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晰 刘长垠 裴 尧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高职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专业的固体矿产勘查技术课程其实就是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矿产勘查学课程的矿产勘查技术方法、勘查工程系统、矿产质量研究和取样及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部分的基本技能内容[1],培养的目标是矿产勘查过程中的野外编录、室内图件清绘及资料整理的基础职业技能,与矿产勘查学课程培养具有能够建立经验模型、理论模型、计算机自动化自动组合、总结成矿规律,成矿预测及资源评价等[2]目标层次差距很大。虽然现代地学理论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使地质教育知识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地质类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实践教学改革也已成为高校中的现代教育的改革重要环节[4]。但是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面临的问题[5],而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原因何在?是教学目标出现了问题?是学生学习不努力出现了问题?还是急于追赶时代出现了问题?基于一系列的疑问,本文分别从该课程当前国内高职院校的现状、高职学生现状、课程目标设置以及顶岗实习调查及企业反馈情况等角度分析,提出该课程教学创新改革要适时合理、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要急于跟上科技而过早过多地引入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忽略地质教育过程的本质规律。
固体矿产勘查技术是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地矿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矿产勘查实际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目的是培养野外一线地质操作型的技术人才。自1940年苏联地质学家克列特尔B.M.在《矿床普查与勘探教程》首次系统阐述了找矿、勘探、取样、编录、储量计算等基本原理[1]以来,该课程在国内的建设发展迅速,先是1961年12月由广东省地质学校和吉林地质专科学校合编的《矿床学(附找矿勘探概论)》,在矿床学的附录中加入找矿勘探理论。随着勘查理论的提升及技术水平的提高,该课程的设置按照1977年由侯德义主编的《找矿勘探地质学》改编。目前国内本科院校是2006年赵鹏大主编的《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2011年叶松青等主编的《矿产勘查学》(第三版),2012年池顺都等主编的《矿产勘查学简明教程》等;高职院校是2007年由杨云保等主编的、十余所院校参与编写的《固体矿产勘查技术》,该教材自2007年7月出版至今已印刷近3万册,该教材作为参考教材而设置的课程确实体现了时代性,科技性、创新性,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得比较紧密。教材的发行量说明当前的状态下,各高职院校基本均把该教材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教材的发行数量每年接近3 000册,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地矿专业高职院校的需求。那么问题来了,教材内容里大量篇幅写了数字填图系统的内容,在实际生产当中真的需要吗?与《数字化地质制图》课程是否重复讲授呢?笔者近五年每年均在野外一线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矿产勘查工作只需要一台手持GPS定位仪足够,地质填图用卡片或记录表记录,测量剖面还是皮尺测绳,槽、井、硐、钻均是手工绘制后再MAPGIS软件成图,两种图件均要上交检查部门;2016年教育部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举行的全国高职矿产地质勘查技术(GZ-149)竞赛也要求钻孔编录的手工绘制和MAPGIS绘制两种类型图件也均上交,且分值相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需要数字填图系统软件,而随着行业的萎缩,生产单位有大量的技术人员参与到该类项目中,需要用高职顶岗实习的学生直接参与到该类项目中或者技术性操作该系统的岗位很少,因为毕竟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即使有,对于软件的实操性训练,数字化地质填图课程足够了。笔者2015~2016年指导参加顶岗实习的23名学生均是在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内工作,不管是数字填图、剖面测量、探槽编录还是钻孔编录,只要传统的技能熟悉,数字填图系统的操作还是比较简单的,而有些技能欠缺的同学对于软件系统的操作上手很快,但是由于没有基本技能的支撑,采集回来的数据则需要大量的修改。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生进入大学的门槛逐渐降低,学生个人素质整体下滑,由于学生生源质量的下降[6]。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成绩、思想政治素质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和普通高校本科生存在一定差距[7]。吉林大学本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专科区域地质调查专业近五年的录取分数(见表1)差距在200~300分之间。孙士新和宋琳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出高职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1)纪律观念淡薄,自我控制力差;(2)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3)信息危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心理压力过重,信心不足;(5)觉得学习枯燥、乏味、找不到自我[6,8]。
表1 吉林大学2012~2016本科和专科吉林省录取分数对比表
而该课程高度综合,涉及地质、数学、经济和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矿床、地质基础课及一些经济、技术(物探、化探、遥感等课程)和数学课程后再来学习本课程[2],从孙士新和宋琳对高职学生的分析结果以及吉林大学本科与专科的分数差距来看,地质类高职学生除了学习地质勘查类的实操性技术外,数学、经济等课程的基础对于该课程于事无补[6,8]。针对这种情况,培养目标还应以地质技能为主,尤其是传统地质工作方法。
职业教育在性质上是社会本位的,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一切问题都要从社会需要、社会发展的角度着眼,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9]。笔者在互联网上能搜索到的几乎所有参与编写2007版《固体矿产勘查技术》教材的高职院校,对于该课程的课程目标,特别是能力目标的设置,无一例外是:熟悉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具有布设和编录槽、井、硐、钻的能力,能够使用MAPGIS软件绘制地形地质图、实测地质剖面图、探槽素描图、钻孔柱状图等地质图件等等,未提及传统教学方法的手工绘制一系列图件的内容。
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及企业需求,设置课程目标才是高职院校需要深入研究的事情,而现行的固体矿产勘查技术课程目标的设定存在一定的前沿性,但对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及企业的真实需求方面的研究有待商榷,笔者认为在学生熟练传统技能的基础上介入计算机软件,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学生还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在国家的大力推进及各高职院校的努力探索下,顶岗实习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1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强化实践教学,保障学生权益,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针对顶岗实习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主要参与顶岗实习的项目大类是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调查、矿产预查或普查等,符合高职所设定的顶岗实习标准里规定的实训内容。分布的区域主要有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所涉及的单位有国家事业单位也有股份制企业单位等十余家,项目组20多个。根据各班主任对2010级—2014级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专业的共计349名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参与技能性含量较高项目的学生所占百分比非常低(见表2)。
表2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专业顶岗实习调查表
顶岗实习相关利益方有学生、家庭、企业、学校和政府等,核心利益方是学生和企业。企业和学生需求之间的平衡是顶岗实习工作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必须能够满足自身需求,否则就失去了提供顶岗实习岗位的动力[11]。从实习调查结果表(见表2)中可以看出:地质填图、土壤采样、物探测量等内容学生参与的人次较多,而测制剖面、探槽编录、钻探编录和硐探编录等技术关联度较大的实习内容学生参与的人次较少;另外,学生实习的地点基本集中在相对覆盖严重或者高海拔地区;在与企业单位签订顶岗实习合同时,双方明确说明了顶岗实习的内容,还是有部分企业未按照合同执行,原因是这些技能型较强的项目,学生不熟练或者根本就不会操作。企业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不耽误生产工期及工程质量,不得不让学生做些无技术性的工作。近五年笔者参与顶岗实习的野外一线指导的观察体会及企业反馈的结果一致性表明:技能型较强的实训项目,学生很大程度上存在眼高手低现象,学校需要加强技能性的基本操作的教学,而不是直接介入计算机软件代替手工对图件的绘制。
贾剑方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刊文发表观点“有些被普通教育认为是过时的理论,对职业教育而言确是十分恰当和适用的”[9]。固体矿产勘查技术课程是培养职业技能实践性很强的与实际生产结合最为紧密的课程。对于传统的野外工作,特别是图件的绘制能力教学,以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训练才是根本源泉。结合以上笔者列举的实例及分析,期望同仁们在该课程的教学建设方面还是回归到传统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实践操作技术能力的学生,为企业提供有基础、有发展的人才。当然,笔者的体会和观点有片面性、局限性,希望得到同仁们的修正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