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玲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命题素材多样
历史科目属于文科类,高中历史试题多以文字材料为基础进行命题。而开放性试题在命题方面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出现了表格、时间轴坐标、图片等内容与文字相结合的命题材料。例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卷中出现文字材料与图片相结合的命题内容:“‘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以图片框架的形式构建了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整个过程。”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
开放性试题设问角度新颖
读懂设问、充分理解设问在答题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题目得分。但历史与理科类学科如数学又有不同,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而是要求考生从试卷所给出的相关材料和有效信息中提取出题目的核心要求,而后根据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总结成一个合理的答案。近年来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限制性不断减弱,留给考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
如2018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I卷第42题,题目要求从《鲁滨逊漂流记》的小说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的自我发挥创造了空间。
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受传统教育影响,高中历史学科考试中的题目答案多是唯一的。对于客观题,如考察历史年份的题目来讲,答案的唯一性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但对于主观性题目,如对于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或对一個历史人物进行评判等题目,唯一的答案不利于学生自我思想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而开放性历史试题的答案要点是多元化的,即答案不唯一(在评分标准中往往都写明:“示例”只作为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例如2011年广东文综历史试题中第三题的题目要求: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说明:首先任选一种分期方法,然后说明理由,只选择不分析不能得分)。许多试题的参考答案中都有“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的字样,这一改进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根据开放性历史试题特点提出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建议
进一步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性
尽管开放性试题的增多给高中学生提供了自我发挥的机会,但基础知识仍然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开放性试题的命题材料内容广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帮助高中生巩固基础知识,因为打好基础是做好题目的首要条件,也是能在第一时间读懂命题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内容。在讲解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分析知识点,并在每一章节内容结束后对其进行总结,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透彻分析开放性历史试题设问
读懂题目要求是找到正确答案的必要条件。基于历史开放性试题设问角度新颖的特点,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将近年来高考历史开放性题目的设问全部列出并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性。在课堂上,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去分析一个设问,在学生自己对设问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
高中历史开放性试题对于学生的自我思想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打好基础知识并学会分析设问之后,高中生需要有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中固定化思维的一种冲击。因此,在课堂中,高中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批阅学生试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答案进行一个系统分析,把学生答案的闪光点、组合答案的逻辑性点明,并把其缺陷或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想法提出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系统答题方式。
结语
新课标高中历史考试中开放性试题的出现是对学生和教师的一个挑战,更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促进教师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机会。因此,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开放性历史试题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措施,适应新形势试题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