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民歌中的传承与发展

2018-07-13 07:39王艳峰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8年27期
关键词:民歌民族传统

⊙王艳峰[山西体育职业学院, 太原 030006]

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人民在祖先敬仰、审美感知、文化领悟以及热爱祖国和歌颂生活等方面的精神情怀,其独特的文学性和文化传承性,使其成为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不少地方、媒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歌文化传承活动,如中央电视台组织举办的《中国民歌大会》、山西卫视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歌从黄河来》、安徽卫视创作的《耳畔中国》等,以符合年轻观众审美诉求的方式,掀起了人们热爱民歌、热爱传统文化经典的热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以《耳畔中国》里的民歌曲目为描述对象,从民歌的文学性和文化传承性两方面,分析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民歌中传承发展的独特魅力。

一、民歌具有浓厚的文学性

民歌是特定地区传统文化的真实记载,是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民歌以鲜活的艺术形式,记录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道德信仰、价值观念和民俗风情,形象地表达了人类对生活的主观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蕴含着深厚而自然的文学底色,是流淌不息的“中国声音”,是“活着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一)情感性

民歌是创作者内在审美形象的情感表达,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民众对祖国、对生活、对家乡亲人的情感诉求,表达出浓郁的民族情感特征。如《我的祖国》《映山红》《沂蒙颂》《万泉河水清又清》《北京的金山上》等经典传唱的红色歌曲,通过传统文化的表达唤起深藏于人们心中的民族文化情感和民族自信。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以婉转动听的曲调和激扬高昂的歌词,展现出一幅幅“这是美丽的祖国”的大气磅礴的画面,使听众仿佛能够看到祖国江河湖泊帆影波动、田野麦浪稻浪飘香的壮美景色,激发了人们对祖国和家乡无尽的热爱之情。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经典民歌,更是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当地民族最为真实朴素的情感。如《赶圩归来啊哩哩》描写彝族姑娘赶圩归来喜悦欢快的心情,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人民幸福的生活。陕北民歌《一对对鸳鸯水上漂》表现了主人公经历了困惑、迷茫、挫折,对爱情逝去的内心痛苦,但依然怀揣梦想,坚定追求忠贞爱情和美好生活的纯朴品质。山西定襄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唱调欢快,主人公借大红公鸡巧妙比兴,来表达对心爱之人的喜爱之情。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唱出了爱恋中的年轻人在温馨的夜色里尽情享受爱情的喜悦。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通过优美动听、抒情浪漫的曲调和旋律,展现了少女的青春活力与纯情,以及对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

(二)形象性

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审美倾向,是创作者通过感性特征,渗透想象或情感表达,将感性的物象心灵化,从而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令人记忆深刻。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将哈萨克的民歌、藏族的内容、汉族的歌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轻快活泼的词曲升华了人类爱情和生命的意义,塑造出融合了哈藏汉三个民族美丽善良的女神形象卓玛。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塑造的诺恩吉雅,以优美抒情的曲调传颂至今,成为草原民族圣洁、朴实、美丽的化身。《桔梗谣》是一首朝鲜族民歌,以欢快流畅、清新明朗的旋律,成功地塑造了朝鲜族姑娘生动活泼、美丽动人、善良勤劳的形象。

(三)地域性

民歌歌词是语言精华中的精华,是丰富情感的凝练,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歌创作者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原生态的民族音乐,把民歌的音高、节奏、旋律,以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表达出来,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用丰富的情感来表现当地民族美妙动听的音乐。蒙古族民歌调长而低沉浑厚,仿佛让人感受到草原的广袤辽阔和蒙古族人骑马驰骋的宽广胸怀。新疆民歌欢快明朗、节奏强烈,让人感受到载歌载舞的火热场面和新疆人民浓郁的民俗风情。《走西口》《兰花花》《亲疙蛋下河洗衣裳》等西北民歌,让人们通过激昂响亮、朴实大方的曲调,感受到黄土高原的淳朴民风和泥土气息。在民歌歌词创作中,不仅需要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而且需要穿插运用谐音词、形声词、语气词等衬托性词语,或使声调和谐、加强歌唱语气,或描绘自然景物的魅力、渲染歌曲氛围,或抒发感情、调动歌者情绪,以此来突出歌曲的地方语言和民族特色。广西民歌《赶圩归来啊哩哩》中把象声词“啊哩哩”“咕噜噜”“嘎啦啦”融入歌词,使得句式参差灵活,节奏铿锵和谐,颇具错综变化之美,表现了当地民歌自由活泼的特点,富于山村情调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贵州布依族山歌《嘎啦啦子》中“啊是”“咕噜噜”“尖噜噜”“嘎啦啦子”等衬词的运用,模仿布依族生活中水车流水的自然音响,根据语境进行套词,富有风趣、俏皮、幽默的特点,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色。以上皆为民歌,而不同地域的风格特色立现。

二、民歌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承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歌作为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传播着中国声音,弘扬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耳畔中国》借助民族音乐的表达形式,很好地传承并创新性地发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大美音乐,至善文明。

(一)民族性

别林斯基在《论人民的诗》中提到:“艺术,就其内容而言,是民族历史生活的表现,这种生活对艺术自必有巨大的影响,它之于艺术有如燃油之于灯中的火,或者,更进一步,有如土壤之于它所培养的植物。”民歌的创作者,受到民族环境、生活、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创作作品中必然会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民歌所呈现出的文化魅力彰显了中国元素和民族自信,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客家民歌《水深也有造桥人》既是客家音乐的迁移之路,也是民族文化的变迁之路。《乌苏里船歌》体现了赫哲族人民欢畅甜美、沉浸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情。纳西族民歌《愿》体现的是纳西族古歌的空灵动听,毛南族民歌《迎客歌》唱出了毛南族人的热情好客,陕南镇巴民歌《薅秧歌》体现了陕南地区浓郁的汉水之韵。民族性和历史性在歌者的歌声中娓娓动听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二)传承性

民歌的民族性和文化传承性紧密相连。民歌是流淌着的“文化历史”,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化体现,民歌中记载和歌唱的故事,是对千百年来人类生产生活文化的生动传承。正如孔子所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民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把悠久的历史文化浸润渗透到听众的心灵当中。我们聆听的是大美之中国音乐,感悟的是至善之华夏文明。政协委员阎维文更提议将民歌纳入小学音乐教育大纲,让孩子从小接触传统优秀的民歌,感知中国民歌的艺术魅力,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三)创新性

创新不仅是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命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进步的动力。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也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艺术形式和多样化流行元素的发展演绎,不断地创新。《对歌对到日落坡》的演唱者蝶当久,被誉为“苗族歌王”。他演唱的歌曲,无论在音乐制作方面,还是演唱风格上,都融入了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和嗓音,将苗族音乐、唱腔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彰显了苗族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满族歌手八音赫赫,根据满语古谣“生物万灵依赖天的保佑,子孙后代承蒙祖先保佑,众神垂降慈爱之故,丰硕的秋天到来了”,通过采风、记录古谣,重新谱曲制作完成了《喜歌》,让满族民歌更具时代特色。也有年轻的民歌歌者,把民歌演绎成边舞边唱的形式。如《一杯美酒》《古丽》,通过歌者的载歌载舞,展现出浓郁的新疆民族特色。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佤族民歌《加林赛部落》,也是通过改编加入了舞蹈元素,让民歌表演更富激情。《我的祖国》《送别》《长城谣》融合了传统唱法、流行唱法和高难度花腔唱法,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极大地展现出民歌艺术表现力。这些民歌的传唱者,通过创新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为中国的民族音乐走向国际、真正在国际乐坛上有一席之地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奉献。

三、结语

与书籍、报刊、曲艺等文化传承的主流方式一样,民歌也可以成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需要不断传承并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民歌这一更为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载体,可以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下来,发扬光大,增加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传统优秀文化以中国旋律、中国精神、中国元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传承不息,让世界侧耳聆听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民歌民族传统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穿花衣 唱民歌
民族万花筒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