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阳
摊开西欧地图人们会发现,这里密布着大量的发达国家——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它们大都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国家,也属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列。同时,这里还有着世界最繁忙的海运通道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发达的经济和悠久的海洋文明,驱使着各国建立强大的海军。
二战之后,随着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欧盟的建立,欧盟安全防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各成员国计划通过建立超国家的安全防务机制、发展共同防务力量等措施,逐步实现防务领域的一体化。作为防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武器装备的联合研制屡见不鲜。法国和意大利联合研制建造的地平线级驱逐舰就是一个典型。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航空突击武器的演进和反舰导弹的进步,水面舰艇对防空的需要越来越紧迫,也越来越严格。英、阿马岛战争使世界各国海军清楚地看到,空对舰导弹对海上舰艇构成极大威胁,因此,研制一型具有优异的防空性能,能够提供中近程或区域防空的水面战斗舰艇,成为各军事强国的共识。
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等国决定联合研制一款区域防空型通用驱逐舰,计划建造18艘,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90年代北约护卫舰更新计划(NFR-90)项目。为了加速NFR-90项目的研制进度,上述国家向美国发出邀请函,并得到积极回应。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美国的加入,导致各国之间对NFR-90项目的设计指标出现不可消弭的分歧。1989年,英国率先宣布退出NFR-90项目。之后,美国、德国也宣布退出该计划。NFR-90项目无疾而终。
1994年,西班牙和德国、荷兰开始进行三国护卫舰计划(TFC)。三国护卫舰计划采取弹性作法:由各国发展各自的新一代防空护卫舰,只在关键性的装备上采用共同装备,即协议覆盖联合操作舰艇平台上而不在系统上,西班牙在此计划中自取的项目名称即为F-100。英、法、意则抢先一步,于1993年联合开展了下一代共同护卫舰(CNGF)计划,又称地平线护卫舰计划。需要说明的是,地平线级各项性能均属于驱逐舰标准,属于国际标准的驱逐舰,只因法国海军没有“驱逐舰”这一称呼,才称之为“护卫舰”。
按照地平线级驱逐舰计划,该级驱逐舰总共将建造22艘,分别为法国4艘,意大利6艘,英国12艘。然而,三国需求的巨大差异注定了这一计划不会一帆风顺。英国参与该计划主要是为了替换老旧的42型驱逐舰,对地平线级驱逐舰的区域防空性能要求很高;法国则是为了替换絮弗伦级和卡萨尔级驱逐舰,主要诉求是为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护航即可;意大利面临的海上防务压力最小,只需要该项目能够替代大胆级和安德烈娅·多里亚级驱逐舰即可,对吨位、火力要求都不高。三国工业实力和经济实力差别也较为明显。
经济原因与军事需求差异交织,导致三国对地平线级驱逐舰基本设计、吨位、推进系统、关键与次要装备产生一大堆歧见,其中对于使用何种防空雷达与战系的争执最为严重。再加上英国的数量需求远大于法、意,建造工作分摊不公平,造成成本攀升,让英国可能采购不到足够的数量。由于上述歧见与争执始终无法得到协调,使得地平线级驱逐舰项目裹足不前,但是替换42型驱逐舰的计划已经不容再拖,最终导致英国在1999年宣布退出该计划。
英国退出之后,转而研制了45型防空驱逐舰。該舰采用整合式电力推进系统(FEP),包含两具WR-21中段冷却再加热燃气涡轮机组,最大并连输出功率为43MW,每具燃气涡轮分别驱动一个21MW的交流主发电机。两具螺旋桨推进器分别由一个20MW级推进电动机直接驱动。舰载武器方面,第一批3艘45型驱逐舰,在舰首配备1门MK-8 Mod1 114毫米55倍径舰炮,6组8联装A-50垂直发射器,混合装填紫菀-15和紫菀-30防空导弹。四至六号舰则换装MK-45 Mod4 127毫米62倍径舰炮,8组8联装MK-41垂直发射系统,能够装填紫菀防空导弹、战斧巡航导弹、VLA反潜火箭等导弹。
一波三折之后,地平线级驱逐舰项目只剩法国和意大利两国。在充分吸取了项目失败的教训后,法意于1999年9月宣布重组该计划,由法国主导研制,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于2000年成立专门公司负责该项目。至此,地平线级驱逐舰项目的发展才步入正轨,也可以说,欧洲各国联合研制水面战斗舰艇的历史也才进入正题。
研制地平线级驱逐舰时,法国与意大利海军的防空能力均处于不足状态。法国海军装备的絮弗伦级驱逐舰,虽然标准排水量高达5300吨,满载排水量6700吨,在舰体尺寸上整整大了英国海军42型驱逐舰一圈。该舰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具有的超大型对空搜索雷达整流罩。
絮弗伦级驱逐舰核心装备为DRBI 23型对空搜索雷达、DRBV 15A型对空搜索雷达和一座双联装玛祖卡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备弹48枚(有资料显示备弹量为46枚)。玛祖卡防空导弹自重近1吨,加装助推器重量高达2.1吨,战斗部重100千克,最大射程约55千米,最大射高约2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为马赫数3。玛祖卡防空导弹采用雷达乘波制导模式,由舰艇前方布置的两具DRBR-51火控雷达提供全程制导。这样的防空火力配备,尚且不如英国42型驱逐舰,而后者曾在马岛海战中折戟沉沙。
同期,法国海军还装备有两艘卡萨德级防空驱逐舰,该舰采用柴柴联合动力,相比絮弗伦级的蒸汽动力进步很大。卡萨德级防空驱逐舰标准排水量4200吨,满载排水量4700吨。其主要防空武器为一座MK-13 Mod5单轨发射系统,位于机库和烟囱之间,发射标准-1防空导弹,备弹40枚。该导弹最大飞行速度2马赫,射程46千米,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由2部SPG-51C火控雷达制导。此外,该舰还装备有2座6联装沙德拉尔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发射西北风防空导弹,备弹12枚,射程4千米,位于机库两侧,与上层建筑两侧的20F2型20毫米舰炮共同构成近程防御系统,20F2型20毫米舰炮对空射程2千米,对海射程8千米,射速720发/分。意大利海军的防空能力与法国海军相似。
世界各国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军舰,普遍采用相控阵雷达,如美国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英国海军45型驱逐舰等。地平线级驱逐舰研制时,可供使用的相控阵雷达有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FARS和ADAR-2N雷达、英国航空航天防御公司研制的MESAR雷达舰载版本。FARS和ADAR-2N雷达属于美制AN/SPY-1被动相控阵雷达的缩小版本。以FARS雷达为例,它的尺寸缩小为2.5平方米,探测距离为AN/SPY-1的60%左右,能够制导标准SM-2导弹和ESSM北约海麻雀导弹。
英国MESAR雷达性能更为先进,它的改进版本Sampson S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中文译名“桑普森”,装备于英国自用的45型驱逐舰上。MESAR雷达属于双面阵多功能雷达,每面布置有2500个砷化镓T/R单元,输出功率25千瓦,天线重达4.6吨,旋转速度30转/分,最大探测距离400千米,可同时探测500~1000个目标,跟踪100多个目标,并控制导弹拦截最具威胁的12个目标。MESAR雷达一大亮点是对小目标探测能力极强,对RCS仅为0.008平方米的目标,可以在105千米的距离上发现。仅从技术性能考量,除了美国SPY-2有源相控阵雷达外,无出其右者。
但最终地平线级驱逐舰选择了意大利研制的EMPAR雷达。该雷达为无源相控阵雷达,工作在C/G波段,旋转速度60转/分。最大探测距离180千米,对小型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为50千米,对掠海导弹的最大探测距离为23千米。能同时跟踪300个目标,并能引导导弹攻击其中最具威胁的12个目标。从性能指标上看,EMPAR雷达要落后英制和美制雷达。
地平线级驱逐舰的主要装备相同,火炮、反舰导弹等武器系统和次要系统则依各自作战需求而有所不同。地平线级驱逐舰的自动化程度颇高,排水量虽达7000吨,但舰上却只需不到200名的官兵。舰上携带两艘733 HRIB型硬壳快艇,可遂行特种作战、突击或水面临检盘查等任务。该级舰主要武器系统为基本型防空导弹系统(PAAMS),包括48单元Sylver垂直发射系统,发射紫菀-15和紫菀-30防空导弹,由EMPAR雷达负责对空搜索与导引。目前,地平线级装备48单元Sylver垂发装置,预留了两组八联装发射单元空间,最多可达到64单元。
地平线级驱逐舰次级武器配置有所不同。法国版本装备2门奥托76毫米速射舰炮(射速120发/分),并列于舰桥前方B炮位,舰体中段以半埋方式安装八枚法制飞鱼反舰导弹(原计划安装1990年代开发中的ANF超音速反舰导弹,2002年取消);此外,配备两座Model F2 20毫米 90倍径机炮,射速750发/分,有效射程约1500~2000米,配有简单光学瞄准器。最初法国计划装置两具六联装SADRAL PDMS短程防空导弹发射系统作为CIWS(衍生自法制西北风肩射防空导弹 )但没有实行。意大利版本装备3门奥托76毫米速射舰炮,两门并列于舰桥前方,另一门安装于机库上方;反舰导弹使用八枚意制奥图玛Mk.3型反舰导弹,舰桥后方两侧设置两门自动化操作KBA 25毫米机炮。
动力系统方面,该级舰也体现出保守的一面。采用柴燃联合动力装置(CODOG),高速主机为两台LM-2500+燃气涡轮机,每台功率为31280马力。巡航主机为两台法国12 PA6 STC柴油机,每台可输出5875马力。另外,该级舰装备有4台VL 1716 T2 ME柴油发电机。舰首设有一具推进器增加低速的灵活度,采用双轴四叶片螺旋桨驱动。
反潜武器方面,该级舰装备一具泰勒斯CMS 4100CL舰首低频主/被动声纳,和4个欧洲鱼雷公司研制的B-515 324毫米鱼雷发射管(两舷各2个,隐藏于舱门内),配备法、意联合研制的MU-90鱼雷,舰载直升机也可以发射该鱼雷。
地平线级是一型毁誉参半的驱逐舰,它的成功更多体现为政治方面的意义,在技术层面反倒远远落后于孪生兄弟45型驱逐舰。地平线级驱逐舰留下的遗憾,直到法国和意大利进一步合作研制出阿基坦级护卫舰后才得以弥补。外界普遍将军事合作视为欧洲内部关系和欧盟与北约关系的风向标,在某种程度上,这也预示着未来欧洲军事一体化的前景。
近年来,随着国际及地区局势的变化,欧洲陷入了日益被动的安全环境,迫使欧盟成员国不断加快自我防務建设的步伐。2017年11月,23个欧盟国家的外交和国防部长在欧盟外长理事会期间签署一项联合协议,达成在防务领域的“永久结构性合作”,外界将其视为开启欧洲防务合作的新篇章。
其实,在欧洲军事一体化的背后,始终有美国或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的魅影闪动。美国虽然不断要求北约中的欧盟国家加强军费投入,分担美国的压力,但另一方面却一直策略性地接受欧洲自身防务疲软的现实,对冷战后欧盟成员国不断加强自身防务建设十分警惕。
2017年12月5日,北约成员国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强与欧盟合作,提升军事机动能力以及反恐等方面的协作水平。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会上表示,北约与欧盟在2016年7月签署了加强合作的联合声明,双方采取了42项具体措施,联手应对混合战争、网络安全、海上安全等威胁。
斯托尔滕贝格表示,欧盟日前深化防务合作等举措有助于欧盟国家国防开支的增加和军事现代化,也有利于北约公平分担军费。他还强调欧盟防务建设与北约的互补性,并指出,“北约仍然是欧洲集体防御的基石”。
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指出,欧洲未来的安全局势堪忧。中东、北非局势处于动荡之中,叙利亚战争、埃及内乱都在挑动着欧盟成员国敏感的神经。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来,欧盟成员国军费总额在不断削减。截止到2017年,欧盟成员国军费总额已削减至1700亿欧元左右。诸如拉脱维亚等小国,军费削减额度高达50%,德法等大国的军费削减额度也在10%左右。随着英国脱欧,欧盟军事一体化进程再次蒙上阴影。
冷战时期,欧洲各国虽然有一定的军事合作,但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或遭遇其他事件影响,如法国退出北约,欧洲各国军事工业仍然处于各自严格的保护之中,条块化分割严重,军事工业版图破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传统强国,在冷战期间积累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础,而欧洲其他成员国的军事工业水平则参差不齐,一些成员国的军事工业水平甚至十分堪忧。
鉴于此,欧盟正在双拳出击——既建设欧洲共同军备采购市场,又整合重组各成员国军事工业体系。欧洲共同军备采购市场建设主要沿着两条路推进:一方面推出“一揽子防务计划”,欧盟中央机构正在力推各成员国开放本国军工企业和防务市场,实行统一采购程序;另一方面,努力在欧盟内部推动武器装备联合研制。
欧盟成员国内部军工企业的并购也在推进中,2013年7月31日,欧洲航天防务与航空公司宣布,重组空客防务和空间公司。2014年1月,法国奈科斯特系统公司与德国克劳斯·玛菲-韦格曼公司达成协议,联合组建欧洲最大的陆军装备研制公司。但2012年,法德航空航天工业巨头欧洲防务与航天公司和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合并失败,凸显了欧盟军工联合依然艰难,欧盟军事一体化进程仍需负重前行。
欧盟成员国的军事合作可以看作是一种双向运动,通过军事合作,各成员国既将自身建立一个自主可信、高效的“防务欧洲”的偏好投射到欧盟,塑造了欧盟军事一体化进程。同时,欧盟军事一体化的发展,又对各成员国造成适应性压力,影响各成员国的防务自主。未来欧洲军事一体化进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各成员的权责问题,防范成员国权责的不对称性。整合各成员军工资源,统筹各成员国国防建设,厘清与美国(北约)的关系,更是对欧盟军事一体化进程提出不小的考验。
责任编辑:刘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