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学思想研究

2018-07-13 11:12郝慧敏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名作欣赏 2018年32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美学文学

⊙郝慧敏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一、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美学的起源

“物哀”思想在日本文学中的起源主要可以追溯于《古事记》,在日本非常著名的文学作品《源氏物语》之中,“哀”字之情在多处体现,甚至“物哀”一词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①《源氏物语》在日本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因此在之后的很多作品中都受到这种影响,久而久之“物哀”也就成为日本文学中一种特有的美学思想。例如村上春树和川端康成的很多作品中也都有这种物哀思想的体现。“物哀”并不单纯的只是因物而哀,也不是指单纯的哀伤之情,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对“物哀”的含义做出了解释:“‘物哀’中的‘物’指的是人类本身的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而‘物哀’中的‘哀’指的则是对于外部世界人类自身的一种主观情感表达,不仅限于哀伤的情感,更是一种对世界万物独特的审美”;当前“物哀”已经成了日本文学中的一种主要情感基调,大多数日本文学作品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文学审美来。当前“物哀”美学在日本国人看来代表一种高级的文学表达,甚至成为日本文学的标志之一。最后物哀思想已经从一种文学表达上升为一种更高深的意境和境界,是一种外部世界和人的情感高度统一的境界。

二、日本文学作品中产生“物哀”美学的原因

某种思想美学的产生与物质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物哀”美学的诞生就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民族性格等很多因素有着紧密的关联。本文主要从自然环境因素、审美原因以及中国古代唐朝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1.自然地理原因日本在地理环境上比较特殊,国土面积狭小,四面环水,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同时由于处于地震带上,所以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这给日本国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②尤其是在各种技术和思想观念都不发达的过去,日本人民为了应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匮乏的自然资源,做出了非常巨大的努力。这也使得日本国民在性格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坚韧、顽强、好胜,更注重集体利益的特点。然而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与之抗衡,自然灾难依然不断发生,资源匮乏的情况也无法迅速得到改变。因此日本人民在不断对抗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消极情绪,比如悲观、失望、抱怨等。因此物哀的情绪最初往往体现在文学作品对自然灾害的描写上。例如村上春树的作品《神的孩子全跳舞》就是以地震灾害为背景,通过几个不同的故事描写地震这种没有预兆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严重创伤。而在小说的开始,作者就通过引用两句话“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和“那太过分,太残酷了”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让所有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特别的沉重和压抑。但在小说后半段,作者又让几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逐渐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地震带给他们的心灵创伤,让整篇小说既能满足读者的阅读口味,又充分反映了现实问题。这类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可以说日本的环境影响了物哀美学的诞生,同时文学作品中到处流露出来的这种物哀美学又影响了日本民众,使他们接受了这种美学,并把它作为一种高级的审美观念。

2.审美价值原因在审美价值方面,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使它们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审美标准。比如我们国家一直以来更崇尚恢宏大气的美,对个人而言更青睐于潇洒豪迈、豁达乐观这样的一些情绪。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很多诗词和文学作品之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特点。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等,都体现了诗人追求的远大抱负和博大胸襟。而日本崇尚的是一种细腻柔和之美,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也更加关注一些精致玲珑的事物,以此反映自身的审美情趣。比如在日本美学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作品《阴翳礼赞》中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审美情趣,作者认为金色的物品只有放在黑暗之处才能将其自身的辉煌更好地映衬出来,这说明了黑暗之处有自己独特的美。《阴翳礼赞》中还有很多内容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物哀美学,将平时世人很少关注的一些“物”赋予作者自身感到的独特的“哀”,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美学享受。此外在日本的美学价值观之中,他们眼中的美并不是那种恒源流传的,而是曾绚烂绽放,却又飞速消逝的。他们觉得只有这样,那些曾经的璀璨才会一直萦绕在内心,带来别样的美感和享受。在这一点上日本和我国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例如我国多以牡丹作为国花,人们钟爱她的雍容华贵,美好团簇的样子,并以她象征繁荣昌盛。而日本的国花则是樱花,樱花绽放的时节虽然很美,但是樱花开放的周期却很短,一般只有短短的二十天,但这并不能阻挡日本民众观赏樱花的热情,因为这样的瞬间绽放正是他们内心最向往的美好,更能表达他们自身对世界的情感。这些现象都充分反映了物哀美学在日本作品中的影响力。

3.中国古代唐朝文化影响抛开中国文化影响去谈日本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化的发展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日本物哀美学的发展也与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③在我国古代很多朝代都与日本有着友好的外交关系,尤其是在唐朝,鉴真东渡和遣唐使给日本送去了大量先进的工艺和文化,使得唐朝文化给日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烙印。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之时就曾嗟叹唐文化对日本文化造成的影响之深刻!例如《源氏物语》所描写的时间正值唐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时刻,因此在《源氏物语》中很多地方都能察觉到唐文化的踪迹,单单是白居易的诗就高达九十多处。例如文中曾多处引用《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等,同时有些情节虽然没有直接应用白居易的诗,但却应用了白居易诗词中的意境。实际上白居易的诗词风格,大多都是以自己特有的眼光对实事或具体事物进行评价,由于白居易所处的唐朝已经开始衰落,因此他的诗词中很多都流露出一些悲凉、哀伤的情绪,这一点恰恰符合了日本的物哀美学,因此白居易的诗才能得到紫式部甚至当时很多日本国人的喜爱。由此可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唐文化对日本物哀美学的产生和形成有着巨大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唐文化催化促进了物哀美学的产生。

三、正确理解“物哀”的深刻内涵

“物哀”美学是日本文学乃至日本社会的一种重要美学思想,对其含义的理解往往存在一些争议。因为“物哀”是翻译过来的外来词汇,因此在对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就很容易出现偏差。传统意义上是从物哀的表面含义理解的,将其分为“物”和“哀”,将“物”片面地理解为特定的物体,而将“哀”理解为一种忧郁、哀伤的情绪。这种理解实际上是不够全面的,而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物哀”在日语中被表示为「ものの あわれ」,在这之中「もの」翻译成汉语就是“物”,同时「あわ れ」翻译成汉语就是“哀”,但这样直译之后的片面理解并不能真实反映出物哀美学的本意。早在日本作家本居宣长对源氏物语的注释书中就曾对物哀美学的含义进行了细致地解释,他认为物哀美学更加强调在世界变化中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而不是对某个物体机械地表达情感。有点类似于中国诗词中的情景交融,让世间万物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趣,甚至是人与物达到完美融合、让人忘我的状态。这样一来很显而易见地就可以看出“物”并不单纯地指某一个特定的物体,“哀”也不仅仅是代表哀伤忧愁的感情了。当然对物哀的情感把握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和语境,这样才更有利于理解物哀美学在文学作品中的含义。例如日本非常著名的忠犬八公,我们在阅读或者观看影片的时候会觉得让人感动,但对于日本国民来说除了让人感动之外,还看到了他们一直所崇尚的“忠诚”的品质。甚至他们非常愿意相信,在某一天忠犬八公会再次回来,这其实就是物哀的一种。事实上任何题材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只要在读者阅读或观赏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都可以算作是一种物哀的表现。因此在对待物哀这一概念时更应该结合日本本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物哀的深刻含义。

四、结语

物哀美学是基于日本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一种美学思想,是日本文学乃至日本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审美观念。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物哀美学的理解都比较片面,为此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浅要分析,阐述了物哀美学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帮助有需要的读者理解日本文化,分析日本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① 吕汝泉:《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的美学意义刍议》,《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第66—68页。

② 赵小平,吕汝泉:《浅谈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13—115页。

③ 孙卫萍:《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美学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盘中的意式美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纯白美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