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畅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江苏 宿迁 223600)
楞次定律作为高中阶段最为抽象的一个物理规律,因其实验数据多、推理过程复杂、结论难理解的特点,长期以来都是教学的难题.实际教学常让学生在楞次定律的实验验证中,而不是在实验探究中获得了楞次定律的知识.
目前,改进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两类:一是通过自制教具创新楞次定律实验探究过程[1];二是换用“楞次环实验”或“落磁”实验创新楞次定律实验探究过程[2,3].教学上虽然提倡活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补、调、换,但教材是专家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指导性,这两类大幅度替换教材内容的创新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实为少见.改进的教学设计在增加教学新鲜感的同时,笔者担心是否存在:学生在信任教者的同时对教材其他内容编排的科学性产生疑惑,或者学生在信任教材的同时对教者处理这部内容的能力产生疑惑.
师:前一节我们通过3个实验探明了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本节将深入研究第2个实验:“条形磁铁插入或抽出螺线管”,由此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所满足的规律.实验操作之前请大家猜想:在该实验中需要记录的数据有哪些?或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因素有哪些?
生:感应电流的方向;(须记录,本节课就是研究它的规律)
磁通量变化趋势;(可以记录,是前一节课实验结论的细化)
磁通量变化大小;(可以不记录,这个涉及定量问题,不可能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磁铁在螺线管中的磁场方向;(可以记录,这个有方向,电流也有方向)
磁铁的动作;(不记录,与前一节实验重复,且与“磁通量变化趋势”有重复)
表针的摆动方向;(不记录,与“感应电流的方向”有重复)
……
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过程
为了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事先弄清线圈导线的绕向,及电流方向、指针摆动的方向与电流表的红、黑接线柱的关系.实验全部由教师操作,学生辅助记录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楞次定律”原始实验数据
师:请大家从表1中提炼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满足的规律.……(学生无语)说实话,作为教师我也没有找出其中的规律,是什么原因导致表1中的规律无从找起呢?
生:一是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可能因素有两个,会相互干扰;二是表1中真的没有浅显的规律.
师:关于第一个原因的解决办法,我给大家提个参考思路:在探究“实验: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中,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克服两个因素带来的影响呢?
生:(非常急切)控制变量法.在此可以保持……(学生无语),还是没有确切的规律!
师:想找出较多量数据中的规律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比如采用类似“控制变量”的思想:不管其他因素干扰,在先提炼具有共同点的两个量之间的规律之后,将两量的规律再与其他量研究,以逐步减少研究量,这个与多个力的合成过程有点相似.在“磁场方向”、“磁通量变化趋势”、“感应电流的方向”这3个量中哪两个量之间有共同点联系?
生:“磁场方向”和“感应电流的方向”,它们都有方向.
师:表1中两个“方向”的数据可以提炼合并吗?
生:不可以,因为这两个属性不同的物理量方向不在同一维度上.
师:“磁场方向”和“感应电流的方向”中,谁向谁转换可变成同一属性的物理量,使研究的“方向”在同一维度上?
生:将感应电流方向转换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师:非常好!表1数据经过转换得到“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数据,如表2所示(经转换不再呈现表1的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表2 “楞次定律”转换实验数据
研究表2,我们很容易找出两个磁场方向的关系,如表3所示(经合并,不再呈现表2中的两个磁场方向,且磁铁产生的“磁场方向”称为“原磁场方向”).
表3 “楞次定律”合并实验数据
生:(在表3呈现的同时已经发声音)噢!增反减同!
师:请把“增反减同”的规律说得具体些.
生: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是相反的;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是相同的.
师:物理学定理、定律的表达都追寻的是最简化、最统一的形式.根据大家的表述,感应电流的方向的规律是分成了两个不同的情况,还有进一步提炼的必要,请大家把“增反减同”4个字的规律提炼成两个字的规律.
生:“阻碍”(主要是学生预习所知).
(下面请学生用“阻碍”详细解释“增反减同”,并引出楞次定律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1)实验选择.在前一节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中,教材设计了3个实验:“导体棒切割磁感线”、“条磁插入线圈”和“模仿法拉第的实验”,为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提供了感性素材,同时又成为本章后续教学的基础点之一.也就是说,后续的教学将多次以这3个实验为出发点,变换视角,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深入研究[4].从确定感应电流方向角度,重新审视教材的磁铁插入线圈实验,展开楞次定律教学;从研究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角度,重新审视这3实验,引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从电路结构的角度,重新审视模仿法拉第的实验,引入互感或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因此,从教材整个章节的编写思路来看,笔者认为,在楞次定律教学中不宜不用“条磁插入线圈”实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宜将其他实验作为教学的一点补充,而不是完全替换.
(2)教学重心.从以往的教学实际来看,本节实验操作探究用了较长的时间,而实验数据的分析难度大、时间少,囫囵吞枣地得出楞次定律.显然,这是把实验操作探究的地位看得太重,在教学中平均用力的结果.笔者认为,本节实验操作的大部内容在前一节课已经做过,从教学任务上来讲,实验操作已经不是本节教学的重心,而从复杂的实验数据中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心悦诚服得出并接受感应电流的方向满足的规律——楞次定律,这才是本节的重心.
(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基于对本节课中实验操作地位的认识,教学设计侧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问题”和“证据”两个要素.
本节实验是以前一节实验为基础,深入研究物理规律,笔者在设计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问题上,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让学生对众多猜想作分析,从中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猜想,侧重培养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在教学中用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实验数据中,经过科学思维分析,得出信服的结论,侧重培养获取和处理较复杂信息的能力.
(2)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在数据分析时,面对复杂、规律并不突显的数据,如果按教材提议“是不是可能通过一个‘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来表述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线圈内磁通量的变化关系”,这个“中介”来的太突然,缺乏让大家信服的理由.在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下,让学生面对较多量的关系研究中采用类似“控制变量”思想,不考虑“磁通量变化趋势”先研究具有较显明共同点的“磁场方向”和“感应电流的方向”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面对研究两个量关系的困难,经过合理分析,采用“转换”思想,将“感应电流的方向”转换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让研究深入进行下去;将“原磁场方向”和“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提炼成这两个方向的关系,通过“合并”方式使研究量从多到少、化繁为简,规律的呈现一下子就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情景——表3中的“增反减同”;在“增反减同”规律的阐述中,基于物理学 “简化”、“统一”的要求,让学生明白楞次定律的精髓——“阻碍”的由来.可以这么说,将数据分析过程说成是“剥茧抽丝”一点也不为过,在学生一步步经历从复杂到简单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提升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