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咪[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
凯特·肖邦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短篇小说家,长期以来她都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她以描写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而闻名,凯特·肖邦的作品一直是国内外文学评论家的研究热点。《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精品,该小说主要讲述了马拉德夫人在听说自己丈夫去世后的一系列情感变化和心理动态。评论界经常从女性主义、象征主义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对此作品进行分析,而本文将尝试从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对其进行深刻、详细的分析。在该小说中,主人公马拉德夫人所表现出的心理焦虑与烦恼、她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她对真实自我存在的渴望,都是存在主义基本观点的体现。
《一小时的故事》以19世纪的父权社会为背景,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处于从属的地位,并且是丈夫和孩子的附属品,她们并不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对于19世纪的女性来说,整个社会和世界都是荒谬的,她们的人生也是毫无意义的。生活在这样荒谬的社会中,她们的生活自然而然就会变得孤独、绝望和痛苦。这也正体现了世界是荒谬的、生活是充满痛苦的,而这正是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一小时的故事》中,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就生活在荒谬的父权社会中,和其他妇女一样,她也处于从属的、他者的地位。“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这句话反映出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以及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说明妇女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在父权社会中,丈夫是妇女生活的支柱,她们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依存于她们的丈夫,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丈夫的附属品,这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荒谬。“而就在昨天,当她想到生命会很长时还感到不寒而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婚姻并没有带给她幸福和快乐,而是痛苦和绝望,所以她的人生是痛苦的、毫无意义的。
马拉德夫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她的言行举止受到了他人看法以及外部环境的束缚。当马拉德夫人听到她丈夫去世的消息时,她立刻就哭了出来,并且近似绝望地扑到了她姐姐的怀里,在朋友和家人的面前极力扮演着一个悲痛欲绝的妻子。她所表现出来的悲伤是一个妻子所应有的态度,是社会和他人对她束缚的一种体现。在他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她掩饰着自己存在的真实性,掩饰着自己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当她独自一个人回到自己的房间后,在这个只属于她的独立空间里,她将心底最真实的自己释放了出来,这一刻她是自由的,不受任何人限制。“自由,自由,自由!”曾经空洞的目光和恐惧的眼神已经逐渐退去,她现在的眼神“敏锐明亮”,这一刻,她是一个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也真正理解了存在真实性的魅力,这正与存在主义中的存在真实性相吻合。
存在主义者认为如果人在事物面前,不能做出自由选择,就等于失去了思想,失去了自我,这并不算是真正的存在。“她眼中带着兴奋的胜利的表情,她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表现得像一位胜利女神”,这代表着马拉德夫人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找到了真实的自我。这一刻,马拉德夫人是自由的,她也坚信自己以后将会是一个自由独立的个体,可以自由选择,不再被别人束缚和制约。而当她丈夫进屋的那一刻,她发现一切又回归到从前。在她发现自己依旧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时,她选择了死亡。在她看来只有死亡才是她可以自由选择的,这也是马拉德夫人存在真实性的表现。存在主义认为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小说最后提到的“那置人于死地的快乐”并不是因为丈夫没死,而是因为她找到了自由,找到了存在的意义,从此以后她不再为谁而活。
凯特·肖邦在《一小时的故事》中,描述了马拉德夫人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独立的渴望。作者将女主人公在一小时内心情的大起大落、剧情的曲折发展,细微地表达了出来,这也正体现了凯特·肖邦对女性生活状况的关注。在存在主义倾向视角下对《一小时的故事》进行赏析,无论从文学性还是思想性来看,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思想启发的意义。作品中所表达、所展现的存在主义因素以及所表达的自由思想,是对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挑战,也是对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社会现实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