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齐地方言音转字研究

2018-07-13 18:14董璐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8年4期

董璐

摘 要:汉语方言音转词从衍生途径上看有音转同源方言词与义衍同源方言词,前者通过声音的变转推动字的变易,后者通过意义的推衍造成字的孳乳;从方言词的类型构成来看又有方音和方言之别,前者是同一词的不同音读形式,后者则是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词语选择。

关键词:方言;方音;音转;义衍;同源词

一、引言

方言音转字就是指用以记录某方言中语音发生变转的词的字。从其产生的途径来说,有音变推动的音转同源方言词和义衍推动的义衍同源方言词;而从使用层面来说,又存在“同实异名”的方言与“同词异字”的方音之别。本文结合《说文解字注》中35条齐地方言音转字,并参照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进行研究。

二、音转同源方言词与义衍同源方言词

(一)音转同源方言词

同一词的语音在时空因素影响下发生变转,并用不同的字形加以记录并保留在方言层面,这就是音转同源方言词,这是因语音的变化而推动的字的变易。可以创制新字来记录语音的变转,也可以借用一个同音的字来记录变化后的语音。

1.造字记录方音

(1)脙—臞

《说文》“臞,少肉也。”又云“脙,齐人谓臞脙也。”段玉裁于“脙”下注“臞,齐人曰脙,双声之转也。释言曰:臞、脙,瘠也。玉篇云:齐人谓瘠腹爲脙。”按:“臞”古音五部,“脙”古音三部,可知“臞”韵部发生变转后再造“脙”字记录新音,而二字所记录词义一致。

(2)适—逝

《说文》“适,之也。”又云“逝,往也。”段玉裁于二字下分别注云“适,宋鲁语也。”“逝,秦晋语也。”华学诚案:“逝,古音禅母月部;适,古音书母锡部。其音之别乃秦晋与宋鲁方音之别,实为一词。”按:在段玉裁古音十七部中“适”在十六部,“逝”为十五部,韵也较为接近。

2.借字记录方音

(1)槽—皁

《说文》“槽,嘼之食器。”段注引方言“枥,梁宋齐楚北燕之闲谓之樎皁”并注“皁与槽音义同也。”《说文》“草,草斗,栎实也。一曰象斗。”段注“按草斗之字俗作皁,作皂”。按:“皁”是“草”的俗字,本义是植物,与“槽”无涉。“槽、皁”古音均在三部,韵相同,故被借去记录“槽”在齐地的方言音读。

(2)逮—蝎

《说文》“逮,唐逮,及也。”段注引方言曰:“东齐曰蝎,北燕曰噬,逮通语也。”华学诚案“蝎、曷、遏、?均为借字,疑其为逮或及之东齐读音。”按:《说文》“蝎,蝤蛴也。”是昆虫的一种,与“及”义无关,“逮”古音在十五部,“蝎”十五部,二字同韵,故借“蝎”示“逮”的齐地方音。

以上无论是造字记音还是借字记音,音转同源方言词之间是“同词异字”,不同的字记录同一个词的不同读音,而实质上都是同一个词。

(二)义衍方言同源词

某词意义发生演變而导致变音别义,并用新字形记录变化了的词义而保留在方言层面,这是因意义的推衍而导致的字的孳乳,是义衍方言同源词。

(1)葼—?

《说文》“葼,靑齐兖冀谓木细枝曰葼。”方言卷二“木细枝谓之杪,江淮陈楚之内谓之篾,青齐兖冀之间谓之葼,燕之北鄙朝鲜洌水之间谓之策。”华学诚案“葼者,细密之貌。尔雅‘緵罟谓之九罭。九罭,鱼网也。注云‘今之百囊罟是也。说文‘布之八十缕为稯。玉篇‘”是同一语源,均从“?”得声得义,都有细密之义,“葼”则在青齐兖冀之间用来表示木枝之细者。

(2)桷—角、椽—圜

《说文》“榱,椽也。秦名屋椽也,周谓之椽,齐鲁谓之桷。”“椽”下云“榱也,椽方曰桷。”段注“桷之言棱角也。椽方曰桷,则知桷圜曰椽矣。”按:“角、桷”同为三部,“椽、圜”同为十四部,可知因“角”的意义推衍而音转生“桷”字、因“圜”的意义推衍而音转生“椽”字。“桷、椽”是“角、圜”的义衍音转方言词,分别使用于周与齐鲁两地。

义衍同源方言词之间所传承的主要是“词源意义”,而从词的概念义上实为不同的词。如“椽、圜”各有其义,但是拥有共同的源义素[+圆形]是它们之间发生、推衍的纽带,类似于父子相承的血脉关系。

三、方言与方音

黄侃先生在《文字音韵训诂笔记》中说:

“杨子云为方言,其方言与方音不同。知方言与方音之别,而后训诂条例乃有可言。”

并举二例:

第一,“尔雅溥、廓皆训大,而溥与廓声不同,此方言之变。凡发音必有其义,而所以呼溥呼廓,必有其呼之故也。”

第二,“尔雅‘吾、卬,我也。今言或谓我为俺,此则方音之不同。”

又云:

“盖一字而南北异读,方音之异也;一义而东西异称,方言之异也。故推其生声之由,则本乎方音之异,推其生义之由,则本乎方言之异。”

方言、方音理论与前文所说的音转同源方言词、义衍同源方言词也有密切联系,二者是分别从方言音转词的衍生方式和构成的语义平面而谈的。音转同源方言词之间构成“同词异字”,不同的字记录同一个词的不同读音,即黄侃先生所说的“方音”;而义衍同源方言词沿着各自的意义推衍线索发展,并在某个词义层面上交叉而形成了“同实异名”的关系,这些字虽然是同一意义,但实质也是不同的词,即方言。其关系如下图: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M].中华书局,1963.

[2]邓凤民.论两汉方言词中的同源派生词[J].长江学术,2014,4.

[3]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中华书局,2006.

[4]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黄侃.论学杂著[M].中华书局,1964.

[6]韩琳.“变易”“孳乳”的性质与同源字同源词的关系问题[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7]吴泽顺.汉语音转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