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霄 刘丰渊 邓丽霞
摘要:通过介绍环县小杂粮品牌建设的基本现状,剖析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推动环县小杂粮品牌建设的发展建议是: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提升品牌附加值,建立品牌宣传链条,定期举办推介会和交易会。
关键词:小杂粮;品牌建设;品牌推广;现状;建议;环县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18)02-0068-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8.02.018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Introduction Test of 11 Oil Flax Cultivars in Pingliang
YANG Li, QI Shuanggui, WANG Zongsheng, LI Qingmei
(Pingling Institu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ingliang Gansu 744000, China)
Abstract: Introduction experiment of 11 oil flax cultivars is carried out in Gaoping experiment stations of Pingliang Institu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mprehensive chavaiters is excellent, the plants grew well, the evenness of the plant are strong, and the yield components are high, which the growth stages of 3911 and 9718 are shorter than that of other cultivars, 99012 QS05 and Longya 10 are longer in the condition of open ground drilling. The growth of Tianya 10, Longyaza 14, 99012 QS05, Longya 10 are vigorous and uniform. Tianya 10 have the highest yield and achieved 9.55% increase over the CK Longya 10. The yield of Longyaza 14 is second to Tianya 10 and 6.82% increase over the CK. Longyaza 14 have the lowest plant height which may enable it a good lodging resistance. Tianya 10 and Longyaza 14 are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Pingliang.
Key words:Oil flax;Pingliang;Cultivars;Introduction
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区与种植方式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通常包括荞麦、糜子、谷子、莜麦、青稞、绿豆、小豆、蚕豆、扁豆、芸豆等。山西、内蒙古、甘肃、陕西、宁夏、云南、贵州等省区是我国小杂粮主产省区,常年种植总面积达80.00万hm2以上[1 - 6 ]。环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残塬、梁峁、川台、山掌兼有。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 130~2 089 m,耕地面积为23.87万hm2,耕地地力等级在国家5~10等,其中绝大部分耕地地力等级在8~10等,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10.2 g/kg。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热多雨,年降水量350~500 mm,蒸發量 1 675.0~1 993.7mm,降水年际变化大,降水相对集中(7、8、9月占全年的60%)。小杂粮作为环县的特色作物,以其优质、独特而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我们在分析环县小杂粮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环县小杂粮品牌建设提供参考。
1 现状
1.1 产业发展现状
1.1.1 种植规模及产出 环县小杂粮种植分布广,面积大,品质好,相对经济效益好,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种植种类主要有荞麦、糜子、谷子、黑豆、豌豆、食用杂豆、燕麦等[7 ],年播种面积3.89万hm2,年产量达6.3万t。其中荞麦2.60万hm2,年产4.4万t;苦荞0.18万hm2,年产0.4万t;糜谷0.38万hm2,年产0.6万t;杂豆(豌豆、黑豆、绿豆、豇豆等)0.53万hm2,年产0.6万t;燕麦0.20万hm2,年产0.3万t。
1.1.2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小杂粮生产的技术推广工作主要由承担公益性职能的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济作物工作指导站、种子管理站、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产品质监站等部门和21个乡(镇、办)农业服务中心来承担。目前共有农业工作者697人,其中管理人员242人,专业技术人员439人;具有初级职称315人,中级以上职称90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653人,占总从业人员的93.6%。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大面积、大范围开展农业新技术推广、帮助农民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工作,能够满足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和品牌建设对技术的需求。
1.1.3 政策扶持及项目投入 环县将小杂粮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来抓[8 ],在政策扶持上和项目投入上不断加大。一是积极争取甘肃省和庆阳市各级财政拨款的支持,用于建立基地、兴办和培植重点企业,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小杂粮产业。二是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或吸引外资、民资的投入,强强合作,进行优质新品种的引进、配套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系列产品的研制、食疗临床试验等多项科学研究。三是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成21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141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1 060户个体网店,并培育加工、电商、合作社等新型农产品企业,积极推行“一乡一品”或者“一村一品”,打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按照“乡乡有品牌,村村有特色”的发展思路,促进种植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了小杂粮的品质和市场认知度,实现“农”、“商”互惠共赢,弥补农业传统销售模式的不足。
1.2 品牌建设及推广现状
1.2.1 “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建立 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起草的荞麦、谷子、豌豆等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规范,已通过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为当地小杂粮无公害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2005年环县被命名为“小杂粮之乡”。2007年环县北部的甜水、山城、秦团庄、四合原等乡镇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8年实施了“国家级无公害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2010年“环县荞麦”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先后认定了7个绿色食品A级产品,即荞麦精粉、杂粮速食面(荞麦)、杂粮速食面(苦荞)、杂粮速食面(燕麦)、杂粮营养糊(黑荞麦)、荞麦醋、荞麦米。在生产实际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农药、化肥等物资的投入量,确保了农产品保护区的产品品质,这对提高全县小杂粮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2.2 原粮品质提升 在小杂粮生产中,积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结合市场需求和当地生产实际,引进优质、高产、高效小杂粮品种28个,开展品种比较等基础试验研究16项(次),筛选出适宜本地栽培的小杂粮新品种7个,建立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0.21万hm2,繁育和更新适应本地种植、增产显著、品质优良的品种,使良种利用率和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推广应用以农业、机械、生物措施为主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提高了农药、化肥利用率,减少了农药、化肥污染。同时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均衡施肥等技术提高了小杂粮生产水平,降低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保证了小杂粮的质量安全。
1.2.3 加工企业的建立 全县有小杂粮加工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家,即甘肃万佳杂粮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环县甜水飞龙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环县鑫泰杂粮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环县荣发农副产品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环县荣康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环县金地宝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庆阳岐黄液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近5 年来,这些重点企业年均带动小杂粮基地2.67万hm2,生产的荞麦精粉、荞挂面、荞香酥、荞麦醋、荞面凉皮、豌豆粉、小米、小绿豆、黄酒、白酒等产品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对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小杂粮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管理模式落后
小杂粮种植户普遍采取自营模式,种植面积0.067~2.667 hm2,主要集中在0.333~0.667 hm2;种植面积在0.667~1.000 hm2和0.067~0.333 hm2的也占相当一部分;种植面积在2.000~2.667 hm2的只占少部分。由此可见,小杂粮的种植仍然停留在家庭自营的小规模生产阶段,管理模式不集中、不统一,效率低下,以至于小杂粮种植管理没有系统化、模式化,品质标准不一,难以形成鲜明的品牌特色。
2.2 销售模式单一
由于种植模式分散,多数种植户在小杂粮销售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只能等待收购小杂粮的商贩主动上门收购,仅约30%的种植户主动联系商贩,极少数种植户生产的小杂粮由政府组织销售的,销售模式单一。虽然每个乡镇都有销售商,但收购价格由收购者商定,种植户没有任何主动权。这种不健全的销售模式,导致种植户不能获得其应得的可观收益,种植小杂粮积极性严重下降,影响了环县小杂粮整体品牌形象的塑造。
2.3 宣传力度不够
品牌知名度,即销售商和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熟悉度,是选择品牌的第一要素[9 ]。通过对销售商的调查,在西北五省所产的小杂粮中,环县小杂粮品牌的认知度只有16%左右,低于周边的陕西和内蒙古,这无疑阻碍了环县小杂粮品牌的发展。多数种植户认为品牌对于小杂粮的销售来说非常重要,但他们对于品牌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存在对其他地方小杂粮品牌不屑一顾的想法,导致种植户盲目种植、生产,不能洞察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而导致环县小杂粮品牌建设滞后。
2.4 现有推广渠道不畅
虽然环县每年都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小杂粮推介会、宣传会,但是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主要不足。一是推介会、宣传会规模太小、级别低,举办地点多为乡镇,使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小杂粮推介会与其他农产品的推介会混在一起,宣传主题不明确。由于宣传推介效果不佳,从而导致推广渠道的不顺畅,推广也没得到充分的体现。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
改善管理模式,即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式管理转变。小规模种植创建乡镇品牌,大规模种植实行乡乡联合创建品牌。由政府部门组织,指导专业合作组织在乡村设立技术服务部,对种植户进行种植管理指导和培训,研究把握市场动态。应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优质率,对小杂粮进行分级,统一定价,统一标志,实行品牌建设与保护[10 ]。
3.2 提升品牌附加值
抓住环县小杂粮的主要特色,赋予区域文化内涵,将环县老区人民的生产理念和独特精神融入其中,形成自身的品牌文化、品牌形象、品牌理念、品牌内涵和品牌联想等[11 ],通过增加品牌附加值来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
3.4 定期举办推介会和交易会
针对推介会、交易会规模小、效果不佳等现状,应该在一定的时期举办大型展销会、交易洽谈会,主动邀请有关单位、销售商来参加,并与当地餐桌文化充分结合,现场制作,现场品尝,就小杂粮产品研发等问题进行探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媒体全方位进行宣传报道,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小杂粮的认知度,增强消费意识,扩大消费群体。
参考文献:
[1] 鲍国军,王宗胜. 甘肃省小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 甘肃农业科技,2006(4):34-36.
[2] 刘杰英. 定西市小杂粮生产布局与发展建议[J]. 甘肃农业科技,2007(5):39-40.
[3] 吴国忠. 甘肃省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J]. 甘肃农业科技,2003(3):19-21.
[4] 张顺福,吴凤琴,吴建军,等. 酒泉地区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 甘肃农业科技,2002(8):16-17.
[5] 常克勤,宋 刚. 宁夏小杂粮生产布局及发展建议[J]. 甘肃农业科技,2007(8):44-46.
[6] 林汝法,柴 岩,廖 琴,等. 中国小杂粮[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 廖巧存,劉彩琴,杨忠勋. 环县小杂粮生产现状与发展措施[J]. 甘肃农业科技,2004(3):11-13.
[8] 刘生瑞. 环县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与措施[J]. 甘肃农业,2004(8):27.
[9] 邱 琪,张旭东. 关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4):54-56.
[10] 张可成. 略论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政府行为[J]. 理论学刊,2009(9):87-90.
[11] 李建军. 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模式研究[J]. 经济学研究,2015(5):14-23.
(本文责编:郑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