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婧 邓水平 陈华平
摘 要:培养大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是促进其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产业大军整体职业素养的需要。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构成可归纳为基础性要素和高层次要素两大类共计11项要素,高校可借助通识教育、专业实践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方略强化核心职业能力的培育。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要素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3-0154-03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professional ability is the nee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ir career, as well a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industry. The compos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professional ability can be summed up to two categories with a total of 11 elements: basic and high-level elements.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vocational ability can be strengthened by gener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core professional ability; element
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结构更替加快,技术周期减短,势必带来更多的职业变换和岗位流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从业者具备更宽广的知识视野,更综合的职业能力,以便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世界。这就意味着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要由“关注学生就业”转变为“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具备跨专业、会迁移、可转换的核心职业能力。基于此,培养大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日趋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
一、核心职业能力的内涵界定
核心职业能力又被称为“关键能力”,能够适应从业者的职业岗位变化并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一般具有可迁移性,是伴随从业者未来生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可携带的技能”。
国外很多国家重视青年人核心职业能力的发展。如澳大利亚早在1990年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的教育改革实验计划,推行“核心能力取向(KC)教育”,提出了青年未来能有效参与各种工作环境所必备的8项关键能力,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交流观点和信息的能力、规划与组織活动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数学方法技巧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以及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1972年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Mertens)首先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德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了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行动能力的概念,并于1987年将关键能力写入了德国职业培训条例中,主要包含交流与合作能力、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感、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承受能力。
二、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为更加深入地探究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课题组在现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综合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耐挫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踏实进取共12个研究者认可度比较高、有代表性的指标编制了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要素的调查问卷,问卷按5点记分(5分为非常重要,1分为非常不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8大类职业随机选取用人单位,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大型招聘会、邮件联系、登门拜访等途径,面向234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或单位负责人发放了自编的调查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32份,问卷有效率达99.1%。除发放调查问卷外,课题组还就“您觉得除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外,大学生成功就业、职业生涯顺利发展需要的能力有哪些?”这个问题设计开放性访谈提纲,通过面对面、电话等形式访谈了78名高校专职从事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教师,180名毕业1-2年且求职成功的大学生。
经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归纳整理,我们发现,除“自我管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平均值小于3分(即一般)以外,其他指标的平均分都超过了4分(即很重要)。对高校专职职业指导教师及成功求职的大学生的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后发现,以上12个核心职业能力指标在访谈中均被不同频次提及,此外,“职业礼仪”和“责任心”这两项指标被提及的频率分别高达56.4%和65.8%,因此我们将这两项加入核心职业能力构成指标体系,考虑到责任心某种程度上属于敬业精神的内涵[1],将“责任心”与“敬业精神”合并,最终得出11项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总结归纳为基础性要素和高层次要素。基础性要素是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求职就业的门槛性要素,分别为综合知识储备、职业礼仪、沟通表达能力、敬业精神4项;高层次要素是决定大学生就业质量高低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性要素,分别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抗压耐挫能力、踏实进取7项。
(一)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基础性要素
1. 综合知识储备是大学生顺利就业、适应职业岗位的文化基础。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升级调整,现代社会的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各类职业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人文视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要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扎实掌握法律法规知识、生涯规划知识、科学人文等综合知识,以便在能运用相关知识维护自身权益,及时调整身心状态,另一方面也能缩短因工作环境和职业岗位变换而带来的职业适应期。
2. 职业礼仪是大学生顺利就业、适应职业岗位的形象基础。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职业礼仪是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亮出的第一张名片,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体现出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礼仪和形象非常看重。某用人单位的主管指出:“很多大学生在从校园步入职场的过程中,职业礼仪意识非常淡薄,虽然有部分学生在面试环节能稍微注重外表和形象,但是到了职业岗位上多数大学生缺乏商务礼仪的培训,规范性不够”。对于刚步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来讲,掌握一定的职业礼仪知识能规范自身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推动职业活动朝着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
3. 良好的溝通表达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就业、适应职业岗位的基础保证。有效的沟通和表达是从业者成功就业的敲门砖。用人单位通过求职者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了解其综合素养,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通过双方之间的沟通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的过程中对求职者的沟通表达能力非常重视,有的企业在专业成绩相近的条件下优先录用沟通表达能力强的大学生,也有企业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但要求求职者一定要有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曾进行过一项调查,他们对500名被解雇的员工进行调查,发现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被解雇的占比高达82%,由此也可以看到,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是从业者适应职业岗位的有力保证。
4. 敬业精神是大学生顺利就业、适应职业岗位的态度保证。一般而言,敬业精神是个体以明确的目标选择、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活动时所表现出的道德品质[2]。处于易变性职业生涯时代的今天,职业变换和岗位流动变得日益频繁,忠诚履职、尽责奉献、乐业精业等敬业精神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核心职业素养,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所重视。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过“任何一家想靠竞争取胜的公司必须设法使每个员工敬业”,大学生要能适应未来社会,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不仅要具备职业知识和能力,更是要依靠敬业精神,否则纵然个体掌握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也无法使得职业生涯长久发展。
(二)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高层次要素
1.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从业者能有意识地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有效地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由于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社会要求从业人员不断学习,终身化学习成为必然的趋势。无论是对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的学习,还是对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探索,都能帮助从业者尽快缩短职业适应期,维持职业生涯的发展。
2. 实践能力。当前许多企业在招聘时非常在意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必须雇用熟练的、能力强的员工,才能降低用人成本,保持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将书本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十分重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大学生求职时能成为其强有力的竞争力,在工作岗位上能使其成为灵活度高、适用性强的高端人才。
3. 适应能力。面对复杂多变职业环境,敏感的职场关系,很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不适应。要尽快缩短从学校到职场的适应期,大学毕业生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较快地融入新环境,悦纳新同事,并能根据岗位的需求尽快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正确自我定位。在我们的访谈中,很多求职成功的大学毕业生非常强调适应职场的能力。在某网络科技信息公司供职的大学生小王说:“企业看重的是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否尽快上手,这就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来缩短职业适应期,包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同事关系、企业规章制度等。”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如何,是影响毕业生职业生涯顺畅与否的重要因素。
4. 团队协作能力。在技术进步、产业更新升级的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职业岗位都迫切需求具备团队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超过1/3的世界500强企业将“团队协作”作为其核心价值观,可见优秀的企业对团队协作的认同。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与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5. 抗压耐挫能力。“挨批评了哭鼻子”、“遇上困难就撂挑子”、“动不动就辞职”等等,这样的行为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了很大的被动。不少企业在我们的调查中无奈地表示,现在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待提升。对于从业者自身来说,没有一定的抗压耐挫能力就无法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无法适应大大小小的职场挫折,由此带来的压力和情绪得不到疏导,职业生涯自然会受到影响。
6. 创新能力。有学者围绕“企业最重视应聘者的哪些能力”这一问题对惠普、西门子等30家世界最为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企业都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创新能力,比例达100%[3]。在本次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创新型人才是企业永不衰竭的强大动力,创新型人才更能得到青睐。
7. 踏实进取。很多毕业生虽然凭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顺利谋得一份职业,但如果缺乏踏实进取的职业态度,其职业生涯亦然不会长久。每个人的岗位不尽相同,要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必然离不开强烈的进取心和稳扎稳打的工作态度。对于职业生涯刚刚启航的大学生来讲,满腔的热忱和踏实进取的心态是个人职业生涯与人生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
三、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育方略
高校要培育大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使其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有利资本,能够通过普遍迁移,促进其未来事业和人生的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通识教育,培育学生宽广的视野及积极的职业态度
通识教育强调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教育,注重培养情操优美、识见通达、知识博雅的高素质公民。高校要建立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在第一课堂上充分挖掘公共基础课程、思政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教育价值,在第二课堂通过各类活动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育其积极的事业和人生态度,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人文素养基础。
(二)开展专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通精达致的能力素养
专业教育实践为大学生的专业知識和技能的学习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同时也是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提升和锻炼的重要平台。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能掌握基本的职业规范和要求,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习得跨专业的核心能力,能与不断变化的职业需求保持动态适应。通过开展特定的专业实践教育,学生能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实现知识内化,提升核心职业能力。
(三)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培育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高校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主动为学生创设学习、交流、合作、探索的校园文化环境,搭建才能展示、技能锻炼的平台。通过开展覆盖面广、文化价值高、专业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科创竞赛,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大胆表达想法和相互交流,其发现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健康的人格品质均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和锻炼。
(四)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及时把握各阶段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相关课程、开展求职面试、生涯规划、心理调适、压力管理等专题的心理工作坊,有效提升学生情绪管理和抗压耐挫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信、阳光、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其职业生涯的顺利起航奠定坚实的心理发展基础。
综上,围绕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第一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和科技创新活动、心理素质发展以及专业实践四个有效载体,搭建起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核心职业能力实践平台,各个载体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婧,邓宏宝.职业院校学生敬业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培育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7-20.
[2]邓宏宝.职业院校学生敬业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培育方略[J].职教论坛,2017(12):32-35.
[3]刘俊彦.用人单位最看重什么——百家知名企业选人标准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4(10):90-91.
[4]李晓靖.改革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J].高教学刊,2015(09):58-59.
[5]张小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案设计[J].高教学刊,2017(05):182-183.
[6]曹彩霞.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J].高教学刊,2016(13):246-247.
[7]席岩.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