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柯 黄嘉伟 彭斌
武警警官学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我国逐渐由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由封闭社会转变为开放社会。在这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流动的规模愈来愈大。矫正社会工作多用于社区中,矫正小组作为治疗小组的中的一种,对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及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有一定要求。研究表明,社工在运用社会工作的其他专业理论进社工介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偏差行为具有一定效果。
根据艾丽丝和费希提出了小组动力运作的模式,将小组可能涉及的变项和过程统和起来进行了动态分析。她们提出了影响小组动力系统的主要变项过程有三个:输入因素、过程因素、输出结果。这三个变项因素交替循环、相互影响,并且会因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相互关系的调整。
1.小组筹备。小组筹备阶段主要在2017年3月14日至第一次正式活动开展前。小组筹备期间,社工及助手就小组成员个人信息的收集、明确需求、活动开展等事宜与滨江小组德育处的老师进行交流、协商。根据学校老师提供的个人资料,社工对每个成员的情况都建立了个人档案并进行问题的评估,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问题与介入目标,社工与助手对小组的主题及活动内容、服务方法进行设计,力求在矫正成员共性偏差行为的同时,对个人的偏差行为也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此阶段,仅为社工收集小组成员资料、评估需求、设计方案,小组尚未正式成立,小组动力尚未形成,社工与小组成员间暂无互动,仅为社工的单方面输入,因此该阶段不存在动力模型完整的三个因素。但此阶段,由于资料的提供者为该校的老师,社工与小组成员间缺乏沟通交流,社工对小组成员的认识是片面的,因此所收集到的信息存在一定偏差,设计的方案与小组成员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也就导致了小组第二节活动的失败。
2.小组初期。小组的初期定为第一次到第三次活动,划分的依据是小组规范的形成。由于前期是社工与学校老师进行的交流来收集小组成员资料,与小组成员无直接的沟通,因此对小组成员的年龄、心理特性、偏差行为的程度方面没有形成直观的看法,因此前期小组的规范不适应小组成员的年龄特性,使得第二次活动没有按照计划进行。在社工与助手对活动进行整体的反思后,重新讨论整改了小组的活动内容,适应了小组成员的年龄及理解能力,在第三次活动中引入新的小组规则,对小组成员的规范与参与度有了很好的作用。
3.小组中期。小组的中期主要指矫正小组的第四次和第五次活动,在初期小组活动开展的背景下,在第四和第五次的中,组员们对小组有了一定的认识,彼此间也较为熟悉,对小组的开展方式的接纳度提高。小组中期的目标主要是重建成员的课堂成就感,鼓励组员表达自我,关心他人,进一步强化代币制,尝试打破小组中存在的小团体,增强小组成员间的互动。
4.小组成熟期。小组进入成熟期后,成员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社工根据组员的问题将接下来的小组活动拟定为“暴力行为”和“盗窃行为”,将活动与主题紧紧相扣,以起到矫正的效果。
(1)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小组动力在偏差行为矫正小组的长效运行及小组成员的偏差行为矫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小组成员通过参与小组活动,规范的遵守及代币制、小组成员间的互动,社工运用的倾听、鼓励、澄清、个别化等技巧,小组成员在团体意识和小组氛围的影响下,强化物对小组成员保持持续的吸引力,在活动的开展中,逐渐改善自身的偏差行为。(2)小组的每一时期,发挥重要的动力因素也有所不同。在小组的筹备期,社工对组员需求及个人情况的了解对小组目标的制定会产生影响,进而会影响组员前期对小组活动的参与意愿。在小组初期,社工的个人特性及技巧的运用作为主要的输入因素,推动着小组动力的产生,而有效的小组规范对小组成员具有约束作用。小组中期,影响小组动力的主要是小组的规范及小组的沟通及领导方式。在小组的后期,小组产生了较强的凝聚力,组员间的相互监督和沟通交流推动着小组动力的发展。
(1)开展矫正小组,需要对组员的年纪进行控制,如果组员的年纪太小,则他们的情绪、语言表达方面会相对来说比较欠缺,这些都不利于矫正行为小组的开展。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不同,需求不同则强化物也会有所不同。有针对性的强化物更利于矫正偏差行为。(2)行为矫正小组作为治疗小组中的一种面对社工的技巧及专业知识方面有一定的要求。而社工个人的特性或特殊技能如画画,在儿童小组中能更好的建立自身的权威,吸引组员的注意力。(3)校方与社工机构之间要达成友好的沟通机制,双方要相互理解、配合才能把行为矫正小组的效果发挥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