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兴宾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来宾 546100)
猪水肿病主要是因为致病性大肠杆菌造成的断奶后仔猪的肠毒血症,在当前的养猪业中属于危害较大的疫病,而且此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了上升的趋势,给养猪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则是通过实际患病仔猪的情况为例,分析仔猪水肿病与猪硒缺乏症间的关系,具体的研究内容作如下阐述:
某乡镇的一个中小型养殖场,在5月初发生保育猪、生长育肥猪突死,仔猪身体瘦弱,皮肤苍白以及后肢软弱无力等情况,在此次发病中保育仔猪的死亡数为68头、生长育肥猪的死亡数为24头,使养殖场受到了不小损失,尤其是断奶后的仔猪,其中有一部分则发生精神委顿和食欲减退等情况;一小部分的仔猪出现突然卧地不起,从而发生昏睡情况。
剖检见眼睑轻度水肿,心内外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心包液清亮增多,胸腔内积有浅黄色液体,肠系膜有胶冻样水肿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肺脏瘀血水肿,膀胱肿大,肝表面有点状出血。
综合临床诊断和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疑似仔猪水肿病或猪硒缺乏症。
1.2.1 疾病的流行特点
仔猪水肿病并没有显著的季节性流行特点,然而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则发病率较高,常呈零星散发,却极少出现整群发病的情况,若是在发病后进行及早治疗,能够大大降低仔猪的死亡率。
猪硒缺乏症则是有季节性发病特点的,通常是长年连续发生,在冬末春初这两个季节发病率较高,为此应该在此季节积极改变饲养管理方式,包括:饲料改变、气候变化以及生长环境变化等,以减少发病率。
1.2.2 疾病的临床症状
仔猪水肿病以头面部水肿为主要症状,尤其是眼睑严重肿胀的,在初期其表现有精神委顿,食欲下降以及结膜红肿充血等,并且还有由神经症状,包括转圈运动和共济失调等。
猪硒缺乏症其临床症状是出现贫血,仔猪的毛色粗糙,失去原有的光泽,而眼睑、结膜以及头颈部出现水肿,仔猪卧地不起,一旦触碰便会发生尖叫或者出现突然死亡[1]。
1.2.3 剖检变化
仔猪水肿病剖检其主要病变为水肿,较为典型的病变为胃壁水肿,常见的部位为胃大弯部、贲门部的黏膜与肌层间,其间会发生一层胶冻样的水肿,较为严重的厚度则是为2.3cm左右,而其他症状则是颌下、胸前水肿,大肠系膜有水肿、肾脏被膜下水肿呈浅粉色,心包和胸腹腔有较多积液,暴露在空气中便是胶冻状。
猪硒缺乏症剖检则是仔猪骨骼肌、心肌纤维、肝脏出现变性和坏死为主要特征,发生病变的部位肌肉色泽变淡,苍白,而肝脏则是出现褐色正常小叶与红色出血坏死的小叶、白色淡黄色缺血性坏死小叶均混合在一起,出现花肝等,同时其表面隆起、粗糙不平,心扩张,沿心肌走向发生多发性出血呈紫红色,外观与桑葚样相似。
1.2.4 治疗方法
仔猪水肿病的治疗其主要是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当仔猪发生症状的时候需要即刻注射恩诺沙星、长效磺胺和维生素E等药物,给予仔猪肌肉注射20%的安钠加1ml。另外也可以在其耳大静脉推注50%的高渗葡萄糖10ml等。
猪硒缺乏症的治疗则是在母猪产前的一个月进行肌肉注射硒-维生素 E针,注射一次的剂量应该在8~10ml间,在仔猪出生后的2d内则需要补含硒生血素,对于15日龄的仔猪进行肌肉注射硒-维生素E针,一次的剂量为一头猪1ml;对于40日龄的仔猪肌肉注射硒-维生素E针,一次的剂量为一头猪2ml。
从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为该病为仔猪水肿病和缺硒混合感染。最后得知:养殖场中仔猪多食用的饲料内,其含硒量均不足平均量(均硒水平低于 0.1mg/ kg),且自来水中则也严重缺少硒含量。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确诊为由缺硒所引起的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与猪硒缺乏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其往往均是相伴发生的,在临床上,也有学者认为硒缺乏是造成仔猪水肿病的原因之一,尤其在仔猪水肿病预防、治疗的过程中,重视对硒的补充可以大大减少仔猪水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从而显著提高仔猪的治愈率[2]。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将两种疾病进行融合,从而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由于仔猪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较常出现硒缺乏,其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养殖地的土壤中缺硒,而在饲料中其硒的含量虽然是正常的,可是仔猪在食用的过程中,硫酸盐会对硒的消化吸收产生一定的干扰,进而使得仔猪的血硒偏低,降低了GSH—PX的活性,饲料中的砷也会抑制硒的吸收,造成仔猪缺硒的情况发生。②仔猪缺乏维生素E间接造成硒缺乏。维生素E能够加快动物对硒的吸收,若饲料中缺少维生素E,则也可能造成动物体对硒的吸收和利用降低;另外在进行饲喂之前需要对饲料中硒的含量进行检测,若是缺少硒,则应该添加硒-维生素E粉剂;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母猪而言,其需要坚持饲喂全价饲料,以保证其营养摄入,坚持自繁自养,在实际的管理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做好环境卫生和圈舍消毒工作,及时做好疫苗注射等,进而让仔猪能够健康成长,增加养殖场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