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师语言学理论的缺失与重建

2018-07-13 08:49:34刘甜甜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问卷

刘甜甜

(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外语教学方法改革在我国倍受关注,但是在很多学校,外语教学方法还处于简单的形式主义操作状态,机械的、形式的过场表演,使得外语教学方法改革处于盲目的不良状态,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过分强调语言结构分析、应试技巧讲解、题海演练、注重语言形式忽略语言能力培养的外语教学方法还很普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外语教学方法相关理论基础的缺失。外语教学改革离不开语言学理论。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和语言本体论是外语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理论营养。语言哲学是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是语言研究的营养钵[1]。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意义在于使用”“遵守语言游戏规则”“语言的生活形式”的语用哲学观摆脱了语言形式主义、实证主义等传统哲学观的影响[2],给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近路,这能够引导我们从本质上提高改革的自觉性,主动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从传统的“满堂灌”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识上的转变。

一、高校英语教师语言学理论的缺失

表1调查的对象是龙岩学院外语教学部的60名公共外语英语教师。这60名英语教师分别毕业于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他们中间有学士学位的占23.5%,有硕士学位的占73.5%,有博士学位的占3%,这是一支年龄在32~35岁、年轻的、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承担着全校60多个本科专业两万多本科生的英语教学任务。

问卷内容选取了与外语教学方法改革关系密切的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语言认识理论三大理论中对外语教学方法选择和使用有重要影响的10个基本问题。

调查对象对教学方法改革关系密切的语言哲学、语言认知、语言本体论的10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回答反映了这些外语教师语言哲学理论、认知理论、语言本体理论知识的严重缺失,对于形式和意义、外在与内在、教学的目的等重要概念不清楚。

被问卷调查的60名教师中仅有10%对问卷中的①、47.5%对问卷中的②、37.5%对问卷中的③做出了正确回答,正确理解率很低,这说明大多数外语教师对语言的认识还是基于传统的西方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的语言哲学观,文字符号意义与客观事物的镜像性、客观真实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论在他们中间还占主导地位。被调查的老师45%同意语言符号意义和客观事物所指、名称组合和现实中的对象或指称具有固定性、对应性,认为语言表达方式完全是规则的,说明他们对文字意义的不固定性、流变性缺乏认识。传统的西方分析哲学在外语教师中还很有市场,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必然被纯粹的形式主义、客观主义所支配。

在被问卷的60名英语教师中,对问卷中的③回答错误的为52.5%,对问卷中的④这一重要问题回答错误的为20%,不清楚的为20%;对问卷中的⑥回答错误的为47%,对问卷中的⑦⑧⑨回答的错误率分别是30%、45%和15%。这一调查结果说明还有相当多的英语教师还不知道“外语教学是面向意义的,而非面向结果”的原则,所以他们执行的还是以语言形式描述、语言分析为主的老一套教学方法,忽视了外语学习的体验认知过程。由于对“外语教学已进入到后方法论时代”的外语教学方法改革进步的认识不敏感,使得大多数教师的外语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单一优秀方法的唯一论,而缺失方法综合互补的新认识。

问卷中的⑥⑦⑧是围绕任务型教学法提出的,结果表明老师还没有清楚“语言到底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对于语言的定义还停留在语义层面上,从而造成了对任务型教学法使用上的偏差。“任务”不是简单的制定与完成,不是关注语言形式,而是重在语言功能,关注意义,培养学生交际意识,从而产生交际行为。

表1 龙岩学院外语教学部60名公共外语英语教师调查表

二、高校英语教师语言学理论的重建

(一)要加强语言哲学基础知识学习

在外语教学中,要摆脱西方二元论的影响,重视课堂学习体验的认知过程,实现从外界刺激到认知体验过程的动态转变,必然要加强语言哲学理论的学习。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些关于语言哲学认识是空泛的“坐而论道”“高不可攀”,但事实上,正是语言哲学观无声地支配着外语教师的教学方法采用的自觉性,学习、坚持现代语言体验哲学理论的教学理念,这对于重视眼前“需要”的外语教师似乎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但它会帮助外语教师从本质上选择、创造出适合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教学方法。当前,外语教师重在应试教育、看重考试成绩,学生缺少外语交际能力,其原因是没有摆脱语言的实证主义、形式主义、意义镜像论的影响,致使教师无法摆脱传统的式主义教学方法。

语言哲学思想是决定外语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身体”和“心智”、“内在”和“外在”、“思维”和“感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几年来,国外语言教学方法对于外语教学的体验性、语言习得的认知性、话语交际的社会性的讨论,话语意义同世界的关系及语言习得与心智关系的研究成果,给外语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特别是外语教学基于方法论到后方法论的转变(Kumaravadivelu,2016)[3],说明新的体验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外语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理据。

(二)要加强外语教学法的认知理论学习

语言的意义不是绝对存在于词语中,而是存在于人们对世界的解释中,文字符号只是人们在特定语境中寻找认知域的线索。语言形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认知机制的表征;意义和思维是基于感知—运动体验的(Sensory-motor experience)(Johnson 2015:23)[4]。客观世界与语言符号表征之间进行有效对接,必须经过不同图式的动态映射、概念分劈,整合等复杂过程。这些关于语言的新认识,为外语教学法改革提供了新视野。语言学家桂诗春(2005)指出:自然语言的使用,无论是发话者,还是受话者,都是以认知体验为基础[5]。教学中“面向过程”而不是“面向结果”,有利于我们把焦点放在语言学习上面,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语境依赖性应该是人们判断文字意义的前提,因为文字的意义不完全是表义的,也不是真值的,更不能脱离语境。但最终影响文字意义理解的还是心理、语言互动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心智活动过程。脱离了人的认知,话语则没有意义;语言符号、话语表达形式只是意义外在形式的表征。人类具有结构形式的能力,但是这能力包括来自于认知习得过程中所出现的对文字语言推理、分解、整合加工过程获取语言意义的能力。

所以,语言学习是体验-反思-行为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语言表达不是机械的灌输和强制的记忆,而是需要体验认知加工。语言习得者对语言意义习得的主体能动力源自人的体验,因为体验会给语言习得者带来思考

(三)要加强对语言本体的理论学习

认识和了解语言本体是有效进行外语教学的前提。问卷中的⑥、⑦、⑧是围绕任务型教学法提出的,结果表明老师还没有清楚“语言到底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对于语言的定义还停留在语义层面上,从而造成了对任务型教学法使用上的偏差。“任务”不是简单的制定与完成,不是关注语言形式,而是重在语言功能,关注意义,培养学生交际意识,从而产生交际行为。允许学生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这些多样性是学生主题体验、认知的结果,创造性应该得到教师的鼓励。任务型教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动机、目的去构建他们的活动(Ellis,2003)[6]。外语任务型教学方法应该体现出语言对社会行为的描写,任务型教学的执行应在习得者与任务的互动中。任务型教学法是目前国际上外语教学广泛采用的语言教学方式,国内邹为诚先生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2005)(教师用书)体现出的外语任务型教学理念,对外语教学方法改革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另外,被调查的老师中大部分没学过认知语言学,说明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内容缺乏新思想、新理论、新内容,致使英语教师理论基础缺失,教学方法改革缺少理论底蕴、教学方法改革成效受到影响。

语言文字符号是人类认识和表达客观世界的表征手段,语言习得是学习者的外在感知,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过程。外语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摆脱西方二元论、形式主义、理性主义等传统思想。语言哲学、认知理论和语言本体论是进行外语教学改革的基础理论,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论近路,外语教师重视理论基础的学习是改革的动力,外语教学改革才能本固枝荣。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问卷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速读·中旬(2018年7期)2018-08-17 07:22:00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问卷网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问卷大调查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科技视界(2014年32期)2014-08-15 00:54:11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