自然有序运行。
类似于政体、法治这样的范畴,都有一个發展的过程,它们的出现就是审慎的智慧的运用,伴随着每个时代不同的利益出现不同的诉求。
二、休谟思想中“审慎”的含义
休谟作为怀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仅仅要能看到理论观点的痕迹,还可以看到生活态度的描述。在休谟看来,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肯定、傲慢来源于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放任了激情,造成的对事物认识的偏差。因此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应该怀有疑虑,应该对待认识的结果心存悬疑,才能让人避免认识的偏差。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提到的审慎的众德之首。在休谟的论述中,我们能够看到,我们在生活中不应该放弃审慎,仍然应该保持这样的价值标准,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在利益面前,在工作面前,保持审慎的态度,坚持应有的价值标准,协调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
审慎作为休谟论述的众德之首,不仅仅是从地位上给与了重视,且从意义上也将它安置在了首要的位置上,社会关系的是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贡献之一,将休谟的审慎与人的本质放在一起,会看到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生活在关系网中,我们的言行再给自己带来利弊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他人,被他人影响着。统筹兼顾,以一种长远的眼光看世界,看问题,此时的审慎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英]休谟.休谟政治论文选[M].张若衡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