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质量文化建设道路的实然与应然

2018-07-13 01:19扬州大学广陵学院225009
大众文艺 2018年19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办学学院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225009)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质量一直被外界所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新时期新常态下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一)规范、转设、发展叠加共存常态化;(二)自治和变革创新常态化;(三)多方共同治理常态化;(四)质量特色发展常态化。质量无疑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生命线、动力源,质量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办学质量,强化办学核心竞争力和积淀办学特色。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发展质量文化,被认为是解决独立学院质量危机的重要途径。

一、独立学院质量文化建设的实然

(一)质量理念化过程

1.理念缺失。第一,质量主体责任意识薄弱。独立学院基于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质量主体责任意识仍然薄弱。独立学院发展至今外部政策充满了不确定性,母体对独立学院过多的资源控制和“二级学院”的管理定位,其发展路径的实质权力在母体手中,造成其缺少自治传统和独立革新精神,促成独立学院成为现实中质量建设处于“附庸”的尴尬境地,难以形成质量主体责任意识。第二,缺少自觉进行校内质量文化建设的理念。相对于公办院校,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短,办学基础薄弱,办学经验少,内部治理能力低,对质量文化建设的充分性认识不足,质量保障体系仍处在探索完善阶段,还没有生成构建校内质量文化的自觉意识。

2.理念趋同。第一,办学理念与母体趋同。独立学院办学之初因为生存危机、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成功的可能性,大多照搬、模仿母体办学质量理念和思路,与母体办学质量理念趋同。母体高校一般为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高校,但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已被广泛接受,且自有师资和学生特质与母体有较大差距,办学质量理念和思路本不应相同,但实际是内部治理方式和母体雷同、师资队伍和部分硬件软件设施大多来自母体、学生的培养方案大同小异,独立学院体制机制优势没有得到体现,缺少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思路。第二,发展战略同质化。独立学院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其发展战略,其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费,基本上属于市场模式。由于市场模式处于主导地位,独立学院普遍采用资源获取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并呈现出一定的同质性。例如,考研率高则成为独立学院招生的“卖点”,独立学院采取“开辟考研自习室”,“重奖优秀考研生”,“为研考生开实验班”等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考研,独立学院几乎成为考研基地。在激烈竞争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为扩大招生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迎合地方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状况,不少独立学院将“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作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点目标。独立学院应立足行业设置专业,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立足服务地方经济,成为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新供给点

3.理念异化。第一,质量理念的空洞化。有些独立学院诠释的质量理念过于抽象,缺乏适切性和操作性,无法有效引领学校师生的质量意识,更谈不上长久规范质量行为,成了无根之水,不遑多论教育质量。第二,质量理念脱离化。质量理念严重脱离办学实践,在学校顶层的规划设计中片面追求学校的眼前利益和近期发展而忽略学生切身利益,办学理念很难落地生根。如大部分独立学院定位的应用型仅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上,停留在修改人才培养计划和各种制度文本上,缺少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核心的制度实践,如产学融合和校企合作。第三,质量理念工具技术化。独立学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充斥着各种政策、评估、审计、认证、排名、标杆学习、绩效指标等技术工具,这些技术工具是教育质量意识形态转化的手段,但不代表教育质量本身。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之下,对于质量保障中各种技术手段的迷思,产生了“技术即目的”的日常实践,由此,技术开始超越自身的边界而具有了权力的含义。质量理念应该是高校形成教学质量管理的系统理念,并非某些单一的质量工具或技术。高校质量文化既是一种价值理性,也是一种工具理性,既是自变量,又是因变量,一方面是高校管理实践追求的目标,一方面是推动高校有效实施质量管理的手段,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

(二)理念制度化过程

1.质量制度缺位。在制度上要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无约束或者少约束到硬约束。当前,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在制度方面的突出问题是管理要素的缺失比较明显。一是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错位,质量保障体系扭曲。高校质量制度体系一般包含质量管理领导体制、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现在大多数独立学院的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下设在教务管理部门,机构作用不明显,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协调。独立学院对质量保障体系的宣传和传播不足,导致全体师生员工对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向认同和接受度不高。二是质量文化建设主体缺失,对质量保障体系缺少整体协调。质量文化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教职员还包括学生以院校和学校的教学组织、管理组织以及学生组织为载体。独立学院质量文化建设主要采取“自上而下”式建设模式,往往由独立学院领导负责质量战略与规划设计,行政人员负责质量实施与推进,而广大教师、学生则被规训执行,极少掌握发言权和决定权,无法体现质量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这种来自领导层的话语霸权,造成一种遵从文化,无法形成大学追求的自由人文环境,从而控制和消解了基层组织的创造性并最终偏离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

2.质量制度形式化、僵硬化。独立学院教学核心的关键问题: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是痛点在于质量规划、方案设计流于形式,质量规则与程序单一化、刚性太强。有的学校质量规划不能与学校发展战略相结合,有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流于形式,没有达成质量目标的方法手段,没有明确目标人才的知识、能力和品质特征,没有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有的学校制定一些人才培养方案看起来很新颖,但实际操作性差,制定时缺少深度的调研和广泛的论证,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学校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理念、质量精神、质量战略变成了空泛的质量口号与文本,质量标准、质量制度、质量规划僵化成了刚性单一的质量规则与程序,这样的质量制度很难得到师生的认同。

3.质量制度失衡。第一,质量制度制定、执行失衡。针对教师的教学制度制定的详细、繁杂,而对管理人员及领导的制度则简单、宽泛;有的学校教学管理者既是质量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教师教学管理的执行者,导致对教师的管理监督与对管理者自身监督的不平衡。第二,轻教学质量激励制度,重教学质量约束制度。制定质量制度时没有抓住大学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本该占据支配地位的激励机制被置于从属地位,而本该居于辅助地位的约束手段却占据了主导地位。管理者对激励的理解和运用没有真正触及师生的文化价值和心理需要,不能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第三,轻教学质量保障制度,重教学科研激励制度。高校内部有教学质量保障,也有科研激励制度,当独立学院采用资源获取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时,其基层学术组织及其成员间尚未形成普遍认同的优良教学文化时,会偏向迎合以资源竞争激励导向的科研制度,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作用相对势微。四、轻学生学习获得感,重高校自我认同感。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更多的学生来上大学,学生群体在心理特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的异质性程度要比精英教育阶段高,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措施、培养过程都应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学生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效果、个性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估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涉及复杂的影响因素,学习质量评价操作起来也很困难。高校内部尚未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时,面对外部质量评估会出现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价良好,而学生获得感不高的现实。

(三)制度行为化过程

1.执行制度时形式主义。质量管理程序与规则设计的不合理必然导致质量过程管理中出现形式主义,引起师生对质量文化建设的担忧和怀疑。质量管理并不等于质量本身,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被视为是一系列技术手段的统称,为了操作便利性仅使用其中的一种或少数技术手段,从而破坏了高等教育质量应有的完整性。在严格意义上,我们的高等学校在质量管理方面,不是技术太多,而是技术太少的问题;不是质量控制得太多,而是失之于太散的问题。质量管理并不等于质量本身,独立学院在质量过程管理时须兼顾管理程序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二是质量管理的规范执行不力。学校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常会出现规划与检查脱节化、评价与反馈表面化、调节与行动滞后化,质量管理并不一定对质量本身产生积极影响,流于形式的质量管理有时还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行政干预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一是外部行政干预的扭曲效应。高校面对各种各样的评估时,紧跟评价标准,一系列应时应景的包装不断涌现,评估过程存在形式主义、评估内容弄虚作假、评估数据相互攀比、评估指标片面单一、评估结果信度效度低下等问题,遮蔽了学校教学质量原初的面貌,掩盖了学校质量文化独特的个性。二是内部行政政策的弱化效应。校内校外举行的一系列教学竞赛或评奖,本意是激发广大教师教学意愿和教学激情,但因为这些竞赛或评奖难以体现公平公正,示范效应有限,且往往强化个人主义,在实际的教学质量提升中作用有限,反而降低教师突破教学程式、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的积极性。

3.不注重制度执行过程。优秀的质量管理是过程管理,在此基础上抓技术和文化管理。目前过程管理在独立学院的质量管理中不处于主要地位,基本还停留在经验和要素管理的层次,独立学院的教师与学生是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的行动者要素主体和关键力量,管理方式主要为自上而下的命令式为主,师生层与领导层、行政层缺少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一旦质量过程管理中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师生参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影响质量文化的孕育和成长。

二、独立学院质量文化建设的应然

(一)构建批判反思的质量理念文化,引领独立学院外发内生型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现实价值总是多元化的,而且具有短期性、易变性等特征,但大学的价值观念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具有摆脱短期功利狭隘性的特质。因此,它可以借助于批判精神,制衡社会负价值的发展,担当起引领主流价值的形成和推广的作用。随着独立学院“六独立”的不断推进,独立学院社会办学地位呈现出不稳定性或过渡性,同时无法回避各种社会利益主体的质量述求,必须积极主动地增强主体引领意识和批判反思意识,树立独立革新的精神,走转型超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外发内生型的质量保障体系。所谓外发型质量保障体系是独立学院适应社会的本体性价值体现,内生型质量保障体系是其超越社会的合法性存在基础。外发内生型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合理平衡独立学院的外部需求与内部反应能力,实现独立学院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和谐共进,因此建设外发内生型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独立学院理论探讨和现实实践的路径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心理和教育科学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现在人们开始重新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探索。独立学院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须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这个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理念文化,着力调查与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成果、学习满意度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评价为中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二)构建科学民主的质量制度文化,创设一种鼓励下上结合、“以人为本”的质量文化空间。

独立学院必须重视坚持自上而下的领导来确立总体质量发展战略。在领导体制上,要健全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人事管理上,加强管理力量,稳定教工队伍,完善监督考核,健全激励机制等;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加强与师生的沟通,提升师生满意度;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自下而上的参与,以质量总规划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分目标。增强基层组织的自主性,减少单向度的苛刻问责,赋予各基层组织、学术专业人员和学生自主权与参与权,重建领导层与基层组织、学校与学生间的信任。高层管理者要通过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将质量意识传递给全员师生,形成上下结合的质量意识,最终实现行为的转变。

质量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大学教师的学术实践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情景化”方式融入质量治理理念,突破传统的唯意识、唯技术、唯权力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范式,弘扬校训精神,增强师生质量意识,完善质量制度文化,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师生在质量文化建设和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长时间的思考与实践中,坚持不变的人文精神,才会积淀出独立学院的质量特色。

(三)构建自我转型超越的质量行为文化,养成高度自治的、成熟有效的、持续提高的质量文化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大众化时代是一个因高等教育多样性变化而使大学内部治理面临重重矛盾的时代,大众化时代迫使独立学院要更加急切地实行大学全面治理,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实现多元权力互动的共同治理。其次,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强化大学全面治理的领导核心机制,全面协调大学内部党政权力间矛盾和外部社会需求供给矛盾。再者,独立学院处于特殊的政策过渡期,不能等待政府政策,不能靠母体学校支持,要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稳定教师队伍,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的质量文化建设中来。独立学院的领导管理层要注重师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教育培训过程,沟通过程,行为规范与制度建设过程,士气促进过程,需要运用过程管理方法,结合客观实际,对各促进过程进行具体的策划、评估和激励。对质量文化建设的结果实行绩效管理,既要关注短期的、显性的工作绩效,更要关注那些关系到组织长期发展的、隐性的滞后性绩效。

独立学院的质量文化培育须坚持批判反思,建立外发内生型的质量保障体系的质量特色文化;坚持科学民主,创设上下结合“以人为本”的质量人文文化;坚持转型超越,养成高度自治的、成熟有效的、持续提高的质量发展文化。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办学学院
区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路径与保障体系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基于任务的航空装备保障体系概念建模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海盗学院(12)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海盗学院(7)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